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血常规标本是怎么了?
结果,学生看后说:“老师,怪不得结果异常呢,标本抽凝了,通知护士重新抽吧?”随后,我就对这个标本仔细观察了一下,原来不是抽凝了,而是出现了“冷凝集”现象
红细胞冷凝集是一种现象,当血液离体之后,在低于体温环境的试管内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当恢复至体温条件时,凝集现象基本可解除。红细胞冷凝集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不消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出现聚集
(1)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病人感染后第二周冷凝集素可达1:40-1:80或更高,第四周达到高峰。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骨髓瘤、腮腺炎、螺旋体病、恙虫病、肝硬化等疾病也可以有阳性反应。
(3)有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可能继发支原体肺炎,冷凝集素滴度阳性,可达数万。
1. 肉眼观察样本,血常规样本有无细沙状小颗粒凝集现象,发现这种样本尽量单独检测,分析是否为冷凝集样本。看视频1 2. 如为大批量样本检测,很难找出样本进行肉眼观察,可观察RBC与HGB之间的数量关系正常人群HGB与RBC比值约为30:1。 3.根据科室内设定的复检规则及审核规则判断MCHC是否超过参考值上限,并查看仪器是否提供相关报警信息。
纠正前的血常规结果 RBC:2.97 MCHC: 470
1. 最常用的纠正办法为温浴法,将样本进行37°C温浴15-20分钟后,再上机检测。轻度或中度的冷凝集样本基本可以解决。 2、高度冷凝集的样本可以进行水浴法,将样本放置37-40°C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后,再上机检测,也可解决冷凝集问题。水浴法切忌温度不可过高,否则容易造成溶血,影响红细胞其它相关指标的参数。

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标本发生“冷凝集”现象。正确识别和处理“冷凝集”标本的异常结果,对临床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有些结果甚至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技能,丰富临床经验,遇到问题及时与临床沟通了解情况,及时查找原因,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