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车后补票,血培养瓶险些酿成大错

检验视界网 6476 2018-11-27

前言


每每看到科里的小绿瓶,耳畔总会想起鲜肉徐的声音:“完了,完了!我的小绿瓶,我的宝贝不见踪影了,这没长胳膊没长腿的怎么还自行开溜了?”听着鲜肉徐风趣的叫喊声,大家都好奇他口中的小绿瓶是什么东东?这不,从一个小鲜肉医生口中蹦出的小绿瓶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护士姐姐的注意,大家急着帮忙找鲜肉徐的心肝宝贝……原来这小绿瓶可不是兰蔻家族群里小黑瓶的姐妹,而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的血培养瓶里的需氧瓶!血培养瓶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只要怀疑患者有菌血症、真菌血症的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液[1],但也有被用于留取胸腹水的培养。可见这小瓶子在临床中作用可大了!


1.jpg
2.jpg


案例经过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次班内发生的血培养瓶乌龙事件,我的头顶就差乌云一整片了……


那次我白班,四个出院四个入院忙得我头顶都快冒青烟了。好不容易消停一会就有35床患者畏寒寒战,不一会又有新患者的医嘱需要加急处理……简直让我忙到欲罢不能,欲哭无泪,真心恨自己分身乏术,没长三头六臂……


尽管忙得一刻不停歇,但当我接到合情合理合法的医嘱,必定是来者不拒。一落空就赶紧从放置血培养瓶的抽屉里拿出了两个培养瓶放在护士站台面,准备打印患者的条码,打算给35床的患者抽血培养。说时迟那时快,病房电铃响起,于是我放下血培养瓶撒腿就跑。等我回来的时候,居然发现血培养瓶的盖子被打开了,心里一惊:是谁动了我的培养瓶???仔细一看瓶身上没有任何患者信息及条码,下意识以为哪位好心人帮我开了瓶盖。于是征问了旁边的小姐姐们,她们都说自己没帮到忙,但我瞅着瓶子里的液体也没多起来,不加思索地打印了35床的信息条码,核对备用。我刚进配置室准备其他的抽血用物,隐约听见鲜肉徐在喊:我的小绿瓶怎么不见了?我好不容易抽了一点点腹水放里面了,难不成这小绿瓶学会隐身术不成???


鲜肉徐幸好打听了我刚打听过的护士姐姐们:你们见到过打开的小绿瓶吗?上面没有条码的……她们一边帮忙翻箱倒柜地找,一边集体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到我身上:你去问问小妮,她刚才也问过小绿瓶的事儿,会不会是她处理掉了……毕竟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压根没空管小绿瓶的细节。


鲜肉徐找到我,瞪着眼睛焦急地问我:那个台面上的小绿瓶你有处理到吗?我转身一回来居然神秘失踪了,不会被你另作他用吧?


我点点头:是我拿的,我刚想拿去给患者抽血培养,怎么了?


鲜肉徐说:里面有5床病人的腹水……


没听完,我心里一万点惊吓:纳尼?!培养瓶里居然有患者的腹水?我吓得自己都打了个寒战:幸好,我还没去病房抽血,否则那培养瓶将会是不同患者体液的高度混合物!我都不敢往下想象……


转神一想,立即甩了个很严峻的问题给他:你使用过的培养瓶上怎么没有条码,上面压根没有患者的任何信息,你操作前怎么核对信息的?


鲜肉徐摸摸脑袋难为情地说:不是条码平时都你们护士姐姐帮忙打印的嘛?我可不会,加上你们都在忙活,所以我就打算先上车再补票,偏偏还没操作成功,抽的腹水量太少了,我正想寻求帮助呐……


我立马严肃地制止到:你这样的操作步骤绝对是大错特错,你知道不正规的核对信息存在着多大的安全隐患吗?我如果动作麻利点咱两今个儿都闯大祸了。我也暗自窃喜:真是谢天谢地,幸好我的动作晚了半步,否则这绝对会是一起后果不堪设想的不良事件……


案例分析


针对这起乌龙事件,绝对要引起足够的深思——


医生层面
1. 对于操作医生

有效的核对身份明显存在着行为的缺失,操作流程中再三强调操作前需要进行两种不同有效的身份识别。

2. 操作过程必须按部就班

严谨杜绝“先上车,再补票”的任性行为。也许有些医生的操作流程会比护士简化,但必须得遵循原则。培养瓶上条码的缺失才给别人制造了犯错的机会。

3. 明确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明确规定打检验条码的事情应该由谁负责落实执行。比如医生给患者留取的腹水胸水标本的检验条码就明确规定在操作前由医生自己打印并张贴,由护士核对。

4. 给予操作培训,确保人人掌握

针对科室医生不会打印条码的工作,统一进行科内培训,确保人人学会。此外,做好医生正规操作的培训,掌握抽胸腹水操作的正确流程,避免颠倒顺序。

5. 明确医护工作的交接内容

针对没有留取成功的标本应该明确放置位置,比如放置在治疗车上,不要随手拿回护士站,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并向责任护士交代清楚。


护士层面
1. 确保工作的连贯性

护理工作经常会被中断,因此,这是发生安全隐患的关键。针对这起事件,如果没有中间电铃的呼唤,就不会有放下培养瓶先去跑铃的插曲。这也是作为当事人的我始料未及的隐患!

2. 护士间的团结协作很重要

比如:针对这样的中断事件,刚在打条码准备抽血时,有另一名护士帮忙跑铃,也许就能规避这起隐患事件的发生。因此相互帮忙能保证减少中断事件的发生。

3. 养成物品随手归位的好习惯

对于当时忙碌的我而言,如果来不及张贴条码时,及时归位血培养瓶的位置(物归原位),可能就不会有是别人好心帮忙起盖子这天真的想法。

4. 有所取舍

对于打开标本盖的标本瓶,为了确保安全治疗,应放弃再次使用。医院是个人多手杂的地方,谁也保不准打开后的标本瓶是否处于无菌状态,坚定地断离舍才能保证工作安全。


心得体会


血培养标本被污染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工作中应保证培养瓶的使用安全,减少污染率[2]

针对本案例,推荐优质培养瓶使用的要点

 检查血培养瓶是否有损坏或污染迹象。不要用表现出浑浊或超出气压的瓶子,这些可能是污染的迹象。


检查每个瓶子上印的有效日期,丢弃那些已经过期的。


在医生开具医嘱后,需要双核对,打印条码,血培养瓶应该清楚而正确地贴上标签[3]


再次核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床号、姓名、住院号、检验项目与标签内容保持一致。


至患者床头,再次核对,做好宣教工作,培养瓶口用75%酒精消毒待干,放在采血盘内避免污染。


总结


通过这起乌龙事件,大家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保证临床工作的连贯性真的很重要,这也就要求团队的默契协作。谁都有需要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机,相互帮忙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无缝隙工作的开展。临床工作的有效核对除了护士天天严格把握的三查七对,医生也毫不例外,责无旁贷。坚持正确的遵守操作规则是确保工作万无一失的前提。好在一起有惊无险的乌龙事件,在我的护理生涯里激起的浪花也着实不小,最后告诫大家:当护士且当且谨慎,行医且行且小心!!!


3.gif


参考文献

[1]吕春兰,杭国琴,许云.微生物血培养标本采集规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9):1150-1151.

[2]吴颖.加强血培养标本采集环节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81.

[3]陈春.浅谈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6):131.


来源:检验医学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