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更要做好实验分析前、中、后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以准确度与精密度为中心。就是这样貌似所谓“智能简单”的问题,发现类似的细节尤为重要,甚至影响检测结果直接关联患者的生命。所以检测出的每一例患者数据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分析、审核并且与临床沟通。


除了做好质量控制外,我们还得熟知检测的每一个项目所用到的分析方法,两者结合这样一来检测结果更有保证,那么什么是分析方法?本文就以两点终点法为例,它是通过测定反应开始至反应达到平衡时的产物或底物浓度的总变化量来求出待测物浓度或活性的方法。此方法采用的是双试剂,其一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试剂性能的稳定性;其二是可干预HIL(溶血、黄疸、脂血),并校正样本空白。针对题目且带着问题去深入分析,该文就以7600-020E两点终点法的Cr项目作一解析。


0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7600-020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肌酐测定试剂盒(肌氨酸氧化酶法),双试剂R1、R2;GC-001/6/20(批号19-0201)复合校准品浓度为134μmol/L。


1.2 方法 在7600-020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置Cr测定参数。


02

Cr反应过程



2.1 样品+R1(搅拌混匀)546nm波长,空白调零,测定吸光度A1(15、16点)。


2.2 16-17点之间加R2启动反应(搅拌混匀)546nm波长,空白调零,测定吸光度A2(33、34点)。


2.3通过A2-A1的ΔA差用于计算血清(浆)、尿中的含量。


03

校准数据说明


3.1 Cr校准数据。



3.1.1 校准数据均为得到的吸光度,所有吸光度值都是放大10000倍。S1为校准品1(一般情况下,S1为零浓度校准品),所谓的就是试剂空白;S2为校准品2。S1左侧为A主-A副波长计算的吸光度值,两次的均值为空白吸光度值S1 Abs,对应了校准参数内的S1Abs Limit,右侧是该项目主波长处第一个测光点吸光度值(用于参考),同理S2下对应的两组数据也是如此。


3.1.2 S1、S2重复测定两次,每个校准品理论上两次校准吸光度值相等是最好,意味着重复性极好,实际还是有一定偏离,若偏离超出设定范围仪器会报警提示。


04

反应度的数据计算


4.1 ΔA(吸光度)以水空白作为零点,主波长-副波长之差为该点的ΔA用于计算,下面分别以Cr的校准S1、S2数据反应监测为例。



4.2校准数据S1、S2在16及34点Cr的ΔA(吸光度)与Ri(反应度)的关联,k(液量校正系数)=(S+R1)/(S+R1+R2) =(4+180)/(4+180+60)≈0.754。


4.2.1吸光度:



4.2.2反应度:



4.2.3 S1反应度为40和40,S2反应度为338和336,取两次均值。RS1=40和RS2=337都是取均值。S1即S1ABS第一标准液吸光度(试剂空白),也简称截距B。


4.3 斜率K值的计算


4.3.1 K=(CS2-CS1)/(RS2-RS1)*10000=134/(337-40)*10000≈4512,由于浓度与吸光度单位不同,人为计算与仪器计算略有差异。校准曲线,校准品浓度为横坐标,校准品的吸光度为纵坐标。



4.4样本浓度计算Cx=IFa*K*(ΔA-B)+IFb,Cx:计算浓度、K:K值 ;ΔA:计算吸光度;B:S1Abs;IFa斜率、IFb截距(Y=ax+b,IFa为1、IFb为0)。简化为Cx=K*(Rx-RS1)。该血浆样本Cr检测结果为24μmol/L,根据上述公式代入计算如下:




4.4.1 Ri(反应度)=A34-A16*k(液量校正系数),Ri(反应度)=150.5-75*0.754(液量校正系数)=93.95。


4.4.2样本浓度Cx=K*(Rx-RS1)=4512*(93.95-40)/10000≈24μmol/L。


05

总结


检验,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和患者,提供一份精准的检验报告,是我们检验人员必须面对的严峻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分析便于及时查找原因。试剂稳定性的管理可以通过质控来进行精度管理,校准结果的判断作为试剂稳定性的确认,也对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情报。所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建议我们检验工作者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应用方面:当初始吸光度的变化:试剂劣化;试剂空白吸光度的变化,杂质混入,试剂劣化;校准液吸光度的变化:试剂劣化引发的灵敏度改变。我们检验工作者要做到:①请勿添加不同批次的试剂;②请勿反复使用同一瓶试剂;③向小瓶或者小试管转移试剂时,试剂距离瓶口1cm左右为宜,瓶及管一定要洁净;④pH变化明显的项目不要续添;⑤更换试剂后,请校准,因试剂暴露空气中每天都在变化,吸光度也在变化,所以推荐每天执行试剂空白定标;⑥校准品批号变更(浓度不固定),应该在批号发生变化时输入校准液的值;⑦质控品使用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⑧样本的前、中、后处理。


第二硬件方面:①分注系统:试剂针、样本针内外壁污染造成的量的变动;②供水系统:水质异常;③清洗与负压系统:清洗机构与负压异常会受到前次测定项目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动;④光学系统:光源灯与反应杯老化,要注意速率法项目中发生线性报警,并且要确认使用测定波长等类似分析法的项目,是否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动。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帮助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可以很精准的对检测结果进行溯源,同时需要冷静应对,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此次的数据分析希望能够带来帮助,给临床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