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投诉检验科“急症患者结果不准”,后续如何?
作者:康婷芬
前 言
尿酮体检查主要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的疾病或状态的诊断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碍,造成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并在血中堆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一般来说尿酮体阳性为DKA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病 例
内分泌医生投诉检验科,说尿常规检验中的尿酮体检测不准,原因如下: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而在病情缓解时尿酮体强阳性。后检验科检查检验过程,发现当日尿液室内质控记录未失控,尿仪工作状态也正常。
分 析
市场上供应的纸片及药片与乙酰乙酸发生反应(与丙酮有弱反应),但与β-羟丁酸不起反应。因此是试纸反应会明显低估酮体总量。
尿酮体定性检测的原理是利用酮体中的乙酰乙酸、丙酮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基铁氰化物作用生成紫色化合物,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阳性的强弱。仅与乙酰乙酸和丙酮发生反应,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是对丙酮敏感性的7 倍,不与占酮体绝大部分的β-羟丁酸反应,因此不能检出β羟丁酸。
重症糖尿病酸中毒时机体严重缺氧,较多的乙酰乙酸被还原为β羟丁酸,此时尿酮测定反而呈阴性或弱阳性,酮体可假性降低,此结果可导致对总酮量估计不足。
随着缺氧和酸中毒的纠正,酮症消退,β羟丁酸转化为乙酰乙酸,故可出现酮体水平下降而测定值反而假性升高的情况,尿酮体测定又呈现阳性,易对病情估计过重。
总 结
干化学法尿酮体检测采用硝基铁氰化钠法。本法对酮体各组成成分的敏感度不一:乙酰乙酸为50-100mg/L,丙酮为400-700mg/L,与β-羟丁酸不发生反应。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成分不一,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酮体成分亦会发生变化,因此干化学检测所得结果可能与实际总的同体量有所差异。尿酮体中丙酮和乙酰乙酸都都具有挥发性,因此测定时应使用新鲜尿液标本。
知识回顾
酮体是β羟丁酸(78%)、乙酰乙酸(20%)和丙酮(2%)的总称。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多,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是,可出现酮血症,血浆酮体浓度超过肾阈值,便会产生酮尿。
通常来说针对尿酮:
1.主要是治疗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的主要酮体成分是β羟丁酸(一般试带法无法测定),而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此时测得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后,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急性期在其增高,此时易造成对病情估计过重。
2.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如饥饿、饮食疗法、剧烈运动、寒冷等。
3.碳水化合物丢失,如频繁呕吐、肾脏重吸收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疾病等。
4.其他:
①氯仿、磷等中毒或全身麻醉后,尿酮体可阳性。
②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可出现血糖减低而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③新生儿出现尿酮体强阳性,应怀疑为遗传性疾病。
尿酮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尿液标本的污染、尿中酮体成分的发挥、降糖药物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若临床患者的病情与检验结果不符合是,应查找和分析原因,与临床的沟通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更多的知识储备,靠专业来解答。
内容来源 | 医家小二
图片来源 | veer、ibaotu
排版 | znm
审校 | 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