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之“不请自来”的虫虫

作者:徐奕胜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22-08-25

微生物检验既是医学检验一个重要的分支,又是一门对形态学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微生物室,检验人员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绝大部分为细菌形态,但最近遇到的一例“不请自来”的“陌生面孔”,似乎有点在考验我们。



【案例经过】


上午时分,微生物室同事将各种标本的涂片按不同的需求全部染色完后开始镜检,当浏览多个视野后,发现外科患者分泌物的标本涂片中有一异常虫体出现在眼前,镜检多个分泌物涂片,甚至可以在一张玻片中不同视野见3-5条虫体。虫体图片如图1。


图1,油镜下见一异常虫体


该虫体染紫黑色,身体卷曲,尾部逐渐变小,头部细小、圆滑,有点像是寄生虫学里面的寄生虫虫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寄生虫虫体,首先此标本为油镜下可见,与旁边的白细胞差不多大小,而常见的寄生虫虫体发育好后,在玻片上肉眼都可见。


请教于形态学同事,也难以一时半会辨认出来。同事们都看了标本,也是一头雾水,第一次见到,大家也都没有以前工作经历借鉴参考。初步怀疑是污染而来的,但污染源头在哪呢?


由于该虫体出现在外科分泌物涂片中,综合因素分析,初步怀疑点为:1、外科临床医生给患者换药时,用拭子取材时候,外界污染带来。2、染色时水源污染,很明显一个现象,科室的水管道久未清洗,有些管道存在青苔。3、染色液过期、已失效,存在虫体繁殖生长情况。4、如果是水源问题,虫体为什么只对外科的分泌物涂片感兴趣,而其他类型的标本,却没有虫体,莫非虫体有选择性的嗜好?


对于三个疑点,首先可以排除外科换药污染,临床换药耗材均消毒灭菌后的一次性耗材,且换药室会进行紫外线消毒处理,谈不上虫体可以存活。其次,也可以排除染色液问题,即便过期了的染色液,其里面的染液浓度或酸碱性浓度,也不足以让虫体存活。


接下来排除的就是标本类型,因为在继续观察期间,尿标本涂片也出现了该虫体,痰标本偶见,再隔段时间后微生物基本所有标本类型涂片都能看到此虫体。更有甚者,它竟然偶尔能在结核涂片的抗酸染色中存在!这个客串,真的是要你给你满分啊,要知道抗酸染色,其3%盐酸酒精浓度滴上去,基本很多污染杂质也会被冲洗掉。


在科室,微生物室的涂片和临检组的血涂片,是共用一个染色池,之前自己分享的肠滴虫案例(瑞姬氏染色)中,在看到了此虫体,如图2。


图2,肠滴虫案例也见此虫体


如此下来,可以断定是科室水源问题,但问题来了,它是怎么留在玻片上的?我们也曾做过一个小小的试验,在微生物涂片染色时候,同时留取水样离心染色,在离心水样中染色并未查见此虫体,说明水流中并不存在该虫体。难道是偶然性发生的吗?再次分析,查看染色池,发现了问题源头在哪了,一个不锈钢的瓷盆,如图3。


图3,染色池


科里的微生物标本较多,同事在进行染色时,都是批量进行的,考虑到冲洗每个玻片耗费时间太长,于是乎,科里采用不锈钢瓷盆装自来水进行批量冲洗涂片。回想起自己在进行肠滴虫染色时,担心标本固定性差,冲洗时被水流冲掉,所以在瓷盆装满水后,将肠滴虫玻片在盆中轻轻水洗。


原来,这“不请自来”的虫体,竟然是存活在瓷盆中。后将瓷盆消毒(优氯净、高压灭菌、75%酒精擦拭都可以),微生物标本、血常规涂片均没有再看到该虫体。



【案例分析】


此案例中,初步怀疑是污染所致,源头锁定在水源上,但水源抽样却未发现虫体。鉴于虫体细小,无法辨别,也就无法确认其生活史,只能做排除法来确认源头。


有大批量涂片需染色的科室,为了节约时间,基本都会使用一个水缸,方便批量涂片标本冲洗,但要注意的是其盛装流水的染色缸需定期清洗消毒,以排除外界污染所带来的虫体,给检验人员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心得体会】


回顾整个过程虽然虚惊一场,但也给自己一个提示:检验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各个环节中可能被污染的因素,如此才能给临床提供一个准确的诊疗依据。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