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职业精神 科学精准施策 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李艳主任及其优秀团队

作者:方研
2021-12-16

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1月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的分子病原学实验室发现一个现象: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从50%以上,突然降到20%以下。作为检验工作者,他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试剂或样本质量有问题。但是在排除了试剂和样本质量的问题之后,阳性率仍然徘徊在20%以下。这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李艳主任以一位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学专家特有的敏锐意识到,面对的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病毒。她迅速部署了科室的防护工作:要求门诊所有采样人员必须做好防护,尤其是采集鼻拭子时必须戴N95口罩;同时将所有呼吸道样本的核酸提取全部放到分子诊断中心3号房进行,进入实验室必须采取三级防护。

 112.jpg

李艳主任的迅速布置,确保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在她的有力领导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率先在湖北省内的医疗机构中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了加快疑似病例的确诊,达到尽快隔离和治疗的目的,他们于1月20日紧急采购试剂,21日凌晨接到试剂后,紧急进行了试剂的性能评价,并正式开展了对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工作。实验室经过周密部署并对照既往标准,在人员配置、设备安置、检测试剂性能评价和生物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合理化调整,从最初的常规核酸检测流程迅速转变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规范化检测流程。截至2020年3月10日,已累计完成检测新冠核酸标本32,875份,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诊断符合,没有造成一起实验室人员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发生的感染。奇迹的背后离不开李艳主任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也离不开检验团队“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的努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身处疫情暴发的中心,作为科室(学科)的带头人,李艳主任亲自指挥,全天候在线,以极高的专业素养,践行职业精神,做出了迅速而正确的决策:第一时间拟定应对方案,积极调整人员结构,最大程度保证核酸检测6小时内出结果,超负荷的情况下,创造了日检测量1741例的奇迹。她督促核酸检测人员优化流程,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检测效率,及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疫情蔓延,避免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她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每时每刻都有人因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倒下,所以,哪怕检验科已经在高速超负荷运行,也要竭尽全力为患者争取每一分每一秒,时刻想着“如何让检测的数量再多一点,检测效率再高一点,检测结果出的再快一点”。每天亲临一线的李艳主任,反复叮嘱一线检验人员做好防护,保护自己,却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安危;牵挂着一线员工的生活,及时为他们补给生活物资,却顾不上自己的需求。

 

临床实验室的正常有序运转,还得益于技术团队的不断探索和管理团队的高效运作。技术团队负责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面质量控制。技术团队的负责人汪明博士,检验医学中心大病原学组的组长,首先提出先灭活病毒再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文献查阅,他们发现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温度和时间的组合方式进行灭活,但是灭活对核酸检测的影响却不是很明确。汪明博士根据文献的推荐,立刻对多种温度和时间进行试验,通过一个通宵的试验,发现56℃,45min灭活病毒的同时,对核酸检测结果没有影响。次日,实验室便改变流程,在进行检测前,首先通过56℃,45min处理样本,消除了病毒的感染性之后再进行核酸检测。

 

通过检验实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临床实验室操作规范的建议”,规范了标本的采集流程、检测流程及生物安全防护流程,在第一时间为全国检验同行提供了可行的实验室操作及病毒的灭活规范,极大地提升了新冠核酸检测速度,为疑似患者确诊赢得了时间,有效地杜绝实验室检测过程中造成的人员感染。

 

为保证样本采集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核酸检测的假阴性率,检验医学中心在启动新冠核酸检测的同时,同步到医院各科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绘制采集示意图及注意事项,并及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检验医学专科联盟及省内医疗机构进行宣传普及。为了便于标本采集规范化,提高检出率,确保医护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还紧急制作了鼻咽拭子采集视频向全省医疗机构推广。

 

由于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仅设有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检测结果判读必须十分谨慎。检验医学中心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测数据综合分析,将结果判读及解释及时进行了汇总,撰写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临床实验室操作规范的建议”中,同时通过微信群、电话等各种方式为医院及全省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并解答。

 113.jpg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检验医学中心及时建议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检测外,同时应该进行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鉴别诊断相关的检测。实验室在高负荷运转的同时,开展了呼吸道13项病毒的核酸检测、甲流乙流的快速检测、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核酸检测等,尽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提供更多的鉴别诊断依据,加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分流的速度,缩短传染源的暴露时间。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及确诊患者,实验室提供包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粪便、尿液等临床可能提供的所有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疾病的诊断与监测提供依据,同时实验室及时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的检测,共同构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出院的检测项目组合,极大地降低了假阴性率和漏诊率。

 

在疫情爆发和蔓延的紧急情况下,检验科昼夜超负荷高速运转,管理团队科学管理,科学调度,精准施策,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李艳主任科学管理和运筹下,各个团队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管理团队负责整体协调,包括检测能力的充分利用,检测试剂盒耗材的调配,防护物资的保障,外院标本接收与结果回报等。在李艳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每个人都像钢琴上的一个按键,各司其职,运行流畅,保证团队持久的战斗力。每个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比如检验医学中心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总调度人梅四清老师。他主要负责本院与分院(东院)标本转运与检测的协调工作,以及院外标本的联络工作。从1月22日开始接收武汉市九医院等院外送检样本,至今已陆续安排武汉市和孝感市十三家区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转运的46家医疗机构和隔离点、共13,620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样本,最多一天接收院外送检样本达850份。梅四清老师经常和送检单位联系到深夜,对每一批送检样本的患者身份信息等仔细核对,并把检测结果及时上报给疾控部门。

 

在检验科运行系统中,检验标本转运组也在高速运转。他们的工作任务是负责全院检验标本收取、运送,以及检验科内标本的接收、分拣和分发,全天24小时为临床服务。从1月27日到现在,小组成员3人一天都没有休息,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承担了大量岗位以外的事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急剧增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为了尽快缓解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人群筛查的压力,主动承担了大量外单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而此类标本大多都是晚上送达,这样转运组人员就要连夜对此类标本进行接收、分拣和转运,对不合格的标本还要及时告知科室工作人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分子诊断中心处于全国检验界的领先水平。为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的顺利开展,实验室暂停了部分其他分子诊断项目的检测,投入了技术和管理人员共36人轮流值班,在病毒检测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的开展检测工作。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还要保证及时出检测报告,分子技术队伍已经把精力和体力提到了极限。面对这种情况,李艳主任果断做出调整,决定从其他各专业组抽调人员协助分子技术队伍的工作。一经通知,科室内年轻同志踊跃报名参加!2月2日“新冠核酸检测支援小分队”正式成立,支援小组的同志们主要协助完成灭活、样本接收、配置试剂等前处理工作,分担检测队伍的工作压力。十名队员24小时轮流上岗完成检测前处理工作,大大减轻了分子技术队伍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得到了片刻休息,为打赢“抗击疫情攻坚战”赢得了时间、储备了力量。

 

李艳主任领导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团队在本次抗击疫情战役中的表现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2020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就当前防控工作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采访了李艳主任。在采访中,李艳主任表示核酸检测作为本次病毒肺炎的确诊手段,在患者的诊断,分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她还总结了核酸检测工作在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采样、标本转运等因素对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解答了公众对检测结果的疑惑。

 114.jpg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贺胜一行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地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情况时,在听闻检验科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面的成绩后,专程来到检验医学中心慰问一线工作人员,并对检验医学中心在核酸检测工作上的贡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为疫情有效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杂志后跟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