血培养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一定是污染的吗?

检验视界网 4724 2020-09-07

作者:周君辰

指导老师:董爱英


一般情况下,血培养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时,我们第一印象往往是“采血污染”,但是,一定是这样吗?

下面请看这个病例,您也许会有新收获。

♥患者,女,44岁,血液内科病区,血培养需氧瓶、厌氧瓶连续两瓶报阳,报阳时间分别为0.30天、0.31天,取肉汤直接涂片可见蜡样芽胞杆菌,如下图。


2.png

图1:血培养肉汤涂片镜下(×400)

 

按我们血培养一级涂片处理方法,镜下除了革兰阳性杆菌外,还应该有很明显的红细胞,但涂了几张均未见到。

是标本错了吗?镜下的芽胞杆菌是污染的吗?该患者来自血液科,历来血液科血培养标本采集一向规范,很少出现标本处理错误。

3_副本.png


那么,让我们按照老师的意见,先关联一下血常规结果吧(见下图):


4_副本.png

图4:血常规结果

 

果不其然,患者贫血伴白细胞减少。

随后,与临床医生电话联系核实情况得知,该患者是一名骨髓移植术后患者,免疫情况极差,多次检测白细胞为0.6-1.0×10^9/L,目前处于发热状态。不久,该患者送检的其余2个血培养瓶相继报阳,一级涂片镜下均检出革兰阳性芽胞杆菌,经上机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此时基本可以确定,在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蜡样芽胞杆菌是这位患者的致病菌,必须提起重视。

那么,蜡样芽胞杆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细胞杆状,芽胞多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成短或长链,;容易与它混淆的产气荚膜梭菌形态特点是:革兰阳性粗短杆菌,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排列,偶见链状,芽胞呈椭圆形,如果血培养中检出,报阳曲线也会明显不同,要注意区别(如图5,图6所示)。


5_副本.png


从菌落形态区分:蜡样芽胞杆菌在血平板,菌落大,扁平,表面粗糙,不规则,菌落表面呈毛玻璃状,周围有蔓延生长现象;产气荚膜梭菌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圆形、凸起、光滑、半透明、边缘整齐、无迁徙生长现象,也应注意区分。(如图7,图8所示)

6_副本.png


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常引起食源性疾病和机会性感染[1],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尘埃、淀粉制品等食物中,是仅次于炭疽芽胞杆菌的人类和动物致病菌[2],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分为两种类型:腹泻型和呕吐型[3-4]。

通常情况下,蜡样芽胞杆菌给人根深蒂固的印象是“污染菌”,因为非无菌体液中培养出蜡样芽胞杆菌,多半是污染菌,一般被视为不合格标本。例如尿液、痰标本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大多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使用了面巾纸;血培养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大多由于取材时皮肤或者瓶口消毒不到位导致(没有严格按照“酒精-碘酒-酒精”三步法消毒)。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中会引起心内膜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5],而在这个病例中,恰好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白血病患者,同时两套培养瓶(需氧厌氧各一套)都报阳,这时就不能再认为它是污染菌而放置不管了。

小结:

(1)细菌室工作人员不能被“惯性思维”束缚住头脑,不能对较为常见的污染菌掉以轻心,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病例中宿主本身免疫力低下,加上4个培养瓶都报阳,基本可以认为蜡样芽胞杆菌是患者的致病菌。

(2)临床必须严格按照标本采集手册执行,对严重怀疑菌血症的患者,建议双抽四瓶,即每个采血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兼顾需氧菌及厌氧菌,能有效提高阳性率。

 

参考文献:

[1]周帼萍,梁天光,丁淑娟.1986-2007年中国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5):450-454.

[2]Schoeni J L,Wong A C.Bacillus cereus food poisoning and its toxins[J].J Food Prot,2005,68(3) 636-648.

[3] Woolery WA, Franco FR. Bacillus cereus and its food poisoning toxins [J]. FEMS Microbiol Rev, 2008, 32 (4):579-606.

[4] Ehling-Schulz M ,Fricker M,Crallert H,et al.Cereulide synthetase gene cluster from emetic Bacillus cereus:structure and location on a mega virulence plasmid related to Bacillus anthracis toxin plasmid pXO1[J].BMC.Microbiology,2006,6(1)1-11

[5]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来源:华北理工检验科微生物室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