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罕见的乙肝报告单,原因为何?

作者:黄浩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513 2023-05-17

罕见235阳乙肝两对半模式

这样的报告能发吗?

从两对半结果看,表面抗原为阴、表面抗体为阳,提示患者接种疫苗成功或乙肝康复并获得免疫力,但e抗原阳、核心抗体阳提示该患者有乙肝感染史并存在病毒复制的可能。这是两对相“矛盾”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能发吗?

简单粗暴的“骚”操作

“骚”操作一把e抗原改成阴性,由235阳的罕见模式变成25阳的常见模式,提示乙肝康复并获得免疫力可谓皆大欢喜,毕竟抗体那么强。


“骚”操作二表面抗原假阴表面抗体假阳,这样就是常见的135“大三阳”常见模式,毕竟患者以“肝恶性肿瘤”收入院。


将信将疑的“慎”操作。

查病史

查肝功能

除了前白蛋白有点低,没有肝炎? 那么……


  • 表面抗原是真阴还是假阴?

  • 表面抗体是真阳还是假阳?

  • e抗原是真阳还是假阳?


案例追踪

【启动HBV复检】

再次离心后原试剂原平台复测

继续多试剂多平台复测

结果还是一样。

报告发了,但追踪继续……

【本院乙肝DNA检测】

【术后病理】(肝左肿物)肝细胞癌(EdmondsonⅢ级)

终于,235阳模式水落石出!

本案结论

【结论一】表面抗原国产试剂、进口试剂多个平台复测皆阴性。

【结论二】乙肝DNA阳性,DNA测序有多个突变点,术后病理证实患者确实感染HBV病毒并癌变——235阳乙肝两对半模式确实存在。

知识拓展

为什么会发生突变?

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部分能被清除,不能清除的病毒转入免疫耐受期,继续接受免疫清除,在这场清除与被清除的对抗中病毒转入非活动期,伺机而动,有机会即进入再活动期,不同时期乙肝病毒优势株存在差异,后期以突变株优势为主[1]

本案患者基因分析为C亚型(https://www.ncbi.nlm.nih.gov/projects/genotyping/formpage.cgi)。

我国大陆地区主要流行HBV C亚型(68.3%),其次为B亚型(25.5%)[2]。C亚型则易于引发慢性感染和HCC [3]。部分原因是HBV C亚型中更易发生preS缺失突变等促进HBV免疫逃逸的病毒变异[4],变异促进肝癌的发生[5]

为什么突变株多个检测平台都未能检出?
大部分厂家试剂设计包含常见的抗原决定族区域,而该患者的多个突变点正好落在最常见的抗原决定族a区域,导致未能检出表面抗原。

但是,并不是所有235阳模式都得到验证。

李某,男,63岁,多发性骨髓瘤,初测235阳,再次离心复测,25阳。

有些样本普通离心(3000r/min)10分钟还是无法消除干扰,需要高速离心(10000r/min)10分钟,普通实验室难做到。

可见,部分异常模式确实是假阴或假阳造成的,除了与试剂检测能力有关,各种干扰物防不胜防。

来看看近两年我院化学发光法乙肝两对半模式。

基于3万多份检测样本分析的各种模式占比。

对少见模式或罕见模式要加以甄别,提防表面抗原由于基因突变或抗原量低而假阴性,提防e抗原假阳性。

小确幸,发现问题积极与检测平台方沟通!

沟通目的一:对疑问标本进行追踪验证。

沟通目的二:促进检测平台的优化。

经验总结

1、乙肝两对半的解读需要“进化”

对乙肝两对半的解读仅限于有没有乙肝,有没有抗体,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已经过时。随着检测方法学的进步和乙肝病毒的自身进化,如果我们检测的样本够多并包含各个感染期,乙肝两对半的模式可谓“万般皆可能”。

虽然各种模式都有可能,但是防假阴、假阳永远在路上。

2、乙肝感染检测的新使命

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慢性乙肝患者在免疫系统或药物干扰下发生S基因突变的可能将越来越多,可能导致检测两对半模式异常(如12同阳、23同阳、12345同阳、甚至1阴3阳)。

乙肝两对半与DNA同时测定有利于发现乙肝再激活和突变株,再激活和突变都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导火索。

3、乙肝检测试剂设计的新挑战

抗原低值和变异株的检出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应对更多突变点的试剂设计成为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Cao, G.-W., Cancer Evo-Dev, a novel hypothesis derived from studies on 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carcinogenesis. Hepatoma Research, 2017. 3: p. 241-59.

8. Yin, J., et al., Distribu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lated viral properties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0. 19(3): p. 777-86.

[2[. Yin, J., et al., Distribu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lated viral properties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0. 19(3): p. 777-86.

[3[. Zhang, H.W., et al., Risk factors for acute hepatitis B and its progression to chronic hepatitis in Shanghai, China. Gut, 2008. 57(12): p. 1713-20.

[4]. Yin, J., et al.,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different preS mutations with hepatitis B-related cirrhos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Gastroenterol, 2010. 45(10): p. 1063-71.

[5]. Liu, W., et al., Cancer Evo-Dev: A Theory of Inflammation-Induced Oncogenesis. Front Immunol, 2021. 12: p. 768098.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