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幽门螺杆菌耐药时需要做胃镜吗?

作者:方研   5470 2022-12-07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幽门螺杆菌耐药时需要做胃镜吗?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的发生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因子。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检测该菌需求极大。碳13尿素呼气试验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已广为人知。其实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远不止这一种,对于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检测方法更是需要借助于胃镜下黏膜活检才能实现。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总结一下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 非侵入性方法

1、呼气试验和粪便Hp抗原检测

常用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Hp-UBT),该检查不依赖内镜,病人依从性好,准确度较高,为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用碳13标记的尿素口服可被Hp分解产生碳13标记的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受检者呼出气体中碳13的丰度判断Hp感染情况。碳13是一种较稳定的放射性核素,无放射性污染,对儿童和孕妇亦相对安全。但该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结果的判定受到抗生素、铋剂、抑酸药物的干扰。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大便中的Hp抗原,方法简单、方便,敏感性和准确性堪比Hp-UBT。


2、血清学检测

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血清抗体的检测不受近期用药和胃内局部病变的影响。该方法主要用于大规模普查,亦可明确患者体内Hp毒素类别,但不能完全明确受检者当前是否有Hp活菌感染。

以上的检测方法都是不需要做胃镜的,即非侵入方法。由于部分患者对于胃镜检查心怀疑虑,再加上胃镜检查等候周期较长、部分高龄或有基础病的病人不适合胃镜检查等原因,目前以上几种非侵入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呼气试验,成为检查幽门螺杆菌最常用的方法。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侵入性检查方法。上面的非侵入性方法都是间接的检测方法,要想直接在显微镜下看到幽门螺杆菌或者获得细菌进行培养,需要做胃镜,取活检,再进行下一步检查。目前有企业推出了基于PCR-荧光探针法的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检测,也需要通过胃镜获取胃黏膜组织来实现,我们将在下边一起介绍。

● 侵入性检查方法

1、标本采集与处理

经胃镜用活检钳于近幽门部、胃窦部或病变邻近处采取多位点样品。立即送实验室处理或放入转运培养基如Stuart转运培养基内(防止干燥),4度中保存不超过24小时,组织标本也可放入含20%甘油的半胱氨酸Brucella肉汤中零下70度冷冻保存。受检者术前停服铋剂或抗菌药物一周。活检组织标本应切碎并研磨均匀。


2、幽门螺杆菌基因检测及耐药监测 

Hp基因检测一般采用PCR方法,是Hp检测最灵敏的技术,且对原材料要求低。但已被抗菌药物灭活的Hp仍有DNA残留于胃黏膜组织而被扩增出来,造成假阳性结果,故一般不宜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目前已有首个幽门螺杆菌23S rRN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该检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经胃镜获取的患者胃黏膜标本中幽门螺杆菌23S rRNA(A2142G/C、A2143G)基因突变。用于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的临床辅助诊断,为临床医生评估个体中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提供参考。在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居高不下,感染者普遍应用克拉霉素等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下,未来不排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本来敏感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未来分子诊断等方法或许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3、直接显微镜检查  

(1)将活检组织切碎并研磨均匀,涂片或悬滴,置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幽门螺杆菌呈典型的“投镖样”运动;


(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将活检黏膜组织在玻片上涂抹后,经革兰染色或单染色后镜检,如发现典型形态的细菌即可诊断;


(3)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组织块固定、切片经W-S银染色、吉姆萨染色后镜检,以W-S银染效果最好;


(4)免疫组化:可检出胃黏膜组织切片中的完整菌体、破碎菌体或抗原成分;


(5)间接免疫荧光法


4、快速脲酶试验

将研碎的活检组织放入装有尿素培养基的瓶内,35度培养2小时,幽门螺杆菌产生的高活性脲酶可将尿素分解,使培养基由黄色变为红色。幽门螺杆菌的脲酶活性也可以通过碳13或碳14标记尿素呼吸试验进行检测。


5、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常用含5%—10%羊血或小牛血清的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接种后的平板放入35度、微需氧(5%O2、10%CO2、85%N2)、湿润的环境中培养,培养72到96小时可见针尖状、圆形、半透明的菌落。


鉴定:主要依据生长培养的特点、菌落特征、典型的菌体形态和染色性、氧化酶和触酶均阳性、脲酶强阳性、对萘啶酸耐药、头孢噻吩敏感等进行鉴定。


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未来能否有更精准、更方便的检测方法问世,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李凡、徐志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王辉、任健康、王明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 刘运德.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