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EDTA 依赖性聚集or 时间依赖性聚集?
作者:朱名超 王盼,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今天上班偶遇一特殊病例,为了不辜负我大检验辛苦劳碌,每天几百上千标本,被人称之为检验机器的我们,我想把我们工作的精彩分享出去,让检验事业更加朝气蓬勃。前奏有点多,别走开,精彩马上继续。
患者,女,58岁,以手指关节及右侧耳后疼痛入院,入院诊断骨骨关节炎?后循环缺血?既往无特殊病史。患者血常规结果如下:
图1 初次结果
乍一看,这图形呈锯齿状,可能有PLT聚集或大血小板干扰,涂片镜检发现是血小板聚集,如图2
图2 涂片镜检结果
于是立即找到血样,仔细观察未见凝块,也可能是抽血速度太慢,混匀不及时,于是致电临床该患者抽血情况,护士人员回复抽血顺利,混匀及时,为防止EDTA 依赖性聚集,让护士重抽两管血,一管EDTA抗凝,另一管枸橼酸钠抗凝。但奇怪的是这次复查,两种抗凝剂检测结果一致,如图3、图4。
图3 枸橼酸钠抗凝(首次复查)
图4 EDTA-K2抗凝(首次复查)
难道不是EDTA 依赖性聚集,于是将血液放置15分钟再次测定,血小板几乎变化不大,但仪器报警“PLT Clumps”,于是涂片镜检,如图5、图6
图5 枸橼酸钠抗凝(15min)
图6
涂片果然在,血片边缘见到这种少量聚集,如图6。放置30分钟后再次测定,PLT又降低了,如图7。
图7 枸橼酸钠抗凝(30min)
图8 EDTA-K2抗凝(30min)
60分钟再测,血小板降低较为明显,且两种抗凝剂下降结果较为一致,如图9、图10。
图9 EDTA-K2抗凝(1h)
图10 枸橼酸钠抗凝(1h)
为了验证,我将标本再次放置1.5h后测定,结果如下
图11 EDTA-K2抗凝(1.5h)
图12 枸橼酸钠抗凝(1.5h)
图13 患者不同时间段仪器检测结果截图
(蓝色为枸橼酸钠抗凝管,红色线为EDTA-K2抗凝管)
1.5h结果与第一次抽血结果一致,说明患者抽血至送到检验科开始检测经过了1.5h左右,于是立即查看病人标本采集时间,再查看仪器上检测时间,正好1.5h左右,难道这种病人会随着时间逐渐延长,血小板逐渐减少吗?一个新的概念在我脑海闪现,时间依赖性聚集,真的有这个名词吗?于是我找到“万能”的度娘查阅了一下,很可惜,并没有找到这个关键词,只有抗凝剂、药物相关的血小板聚集。
只找到EDTA 依赖性聚集病例中,有文献提到聚集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这种聚集可能与PLT随着离体时间延长而逐渐被激活而导致的聚集增强,可能与所用抗凝剂关系不甚密切,这可以解释为何用枸橼酸钠抗凝的全血也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原因。希望后续会有更多的检验同行能够解释这种聚集的原因,“时间依赖性聚集”仅是个人拙见,不当之处,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