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质控的批长度,该如何设定?

作者:胡正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3-04-12

聊聊基于患者风险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

问题:基于患者风险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的实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我聊聊基于患者风险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还真有点班门弄斧了。讲的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啊,仅供参考。

患者风险这个词,时髦,大家也很喜欢,但是真正实施可能很难。C24第四版主编parvin教授非常重视患者风险,提出了患者风险参数:即存在未检出的失控状态时,最终报告的不可接受患者结果数量相较于在控状态下的最大增加量,该参数是与患者风险更直接相关的度量,但是很难测量,后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由此参数导出批长度。Westgard先生让这一理念得以简单直观的应用,设计出“具有批长度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

借此理论,就有了西格玛值够大,批长度够长,就可以10天做一次质控;甚至50天做一次质控。其实这个我们也很喜欢,宛如不做质控。

不过我想说的是质控不是为科主任做的,不是为别人做的,质控是为你自己做,是为了保护你自己,发出可靠的报告单。难道你真敢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做一次质控?

关于批的概念,我也很认可,批不等于天,虽然很多检验科都是一天只做一次质控,但有时候其实是不够的,我认为200个或者450个标本算一批,方便我们追溯标本(最后一次在控后标本在哪一段)。

其实批的理论基础来自于parvin教授、来自于患者风险管理。在C24A4中主编的意思:一批一批或者一个时间段的标本就相当于一篮一篮,要等到最后一个标本时质控在控了,这一篮的标本的报告才可以发出。也就是说这一批标本的结果先扣下来,最后再一批发出,这在中国是不现实的。

如果按照批的理念,十天、半个月做一次质控,好像也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按照篮子理论,要等到几天后,一批发结果,这可能吗?

第二个问题,似乎忽视了一些关键节点,比如①这十天从没关机、开机?②从没保养?③试剂没有换瓶?④即使没有换瓶,试剂在仪器里第一天和第十天的状态没有错别?⑤是不是有管理办法规定或者要求我们每24小时做一次质控?

所以我感觉可以十天、半个月做一次质控还是蛮慌的。

关于西格玛和批长度这些新的知识,我们要学,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工具,帮助我们评价体系的性能。但不需要盲目的推崇,全国这么多家医院,大家能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每天做质控,认真对待每一个质控数据,好好分析失控,写出一份优秀的失控报告,就很不错了。失控报告的书写,我觉得还是很难的。

接着患者风险说一下,也不是就一个质控能解决的。哪怕你一早上刚刚做了质控,也审核了质控数据,也有可能没做几个标本仪器就出现失控状态,出了一些错误的报告。你下一次质控是什么时候,何时才能终止这样的失控状态。所以检验人员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前年写了篇公众号文章《只早上做一次质控行吗?》,有一天中午时间发现:一连好几个患者NA偏低,比如正在眼前的报告:一位六岁小孩的NA只有127mmol/L。经过一系列的排查最后发现,当天11:19之后这台仪器的所有的NA的结果都偏低,是因为参比液管路有裂纹,仪器硬件出了问题。所以我想说质控只是质量保证的很小的一块。检验人员认真审核每一张化验单是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刚刚我说的这个NA的例子,让我想到了患者风险,想到了现在比较热的患者数据质控也可以帮助我们去实时质控,发现检测过程中突发的一些状况,我认为可以作为传统质控品质控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