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相关性AML(t-AML)是指在原发疾病(包括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和或放射治疗后晚期并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多发生于治疗后的10-192个月,分为烷化剂/放疗相关性和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相关性。



案 例 经 过


血液科门诊来了一位青年小伙子,却血尿半月,加重伴鼻衄4天,出血情况严重,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重度减低,我不敢怠慢,按照复检规则推片镜检。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由此可知,PML-RARA为阳性,是APL的典型标志。

根据WHO 2016诊断标准,该患者为APL伴PML-RARA。由于该患者既往诊断为鼻眶沟通性腺样囊性癌,并于2021年2月在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于3月至5月在肿瘤医院进行根治性放射治疗,治疗后半年确诊为APL,故临床考虑该患者为t-APL。


案 例 分 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AML-M3),在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被命名为APL伴PML-RARA。

(一)诊断

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明确指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若具有:

1、t(8;21)(q22;q22.1); RUNX1-RUNX1T1

2、inv(16)(p13.1;q22)或t(16;16)(p13;q22); CBFB-MYH11

3、PML-RARA


这三种重现性遗传学异常可直接确立诊断,无需考虑原始细胞比例。

本例检出了PML-RARA融合基因,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明确。

(二)分型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根据颗粒的大小和数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

本例患者大部分都是颗粒粗大的异常早幼粒细胞,非常典型,应该属于M3a。

APL临床凶险,常有明显出血倾向且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容易早期死亡。因此外周血发现异常早幼粒细胞并及时报告临床尤为重要。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学可表现为粗颗粒型(经典型)和细颗粒型(少颗粒型)。

粗颗粒型异常早幼粒细胞其胞核大小和形状不规则,常为肾形或双叶,胞质内布满密集甚至融合的大颗粒,易见柴捆细胞,白细胞计数通常较低。

细颗粒型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独特,颗粒明显减少或无颗粒,核形多为双叶,呈蝴蝶形,核染色质细致,白细胞计数多增高。

细颗粒型异常早幼粒细胞需与原幼单核细胞进行鉴别,两者胞体大小多无差异,核均易见扭曲折叠,可通过行外周血POX染色进行初步鉴别。异常早幼粒细胞POX为强阳性,而原幼单核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不过该患者POX并非100%强阳性。

(三)治疗相关的髓系肿瘤(t-MN)

1、治疗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
2、治疗相关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MDS)
3、治疗相关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t-MDS/MPN)

图 与t-MN有关的细胞毒性因素

从临床角度来说,t-MN分为两类:

1、最常见的类型是接受烷化剂和/或电离辐射后5~10 年。患者常表现为t-MDS和一系乃至多系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的证据,多伴有遗传物质的非平衡丢失,往往涉及5号和/或7号染色体。

2、第二类包含20%~30%的患者,潜伏期要短(1~5 年),发生于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治疗之后。患者一般没有骨髓增生异常期,起病时就是急性白血病,并伴有平衡染色体易位。

不过,现实中有很多病人接受了包括以上所有细胞毒因素的多种治疗方案,因此这两类情况的界限并不清楚。本例似乎就兼具了以上两类的特点(虽然是经历的是电离辐射治疗,但潜伏期较短,且起病时就是伴平衡染色体易位的急性白血病)。

另外,有学者认为,只要患者曾经有过上述的细胞毒性因素暴露,随后罹患的血液肿瘤就应该算作治疗相关的髓系肿瘤(除了t-MNs,WHO还提到存在治疗相关的ALL)。

t-APL是t-AML的一个亚型,发病率占t-AML的2%左右,有研究表明,t-APL通常继发于乳腺癌,免疫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及生殖泌尿道恶性肿瘤。t-APL和原发性APL在治疗上有相似的治疗反应,但是t-APL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APL。总之,t-AML的预后较差,伴RUNX1-RUNX1T1、CBFB-MYH11、PML-RARA的t-AML预后相对好些。



t-APL临床少见,但是由于APL临床凶险,出血症状严重,常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发生颅内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很多专家认为异常早幼粒细胞应作为危急值报告。因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第一时间报告临床,给患者的救治争取最佳时机。

异常早幼粒细胞是形态学工作者的必修课,由于典型APL多为三系减少,白细胞数通常较低,如何快速正确的寻找异常早幼粒细胞,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典型APL的血常规多为三系减少,仪器分类单核细胞增高,这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鉴别,AA也是三系减少,但仪器分类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此外MDS与MA也表现为三系减少,但二者往往为大细胞性贫血,可见MCV增高,MDS可见病态造血,MA可见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RBC可见大卵圆形红细胞。

如果WBC数较低,血涂片可推稍厚一些,并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而非仅作分类),尤其要注意边缘及尾部(海岸线),异常细胞由于胞体偏大,往往会推于片尾,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可疑细胞,再转油镜确认,最好能找到柴捆细胞,更具说服力。Buffy coat涂片法和自然沉降法也有助于寻找异常早幼粒细胞(详见参考资料5)。

结合凝血功能检查对判定是否是APL也有价值,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若同时存在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或D-二聚体(D-D)升高,强烈提示为APL。

总之,起病急且全血细胞减少的出血患者(尤其是合并出凝血检测紊乱的),必须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此时要多与临床沟通。确实难以判断的,可以报告为“AML可能,APL待排”,宁可错杀也不能轻易放过。希望我们的总结对大家日常捕捉APL有帮助!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