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民老师带你认识尿液中易被忽略的「柱状上皮细胞」

作者:Shimin Zhang   6658 2022-06-14

17

柱状上皮细胞

这是一个鲜少为大家所了解的细胞,在许多教材和专著中甚至都没有进行介绍。他具有特殊的形态和来源,日常尿液镜检工作中极为少见或许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他确实存在,这就是柱状上皮细胞(Columnar epithelial cells)。


《专家共识》描述

GUIDELINES



本版《专家共识》中对其形态特点、来源和诊断价值是这样描述的:

柱状上皮细胞一般多在男性尿标本中出现,其来源的解剖部位包括有尿道中段、尿道球腺、前列腺和精囊。

尿道柱状上皮细胞在女性尿液中也可出现,可能来自子宫颈部或子宫体,再有就是尿道旁腺的腺体含有分泌粘液的柱状上皮细胞。


图文详解

由于作者收集的资料不够丰富,特别借助内蒙古包钢医院检验科闫立志老师的图谱《尿液有形成分图谱新解及病例分析》和云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李静芳老师的图谱《尿液有形成分图谱精选》,两位作者的部分精选资料展示,在此表示感谢。
图2 柱状上皮细胞,未染色

图3 柱状上皮细胞,未染色

图4 柱状上皮细胞,SM染色(闫立志)

图5 柱状上皮细胞,SM染色(闫立志)

图6 柱状上皮细胞,S染色(李静芳)


图7 柱状上皮细胞,S染色(李静芳)


国外文献

01 日本资料
在日本临床卫生检查技师会出版的《尿沉渣检查》中将其定名为円柱上皮细胞,翻译过来就是柱状上皮细胞(columnar epithelial cell)。
柱状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描述为:
• 大小在15~30μm左右,
• 细胞质边缘结构呈角状,其形状为一端平坦,多呈圆柱形、长方形、泪滴状,
• 新鲜尿中或保存良好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平坦部分有时具有线毛,这对鉴别很重要。
• 其大小较为均匀,细胞厚度比尿路上皮细胞的深层型薄,细胞质表面结构呈均质状或淡网状。
• 细胞质内平坦部分与细胞核之间常常有小颗粒显现,未染色时呈灰白色,S染色易识别,被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深紫红色。参考图8。
图8 日本专著中的柱状上皮细胞附图
其出现的病因多来自尿道炎和导管插入引起的尿道机械性损伤后,以及回肠导管引起的尿路变更术后等。
在男性可因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按摩术和精囊炎导致的前列腺和精囊(囊)的柱状上皮细胞的脱落。
如果在女性,尿液中可能混入来自子宫内膜脱落的柱状上皮细胞,特别是在月经时以及为了进行细胞学刮片检查,子宫机械性擦伤后的尿中,子宫来源的柱状上皮细胞会单独或集块状与红血球、白细胞等一起混合出现,因此在检验时需要需要注意患者相关检查的背景信息。日本出版的《尿沉渣检查法2010》图谱中收录了多个柱状上皮细胞彩图。
图9 单个柱状上皮细胞,未染色,可见一端有纤毛状结构;细胞核居一端,似红细胞大小

图10 集结成块的柱状上皮细胞,未染色,可见细胞核偏于一端,胞浆内可见显著的颗粒状成分。

图11 团块状柱状上皮细胞,S染色,核偏一端,浆染为红色,有透明感。

图12 聚集成团的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呈序列状排布;S染色,显示细胞核偏在一侧,为红细胞大小。

02 美国资料
美国CAP资料中没有有关柱状上皮细胞的图像和文字描述。美国其他专著这也没有柱状上皮细胞的分类和描述及参考图,仅见一个形态类似的,但被标注为“尾状核移行上皮细胞”(图13)
图13 美国专业图谱上的尾状上皮细胞

临床病例

由于资料有限,暂缺相关病例

讨   论

01 柱状上皮细胞非常罕见,在发现及报告时一定要注意结合临床背景资料判定。

02 易与某些尿路中层上皮细胞(如尾形)混淆,但其大小相差显著。

03 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淆,特别是椭圆形和条形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相混淆,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核会居中为主(图14),而柱状上皮细胞核往往居于一端。

04 柱状上皮细胞一端易见纤毛,而肾小管上皮细胞没有纤毛。

05 偶见柱状上皮细胞往往无临床意义,当见到大量且成片脱落时,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联系。

图14 与肾小管上皮(左)比较



•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7) : 574-586. DOI: 10.3760/cma.j.cn114452-20210115-00038.   
2.张时民.实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 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Susan King Strasinger.Urinalysis and body fluids.sixth edition
5.日本临床检查标准协议会.尿沉渣检查法2010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