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TT延长真的与肝素、达比加群酯药物有关吗?
在实践工作中,肝素类及与之作用相似的某些抗凝药是临床常用药物,经常会导致我们检验过程中,凝血分析PT、APTT、FIB、TT异常结果的出现,临床医师可能考虑的是患者存在出血风险的可能,或者是否达到了临床需要的抗凝效果;此时,作为一名检验人需要如何思考我们的结果呢,难道一定与上述药物有关?
主要病史:
患者男性,中年,起病急,病程短,主要症状:突发头痛5小时余入院。患者缘于2018年10月22日晚20时许在家洗澡时突发头痛,呕吐胃内容物1次,遂送至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科,既往体健。
入院体格检查:
T:36.7℃;P:68次/分;R:20次/分;BP:150/95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平车入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约为2.5mm,颈部硬,有抵抗,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可见活动,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关检查:
➤2018-10-22晚
外院急诊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日,我院血生化示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我院急诊凝血分析:PT:10.50s,INR:0.90,FIB:2.60g/L,APTT:24.30s,TT:15.30s,ATⅢ:94.2%,(见图1)。
图1:2018-10-23凝血分析结果
➤2018-10-25
临近下午下班,我们门诊又碰到了工作中繁忙的小高峰期,我在血分析岗位当值,同事发现患者急查的凝血分析的TT结果特别高,但PT、FIB、APTT、ATⅢ指标基本正常;我们一起查看了仪器的检测结果,TT:70.20s(参考范围:14-21s)指标明显延长(见图2),而且与患者的(2018-10-23 04:05)我院急诊凝血分析结果比较,发现TT差异较大,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查看TT延长的反应曲线(见图3),并与TT正常反应曲线(见图4)进行对比。同时我们又核对标本无误,Lis系统显示为重症医学科的病人,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赶紧拨通临床医师的电话,临床医师称,患者于2018-10-25 12时许,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前交通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前常规采用肝素类药物预防血栓处理,我心里比较有底了,考虑此次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肝素抗凝引起。为了保证结果准确性,我们还是让临床重抽标本复查。
图2:2018-10-25凝血分析结果
图3:TT延长反应曲线图形
图4:TT正常反应曲线图形
繁忙一天的工作结束了,但该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为什么使用肝素,患者术后的结果,理论上还应该影响APTT及PT结果呀,为嘛只引起TT的延长呢?这激起了我心中的好奇,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以下问题,供大家一起参考学习。
肝素(UFH)发挥抗凝作用主要包含两方面:
(1)对凝血酶(FⅡa)的抑制作用;
(2)对凝血活性因子X(FⅩa)的抑制作用;
两者均依赖于抗凝血酶(ATⅢ)的作用。ATⅢ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肝素作用下ATⅢ的抗凝作用加强1000倍,且肝素可使ATⅢ构象发生变化,形成较稳定的凝血酶-ATⅢ复合物,导致凝血酶被灭活。肝素本身并无直接抑制抗凝作用,而是通过加强ATⅢ的功能发挥抗凝效果。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LMWH)由于分子量小,与ATⅢ形成复合物后,与Xa结合选择性高,因而选择性抑制Ⅹa活性(一分子Ⅹa可催化大约1000分子凝血酶生成),而对Ⅱa及其他凝血因子作用较弱,不影响已形成的凝血酶,残存的凝血酶足以保证初级止血功能,所以抗血栓作用强,抗凝作用弱。有研究表明,UFH抑制FⅩa与FⅡa的活性之比约为1,而LMWH抑制FⅩa与FⅡa的活性之比在2-4之间[1]。
由此可见,UFH及LMWH均能够阻断瀑布学说中的内外源凝血途径,理论上PT、TT、及APTT应均受影响,但厂家生产的PT试剂中通常含有肝素抑制剂,能抵抗一定量的肝素干扰;FIB-clauss法的检测原理与TT相同,但其使用凝血酶的浓度是TT的25倍,待检样本进行了10倍稀释,肝素(<0.6U/ml)不影响检测结果[2]。
有研究表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被广泛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的抗凝治疗[3]。代表性药物有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低剂量口服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及静脉血栓。常规凝血指标功能中TT对达比加群酯最敏感,低剂量达比加群酯即可出现TT明显延长[4]。
如此,这位患者出现前后两次TT检测结果相差非常大而其PT、APTT、FIB变化不大这样的结果就释然了。
日常工作中,当看到TT延长,实验室可再次核对标本信息及状态,若无误则与临床进行沟通,了解是否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如果是,需要结合APTT、PT和FIB指标加以鉴别,如果否,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其原因,比如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或使用药物达比加群酯等。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实验室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TT测定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凝血功能其他指标正常,而唯独TT做不出或结果非常异常的标本,需要将标本按要求离心后重新检测,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以免造成临床误诊。通过对这个病例差异结果的追踪,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工作中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审单时每一个存在凝虑的结果都值得分析与探论,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积累方式。
该病例分析脉络清晰,很好地解释了临床肝素抗凝治疗时对凝血分析常规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作者能重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疑问并加以探索,值得学习和分享。
参考文献
[1] BergonziniG,Parma B,Liverani L,et al.Oligo-heparin action on enddogenousglycosaminoglycans. Pharmacokinetics:direct and mediatedeffects[J].Seminnars in Thromb Hemaost,1994,20(3):274-280.
[2]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0-101.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栓栓塞防治循证工作组.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临床应用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42(3):188-192.
[4]shimomuraD, nakagaway Y,kondo H.el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dabigatranconcentration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in Japanese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JArrhythm,2015,31(4):183-188.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