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两次漏检虫卵的背后
前言
谈到寄生虫卵检查,检验人员并不陌生,一直以来是我们职责分内之事。但最近的一例寄生虫检查,病理科见到了虫体,而检验科却两次都未见虫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案例经过
10月14日下午,病理科同事在群里问检验科是否检见某患者有寄生虫虫卵?病理科疑似在镜下检见肝吸虫虫体,如图1所示
图1
自己赶紧在大便自动分析仪调取图片进行逐个观察,并未发现虫卵,且意外发现竟然送检了两次大便常规,均未检见虫卵。
该患者送检病理材料有:右半肝、小肠、胆囊。临床诊断:恶性肿瘤复发。虽然没有检验科寄生虫卵的佐证,病理科同事在右半肝中检见的疑似虫体,最终确定为华支睾吸虫成虫虫体,病理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病理科的片子一般是经过冷冻切片、染色、制片等诸多步骤完成,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其染出来的细胞核、细胞质颜色较检验科的瑞姬氏不同。
但自己好奇的是,为何患者的两次大便常规送检,均未检见虫卵?既然可以在肝脏部位检见虫体,那么虫卵的排出与检出也应当在情理之中。
查阅患者的相关报告,看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漏检的!
血常规(10月3日):中性粒细胞比率78.4%,淋巴细胞比率12.8%,RBC 3.77×1012/L,HGB 118g/L,C-反应蛋白 66.2mg/L
生化结果(10月3日):γ-GGT 78 U/L,TBA(总胆汁酸)10.8 umol/L,Crea(肌酐)178 umol/L,BUN(尿素氮)8.96 mmol/L,UA 554 umol/L,β2-MG 4.4 mg/L。
通常,我们在怀疑患者是否存在肝吸虫感染时,时常会借助两个指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总胆汁酸。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指标也不一定全对。例如此次患者的肝吸虫感染就完全验证了,其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正常,总胆汁酸 10.8umol/L,参考范围为0~10 umol/L,仅升高0.8umol/L。
生化的TBA虽轻微升高,但查阅患者的相关诊断可得知有恶性肝肿瘤病情,其生化结果TBA升高似乎也在合理之中。
那就只剩下最后一关,临检组的大便全自动分析仪了。找到患者的某一次大便常规镜下结果,如图3
图3
在仔细查阅了镜下所有图片,发现似乎图片不够看感觉?此时心中一惊,莫非是我们设定的高倍、低倍视野不够?
仪器的高倍镜镜检,如图4所示有12张图片,最开始2张图片为检查是否有脂肪球视野,后面10张图片为高倍镜视野。(其顺序为H-1、H-2、H-3•••••H-12,H表示高倍镜视野)
图4
同理,仪器的低倍镜视野有8张图片,如图5,顺序为L-1、L-2••••L-8,L表示低倍镜视野。
图5
也就是说,科里的大便全自动分析仪最初的镜检视野设定为:高倍镜10张视野、2张高倍脂肪球视野、8张低倍镜视野。一共设定是20张视野图片。
案例分析
1、从仪器镜检图片数量可知,两次漏检虫卵的背后与视野数量少有关。可登录工程师账号进行镜检图片数量的设定,将之调高,以便保证虫卵量排出少的患者不至于被漏检。
2、翻阅教科书可知:囊蚴为肝吸虫的感染阶段,终宿主哺乳动物或人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等而感染。囊蚴循食管、胃、十二指肠、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至粪便中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肝吸虫每日产卵量1600~4000个,平均2400个左右。[1]
患者于10月3日入院,生化TBA已轻微升高,怀疑肝吸虫虫体刚进入肝胆管所致,10月11日临床进行肝右半切除术,10月14日病理报告检见成虫虫体。检验科两次检查大便常规时间为:10月4日、10月11日。
3日至11日期间,成虫虫体已有足够时间产生虫卵,而肝吸虫又是雌雄同体。
总结
经过此事可发现,即便是在自动化比较全面普及的实验室,仍然有漏检的存在。我们可以做的是查缺补漏,发现漏检及时的分析并解决,尽可能的降低漏检率,为临床和患者提供一份准确的报告。
【参考文献】
[1]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4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