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侦破?容易忽视的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

作者:何英聪 温小娟 陈文 刘荣辉   2022-01-13

患者病例

患者,男,56岁,因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8天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入院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无症状心肌缺血;2.2型糖尿病,平板运动检查示阳性,拟择期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于11月5号上午采集血常规送检,结果显示如下图所示:






这份血常规的其他结果都还好,唯独PLT下降的很快。首先为排除标本的原因,及时查看标本,未发现凝集,后复查此标本,结果为28×10^9/L。


经电话询问医生得知,该患者无皮肤紫癜,无出血点,既往体检无肝脾疾病及其它出凝血疾病。结合患者的表现,经治医生当时首先考虑不能排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是患者口服该药物的时间短,且无皮肤粘膜、牙龈鼻等出血症状。详细查看说明书发现,该药物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并不常见。也很怀疑这个PLT结果的可靠性,感到疑惑,问我们是否存在检验误差。


为查明原因,我们随即对血涂片进行镜检,低倍镜下先观察全片情况,再转换到油镜下观察血涂片尾部及血涂片两侧情况,均发现成簇血小板聚集,如下图所示:




为排除冷凝集的干扰,验证镜下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原因:把EDTA抗凝剂标本(紫色管)放置37℃水浴箱中温育30分钟后检测,得到结果15×109/L,如下图所示:





由此已排除冷抗体导致的血小板假性降低,那会不会是EDTA抗凝剂导致的血小板假性降低呢?再次与临床医生沟通,将考虑的方向跟医生解释,临床医生也很积极地配合我们,通知该科室护士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蓝色管)上机检测后,PLT结果为104×10^9/L,如下图所示:




把枸橼酸钠(蓝色管)推片染色复检,镜下未发现血小板聚集,如下图所示,当即就证实该患者是一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及时打电话与临床医师沟通,并告知护士与患者下次检查血常规时,不能用EDTA紫色管,要用枸橼酸钠蓝色管。






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EDTA抗凝全血后血小板聚集,导致用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减少的现象。


其机制是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GP)IIb/IIIa中隐藏着抗原决定簇,由于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需要在钙离子的存在下保持异二聚体结构,而EDTA可以通过它与钙离子的螯合物作用分离GPIIb/IIIa,导致GPIIb表簇暴露,与待测标本血浆中相应的自身抗体结合,激活细胞中的磷脂酶C、水解血小板膜磷脂并释放花生四烯酸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能够活化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引起血小板不同程度的聚集。


当出现血小板计数减低,血细胞分析仪提示血小板减少、聚集,血涂片复检时显微镜镜检出现成堆、成簇血小板,且患者无任何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用其它抗凝管采集的标本血小板计数正常等情况摆在我们面前时,首先考虑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纠正PTCP的方法


  1. 37℃温浴(排除血小板冷凝集的可能);

  2. 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最终PLT结果X1.1,其他结果采用紫管检测结果);

  3. 改用肝素抗凝剂;

  4. 手工计数;

  5. 预稀释仪器法检测。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虽然在临床发生的几率很低(0.07%—1.0%),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识别,会给临床的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扰,既容易造成误诊又延误时效性,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这就需要我们检验工作者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和联系,共同排查和确定原因。


曾有报道,因未能识别EDTA依赖的血小板聚集致使患者因血小板假性减少辗转多家医院均未能明确原因,导致长达4年的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身心伤害与经济损失。此类情况应受到检验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的关注。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