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命与健康论坛: 2020精准医疗创新发展大会纪要
初冬时节,美丽太湖波光秋色,浪花击岸,湖岸专家云集。太湖(马山)生命与健康论坛:2020精准医疗创新发展大会,于2020年11月20日-22日在风光旖旎的太湖岸边的无锡拈花湾召开。
本届大会由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部、江苏省科协共同主办,以“聚焦精准医疗,服务健康中国”为主题,内容丰富,亮点众多。
参会嘉宾阵容强大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看点。论坛上,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共有12位两院院士、近百位权威专家,围绕精准预防、精准外科、肿瘤、心血管等多领域进行观点分享与技术研讨,共同探讨精准医疗未来创新创业融合发展。
在21日上午的主论坛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报告的题目为“肿瘤精准诊疗需要新策略和新技术”。我国肿瘤致死率很高,其中半数以上是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最高的四类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王院士指出肿瘤早诊早筛是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研究发现慢性炎症是多种肿瘤的早期事件,系统研究“炎-癌”恶性转化是实现肿瘤早防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王院士从肝癌早期诊断和胆管癌的分型及靶向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其团队的最新发现。他们发现了肝癌的新型标志物Glypican-3(GPC3),以及PTEN缺失促进编码蛋白酶体基因的表达为靶向蛋白酶体治疗胆管癌提供了机会。另外,她还介绍了类器官技术与研究进展,肝胆肿瘤类器官维持亲代肿瘤的分子分型和基因突变特征,可作为个体化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总之,新型检测、早诊、分型、靶向技术与临床应用转化是肿瘤精准防控的关键。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细胞生物学家张学敏院士报告的题目为“细胞医学发展战略研究——兼谈创新文化”。病毒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变异性,但病毒感染是有共性的。张院士团队发现环鸟甘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是胞质DNA的关键感受器,找到了胞质DNA识别的共性机制。通过小分子化合物控制cGAS激活,既可以使其成为病毒DNA感受器,又可以用于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张院士指出,细胞中有很多重大生命活动,一切疾病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因而,产生了很多基于细胞的疾病治疗,比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治疗肿瘤、干细胞治疗等。他据此提出了细胞医学的前瞻性概念,并表示医学研究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追求卓越医学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组织工程创新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发展重点关注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并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与应用。30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他们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将壳聚糖组织工程神经进入临床应用,还发现了一系列参与神经损伤修复的非编码RNA调控分子。其研究成果获得多项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推动了组织工程神经发展。
在21日下午的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研究员林东昕教授报告的题目为“食管癌精准防治基础研究”。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预后仍然令人沮丧,目前没有专门有效的治疗药物,也缺少相关的基础研究,是造成有效治疗方法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林院士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基础研究。他们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改变食管癌细胞恶性表型最显著的18个基因,如TIGAR,并弄清楚其作用机制和是否可作为治疗靶点。他们还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食管癌组织全景,发现恶性上皮细胞有8个常见表达程序;肿瘤微环境中有26种免疫细胞和17种非免疫间质细胞。这些研究表明,食管癌基因组以及肿瘤微环境的改变是实现食管癌精准个体化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晚期食管癌基因组和微环境改变非常复杂而且具有高度异质性,这给个体化精准治疗造成巨大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医学部王锐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多肽药物研究进展”。多肽药物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且具有药理活性高、药用剂量小、毒副作用低等优点。然而,多肽分子的性质决定了多肽药物研发具有三大瓶颈,即酶解稳定性差、半衰期短,血脑屏障通透性差,难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王院士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手性合成新方法,为提高多肽的光学纯度、降低毒副作用奠定了分子基础,提高了成药性。他们研发的多肽药物芯片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多肽药物生产规模制备纯化的难题,实现了中国多肽药物国际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基因组学新技术与精准医学”。在沈院士看来,精准医学不仅指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还包括精准预测和精准预防。目前,基因组医学转化研究路径尚存在诸多障碍,如复杂基因组区域有待进一步解析、疾病基因数量庞大、海量数据分析困境等等。在此背景下,基因组学新技术能够助力精准医学发展,包括二代测序、三代测序、单细胞测序(主要是转录组测序)、三维基因组学技术、宏基因组技术、CRISPR-Cas技术(基因编辑)、DNA甲基化分析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多组学整合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此外,沈院士还与大家分享了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在疾病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实例。为了实现疾病的精准防诊治、疾病的临床遗传学咨询及早期诊断,我们需要将基因组学研究扩大到临床实践,推动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数据分享和转化应用等一系列行动。
主论坛的亮点环节是“院士和专家沙龙:精准医学发展的政策与环境”。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院士主持,参与讨论的专家有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洪铎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张学院士,北京大学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田伟院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韩为东教授。
2020年正值精准医疗概念提出五周年。我们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到产品应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参与专家沙龙的各位专家分别结合自身领域分享了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
骨科学专家田伟院士表示,近年来人工关节发明、骨折固定工具等得到了飞跃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和影像学技术均助力骨科精准手术。目前5G通信技术使远程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已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二、甚至一对三远程手术指导。但是,我们也面临巨大挑战。由于骨骼结构复杂,手术时必须格外谨慎,否则会有神经、血管损伤风险。而且,只有端到端绝对5G才能解决远程医疗的延时问题。
董尔丹院士既是心血管疾病专家,又长期从事医学管理工作。他强调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医学要有温度,具深度,扩广度,和有难度。精准医疗虽说是精准到点,实际上涉及方方面面。从国家的高度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按学科推进精准医疗的,通过学科研究、教育来强基补短。
医学遗传学专家张学院士关注罕见遗传病,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精准医疗主要基于分子靶点和分子通路。分子靶点不仅仅指基因,还有基因产物和代谢产物。可以说,精准医疗在遗传病预测、筛查、诊断和治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具有87岁高龄的皮肤病学专家陈洪铎院士主要从事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成果卓著。他表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精准。作为一名科学家,尤其是医学科学家,更是如此。
胃肠肿瘤学专家季加孚教授认为,精准医疗就是弄清楚人、环境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诊断并治愈患者。季教授团队在胃癌预防、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免疫治疗给胃癌患者带来了传统化疗无法比拟的疗效,甚至有4期胃癌全身转移患者通过双向靶向治疗最后根治的成功案例。
生物治疗专家韩为东教授表示,精准医疗的落地使肿瘤免疫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医疗在肿瘤诊断、精确选择人群、准确选择治疗手段和清除肿瘤细胞方面产生了很大临床效益。从肿瘤免疫治疗角度来说,他们能够准确找到并清除有驱动基因异常的肿瘤。尽管如此,肿瘤领域的精准医疗还只是冰山一角,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乳腺癌专家徐兵河教授认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其实是从乳腺癌开始的。根据乳腺癌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受体基因和HER2基因,研发出来的受体拮抗剂和单抗药物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大幅提升,复发风险降低,这就是精准治疗的体现。
各位院士和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分享了我国精准医疗的现状和进展,并进行了现场讨论。精准医疗是此次发现新冠疫情及确定后续治疗的关键,也能够使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但精准医疗不仅仅指基因组学或肿瘤靶向治疗,各学科都需要精准医疗。精准医学并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战略、理念、实践,它是动态的,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