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多中心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江虹 8846
2021-12-16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最常见的检验项目同时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个项目,主要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及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检测及结果判断应关注生理性因素:如年龄和性别、精神因素、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采样时间等。因此,在血常规检测参考区间的应用时应考虑年龄的因素,我国正常成年人及儿童的相关参考区间已有多中心研究,但国内外尚无大规模老年参考区间系统研究报道。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伴随形体、代谢、各种机能的衰退及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与成年人不同,检测指标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差异,老年临床疾病诊疗标准的确定、老年健康保健及慢病管理等亟需其特定的参考标准。基于上述需求,中国老年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结果多中心调查项目应运而生,本文将从项目介绍及主要研究成果等进行综述。

一、本课题研究项目背景

1. 研究项目内容:“中国老年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结果多中心调查项目”是由丛玉隆教授牵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发起的多中心队列研究,解放军总医院、上海华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兰州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11家医院共同参与该项目,在全国多地区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6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数据,调查中国老年人群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人群分布特征,目的是为了解决血常规检测老年人缺乏特有的参考范围的临床现状,总结老年人检验指标变化规律,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血常规参考区间,以落实临床对老年人群高质量保健的迫切需求,提高老年慢病管理水平,发展老年检验医学工作。项目以得出老年人群血常规指标随龄变化规律的研究报告,初步建立中国老年人群血常规参考区间为目标。

2. 实施过程:项目实施主要经过以下步骤,(1)项目立项启动:确定方案,统一实施步骤等;(2)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及实施:仪器、人员及标准统一等;(3)数据收集及中期方案调整:纠正及补充实施方案;(4)完成项目数据分析总结:得到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基线水平;(5)结果验证:扩大检测仪器及人群分布特征验证。

3. 实施保证:项目启动前我们组织了多次会议,讨论研究方案、计划、纳入人群标准和设备要求等。项目实施前期及中期组织统一培训,讨论出一致的方案进行实施,同时进行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质量及检测进度的保证等。经过严格的标准实施,我们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数据。项目实施中期,发现纳入人群数据间地域或不同单位间的差异,经过讨论,及时调整了方案,增加各地区健康成年对照组,以确定差异原因。在课题结题总结时得出了“老年人群血常规指标随年龄变化特征”、“老年表观健康人群血细胞分析基线水平的建立”的成果。为了得出科学的研究数据,在检测及数据研究的质量保证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1)仪器检测的一致性及结果质量保证:应用在线质控系统SNCS监测各检测仪器并进行实时比对;(2)数据采集及分析的规范,项目实施进度的保证:标本采集遵循方案,严格规范实施进度,由丛主任进行监督,各单位科主任来负责阶段数据定时提交汇总;(3)细胞形态识别结果的质量保证:使用自动阅片机规范阅片,有经验的老师多次讨论并进行能力评估。

4. 纳入研究对象及标本量:老年组:共招募表观健康老人11895例,收集研究数据9870例,纳入有效数据7164例,其中男性4259例,女性2905例(60-69岁,3808例;70-79岁,3223例;80岁及以上,1133例);对照组:同期各单位按比例纳入研究对照(20-60岁)7878例;验证组:后期按比例纳入表观健康老人(另外检测仪器)6124例。

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

(一)老年人群外周血细胞分析随年龄变化特征

1. 红细胞的随龄变化特征:老年人群随年龄增加,RBC、HGB,HCT降低,MCV增加。红细胞大小异质性增大,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男性降低程度大于女性,男性与女性间差距缩小。研究提示老年患者贫血诊断CUT-OFF值应分年龄性别确定;研究数据为老年造血相关健康保健及疾病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2. 白细胞的随龄变化特征:随年龄增加,白细胞数变化不大,有增加趋势。随年龄增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上升趋势,而淋巴细胞百分比有下降趋势。单核细胞比例有增加趋势,最高值达1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加。研究为临床老年患者各类白细胞比例及结果判断提供实验依据;提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防治及预后判断时应考虑其特殊性。

3. 血小板的随龄变化特征:随年龄的增加,血小板数量有下降,其他相关参数无明显变化。可能提示随年龄的增加机体造血功能有减弱。而个别地区间血小板数量偏低不能认为是老年人群的特征,但提示血小板参考区间应用时应考虑区域的异质性。

4. 血细胞形态的随龄变化特征:老年人群血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可偶见棘形、棒状、碎片、畸形红细胞;部分单核细胞中可见空泡,可见变异淋巴细胞;大血小板较多等特点。提示老年人群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异质性,未能证实有明显的随龄变化特征,但在疾病诊断及老年保健时应考虑。

(二)老年表观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基线水平的确定

通过选择参考个体,组成参考样本组、采集血液样本、分析样本获得数据,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从而获得老年表观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基线水平。在数据整理中,我们参照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WS/T405-2012)的制定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初步获得老年表观健康人群(60岁以上)血常规检测常用项目的基线水平。研究时在参考个体纳入时应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特殊性,数据分析时应考虑各地区样本量均衡及检验变异,同时排除隐性疾病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最后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并与多科临床专家讨论初步建立老年表观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基线水平。同目前应用的成年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国标相比有一定差异:白细胞计数高限较现用标准升高0.2×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低限降低3%,单核细胞百分数高限低限均升高1%。红细胞计数男性低值降低0.5×1012/L、女性低值降低0.1x1012/L、女性高限高0.3×1012/L;血红蛋白男性高限降低3g/L、低限降低11g/L,女性高限升高5g/L、低限降低3g/L;红细胞比容男性高限升高1%、低限降低4%,女性高限升高2%,低限降低1%。

三、研究主要成果

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中国老年表观健康人群的血常规基线水平,大样本数据证实不同年龄段人群血常规参考范围应分别确定,研究得到老年人群血常规各参数随年龄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老年人群的血常规结果判断提供了参考、为老年造血功能等机能衰退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为慢病管理及健康保健的精准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老年人群的疾病诊断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目前我们根据所得到的成果,已经撰写了相关文章,进行投稿,同时在一些临床会议上进行宣讲,期望研究结果可以有助于老年人群疾病诊断及健康管理。

四、进一步研究计划

为了进一步完善调查内容,为临床提供更加优化的检验参考标准,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相关研究,希望进一步进行如下研究:(1)进行多类检测仪器、多民族、多地区(不同海拔)的进一步研究及结果验证,科学地建立中国老年人群的参考区间;(2)老年人群的随龄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需前瞻性研究,进行长期随访,以验证本课题所提出的随龄变化特征;(3)进一步研究老年人群造血功能变化特点,为老年慢病管理及健康保健提供实验数据;(4)根据多中心研究获得的老年人群外周血白细胞数据,提示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可能具有特殊性,如有可能进行老年人群相关指标的调查。

杂志后跟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