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艾滋,原来是检验科乌龙
84岁的龚婆婆因为不小心摔伤,被送往医院治疗。结果,住院病人常规检查当中的HIV抗体反应为阳性。也就是说,老人艾滋病毒检测呈阳性。龚婆婆一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天都塌了。
龚婆婆的女儿火速赶回到医院,被医生告知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杨女士反复询问了医生,被告知还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感染,突然想起来自己的母亲前段时间看过牙科。
龚婆婆介绍说,老伴走了10多年,却被查出艾滋病,实在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龚婆婆心里压力巨大,她告诉记者,万一这事情让亲朋好友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人,她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那么,龚婆婆究竟有没有感染上了艾滋病呢?
女儿杨女士心存疑虑,一方面要求医院再次抽血送疾控中心复检,另一方面开始整理心情,专门找朋友,托熟人,给母亲购买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就在龚婆婆一家濒临崩溃的时候,江津区疾控中心的复诊结果出来了:龚婆婆的HIV抗体反应为阴性!!!也就是说,老人体内没有艾滋病毒!犹如阳光驱散了阴云,杨女士觉得自己的魂又回来了。
复检结果证实了母亲的清白,杨女士一家非常开心。与此同时,一家人对医院的诊断结果非常不满。杨女士认为,医院的诊断结果出了错,是误诊,院方应该给个说法。
龚婆婆的主治唐医生表示,自己在出院报告的注意事项中专门标注,一周之后查看HIV确诊实验结果,这不算误诊。


既然如此,为什么院方不在诊断结果中提醒说明,或者打个问号表示待复诊以确诊实验结果?毕竟,出院证明上“HIV抗体反应阳性”这样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
医患双方为此进行了协商,双方主张分歧较大,目前暂时还没有结果。事情最后总算还老人一个清白,如果龚婆婆的女儿没有要求二次抽血送疾控中心复检,老人不就被冤枉了吗,最终认定了“假”结果。就像龚婆婆自己说的那样,都没脸见人了。
事情爆出后,引发网友一阵热议:
1、难道是医院检验科血样标本搞混了?
2、医院最高就是初筛实验室,不能出阳性报告,这是工作重大失误!
3、区级及以下医院只能做初筛实验,确诊实验要去市里的才能做,初筛确实有些会有误诊,因为试剂不够敏感,初筛阳性一般不会通知患者,只有确诊以后才会通知,这家医院搞成这样就有点奇怪了。
难道这次“阳性”事件真的是一场乌龙?还是另有其因?网友说的到底有没有依据?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目前检测HIV的方法有上百种,大体可以分为抗体检测和病毒检测两大类。HIV抗体检测是常见的艾滋病筛查手段,分2个步骤,即初筛实验和确证实验。
到任何医院或者有资质的机构做的第一次抗体检测都属于初筛,为了避免漏诊,检测试剂会预留5%假阳性的可能。
确证实验一般由疾控中心或者国家指定的有资质的医院进行,通常对于那些初筛结果是阳性的病人进行复测。
目前最常用的是蛋白印迹法(WB),是HIV检测的金标准。其特异性较高,但技术复杂,操作时间较长。
如果患者初筛是阳性而确证检验是阴性就说明初筛的结果是假阳性,患者并没有感染艾滋病。而如果患者初筛是阳性且确证试验也是阳性就说明患者感染了艾滋病,还应当检查HIV-RNA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进行下一步的抗病毒治疗。
在《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中,筛查试验有反应的样本不能直接给出阳性结果报告,必须进一步做补充试验。补充试验可以选择抗体检测,也可以选择核酸检测。而新闻中的医院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才导致这场乌龙事件的发生!
这场“乌龙事件”对医院来说可能是小失误,但是对龚婆婆一家造成的身心伤害是巨大的,虽是虚惊一场,但在真相水落石出前一切都是阴霾笼罩。
检验科的报告结果和医生的诊断结论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治、预后,有时候医疗事故的主体责任在临床,但有部分检验科也逃不了干系。
医疗水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诊断没有绝对准确的方法,一切都需要依靠医生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完善的检查、检验设备。所以有些患者还是会出现误诊的现象,有些误诊可以原谅,但是有些错误是不能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