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里的不明有形成份,难道是脂滴?

作者:康婷芬   2023-09-05

前言:

提到尿液的有形成分的检查,就不得不说管型。管型形成需要具备3个条件:①原尿中有白蛋白、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础;②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使蛋白质及盐类浓度升高,酸化促进及加速蛋白质变性、凝聚、沉淀;③肾脏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利于管型的形成及排泄,以及让尿液瘀滞,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我们在临床过程中通过管型的类型结合临床相关检查从而辨别肾脏疾病,并明确诊断。

病例:

门诊患者,女,68 岁,尿蛋白4+,尿潜血2+,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脂肪颗粒细胞,脂肪管型。

脂肪颗粒细胞,其胞质出现较多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脂肪颗粒或脂肪滴样小空泡,未染色时小脂肪颗粒呈黑色,大脂肪颗粒呈黄色;

上图为尿沉渣,未染色,高倍下见较多管型,多是脂肪管型,两边近平行,管内充满不均一有折光性的脂肪颗粒,需要与小红细胞或类似结晶鉴别,背景可见脂肪颗粒弥散分布,红细胞不易看到。

脂肪管型其形态是管型内脂肪滴主要来源于游离脂肪滴,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产生的脂肪滴。脂肪管型包含脂肪球及卵圆型脂肪体,一般认为脂肪颗粒占管型的1/3以上为脂肪管型。当脂肪成分为胆固醇或胆固醇酯时,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马耳他十字,中性脂肪时观察不到。

分析:

脂肪颗粒细胞主要是在慢性肾炎,肾梗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脂肪变形,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肪颗粒,之前也称为复粒细胞,在某些慢性肾病中可以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胞质内充满脂肪颗粒。脂肪管型出现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类脂性肾病、中毒性肾病、严重骨创伤性疾病,尤其是多见于伴随高蛋白尿的肾病综合征。

查看患者其他检查结果,血清白蛋白ALB 16.5g/L,总胆固醇10.44mmol/L,甘油三酯 4.65mmol/L,低密度脂蛋白6.01mmol/L,符合肾病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①大量蛋白尿(>3.5g/);②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③高脂血症。

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低蛋白,高血脂,肾功能异常,与临床沟通过后确认是一位肾病综合征。

总结: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属于病理管型,正常尿中无中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出现脂肪颗粒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或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疾病情况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可出现颗粒、空泡及脂肪滴等。需要鉴别时可选用脂肪染色法跟偏振镜进行鉴定,苏丹Ⅲ染色时脂滴呈橘红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胆固醇酯具折射现象并呈现“马耳他十字”结构。镜检发现脂肪颗粒细胞或脂肪颗粒管型时,应联系临床医生,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进一步鉴别和明确诊断。

下面是思维导图方便大家记忆: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