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一例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转归

检验视界网 4384 2018-11-21

作者:王哲,保定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患者青壮年男性,保定市清苑区农民,主因:乏力伴皮肤紫癜2周入院。患者缘于2周前出现进食差,乏力及皮肤紫癜,3天前症状加重而就诊于皮肤科门诊,并于2017-05-5 15:40入院治疗。


门诊查血常规示:


1.jpg


WBC:272.20×10^9/L、HGB:56g/L, PLT:10×10^9 /L。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常增多,原始细胞占8.0%,红细胞大小不等,血小板较少见。(血细胞形态学如下图示)


2.jpg


查体:T 37.4℃ P 90次/分 R20次/分 Bp14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瘀斑及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正常,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未及,肋下3cm可触及脾脏。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水肿。


当日行骨髓象检查(如下图示):

  

3.jpg

4.jpg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增多占9.5%,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增生为主,可见双核粒细胞及中性分叶粒细胞假性Pelger样畸形。红系增生减低,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畸形红细胞,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H-J小体。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少见。骨髓细胞形态学:考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不除外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


临床完善后续血液学相关检查


流式细胞术检查:


5.jpg


可见髓系原始细胞约占有核细胞12.52%,并表达CD34、CD117、CD13、CD33、HLA-DR,部分表达CD56;成熟粒系比例明显增多,考虑CML,请结合临床除外aCML、MDS。


骨髓病理组织活检:


6.jpg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各阶段细胞可见,偏幼稚阶段细胞增多,以中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红系细胞偏少,以中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可识别的巨核细胞偏少,分叶核为主。网状纤维染色(MF-1级)。建议完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殖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


7.jpg


染色体提示:47,XY,+8[19]/46,XY[1];克隆型异常+8。


分子生物学检查:BCR/ABL p210、BCR/ABL p190、BCR/ABL p230均阴性。


二代测序检查:


8.jpg


检测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热点突变:NRAS、PTPN11、KRAS、DNMT3A、U2AF1。检测到与疾病可能相关的突变点:CSF3R、PTPN11、SRSF2、GATA2、JAK2。


综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患者最终诊断: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殖性肿瘤 (MDS/MPN),2.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aCML)。给予羟基尿、碱化、抑酸、保肝、抗感染并及时输血、输注血小板治疗,应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D-CAG)方案化疗两个疗程。患者症状改善后暂时离院休养。期间入院两次巩固治疗,病情相对较平稳。


2018-1-5  5:15患者急诊入院,缘于发热2天伴乏力、皮肤出血点而就医。查体:T 37.8℃, P 90次/分,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上肢可见散在出血点,无瘀斑,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轻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腹部平坦,肝未触及,脾大肋缘下6cm,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急诊血常规、复查流式细胞术分别提示:


9.jpg


WBC:126.74×10^9/L、HGB:67.0g/L, PLT:22.0×10^9 /L。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常增多,原始粒细胞占29.0%,复查骨髓流式细胞术:表型异常的髓系原始细胞占77.86%;高度提示疾病发生演变,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即AML-MRC。临床积极对症处理,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呈进行性,且合并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转重症医学科治疗6天后,最终而不治。


回顾:该患者初诊即呈外周血高白状态,伴明显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出血点,脾脏肿大;骨髓及外周血形态学提示:粒细胞异常增殖伴明显发育异常,部分红细胞伴病态造血;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提示肿瘤异质性,BCR-ABL基因阴性,二代测序多个不良预后基因表达,遗传学呈克隆型+8染色体改变,并综合疾病短期即演变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临床特点,故该患者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及不典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ML)成立。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atypical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aCML)。是一种发病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的恶性血液系统克隆性肿瘤,费城染色体(Ph)及BCR-ABL融合基因均呈阴性,兼有骨髓发育异常和骨髓增殖的生物学特征;在2008年WHO公布的《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的分类标准》中,将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归属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其细胞形态学特征为:骨髓及外周血粒系异常增殖且发育异常,伴或不伴红系或巨核系发育异常;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呈阴性,aCML多表达SETBP1和CSF3R基因突变,并常见NRAS和KRAS突变,部分患者还出现TET2、CBL、JAK2V617F和U2AF1突变。而1/3的aCML患者伴有+8和del(20q)。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预后较 Ph 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显著为差,大约25%—40%的aCML患者会进展为急性白血病,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0个月。国外部分学者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仍是aCM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有应用于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疗效相对满意的病例报道。由于本病少见,易发生误诊,故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及血液病实验室诊断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附:2016版WHO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诊断标准


● 1.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占白细胞比例≥10%)增多

● 2.粒细胞生成异常,包括染色质凝集异常,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不(明显)增多

● 3.嗜碱性粒细胞比例<2%,单核细胞绝对数不(明显)增多,单核细胞比例<10%

● 4.骨髓有核细胞增多,粒细胞增殖和粒系病态造血,伴或不伴有核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病态造血

● 5.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20%

● 6.无PDGFRA,PDGFRB,或FGFR1重排,或PCM1-JAK2融合证据

● 7.不符合WHO规定的CML,PMF,PV或ET诊断标准。


作者简介:


10.jpg


王哲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主要从事血液病实验室诊断工作,临床病理检验专业执业医师,临床检验副主任医师,承德医学院内科学副教授;河北省检验医学诊断学会理事,血液系统疾病检验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老年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保定市检验医师协会常务委员,保定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检验视界网特约作者。主研论文科研多篇,参编著作6部,保定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保定市政府记功一次。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