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 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会 大会报道

作者: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姜妤
2021-12-16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秀户中。”诗仙李白笔下的长安美景引人入胜。4月末的西安,春明景和,大树大树的丁香花开得正繁盛,花香随着暖暖的春风拂来,沁人心脾。


4月26日-28日,2016年第五届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会暨第二届全国输血质量控制技能培训班在西安举办。会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北京医院输血科、北京市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协办。大会主办方精心安排了3天非常精彩丰富的学术会议,涉及到了输血工作的各个领域和不少当下的热点研究话题。也因如此大会吸引到了全国各省市的近800余位输血科同仁的积极参与。


4月26日上午8:15,大会开幕式开始,整个会议大厅基本座无虚席。国家卫计委和西安当地的多位卫生系统领导出席开幕式。大会主席、临床检验中心血型室主任、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宫济武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并首先发言。宫主任表示大会主办方秉承“提升技能、保证质量、创新求实、安全有效”的宗旨,立足临床工作需要,为各位代表提供一场精心精美的学术盛宴。旨在提高输血医学相关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学术水平,加强患者血液管理意识,提高对临床用血评估能力,积极推广成熟的血液保护技术。

 

全场.jpg


国家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安全与血液处陈斌主任,陕西省医政医管局安海燕局长,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王治国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晓康副主任,西京医院输血科尹文主任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学术报告正式开始,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宫济武教授首先发表演讲,为大家讲解一个即将发布的行业标准“输血相关检查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宫教授介绍到,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的根本是为了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的输血。因为输血相容性检测是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主要技术保障,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不仅仅是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临床所需血液的发出和输注的安全。基于输血专业特点在技术标准的编制中既对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的过程和相关质量要素进行标化和要求,如:技术指标、设备参数、检测过程以及室内质量控制等。同时又对检测结果与临床用血需求的结合、血液种类的选择等专业特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患者自身抗体干扰检测结果的情形。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不要单纯或过度强调被干扰的检测结果而导致延误输血治疗的时机。同时更应注意分析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与治疗时机和血液成分合理输注的重要性,而且在标准中明确要求发现质量控制结果偏离要求时,应及时采取相应调查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在安全有效输血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宫主任还从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标准关键环节、定义、检测项目组合、检测技术要求、样本要求、试剂要求、检测报告要求、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对技术标准做了解读。技术标准目前还没有发布,但如果快的话今年就能正式发布,和大家见面。

 


台湾義大医院医学检验部的林尊湄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利用分子技术检测血型基因”,鉴定血型的免疫学方法已经很成熟,为什么还要用分子检测血型呢?演讲一开始,林教授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那是因为血型的差异是由单核苷酸多态性造成的,人体有3x109单倍体基因组核苷酸,有不到3x104基因组,其中只有30个和血型有关。而目前发现的和血型/输血相关的抗原高达300种,再例如Rh血型系统,现在已经发现50种抗体/抗原,但是相应的gene只有2个,所以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血型会更加精确也容易。林教授在分子检测血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接下来的演讲时间里,她详细介绍了她在利用分子技术检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尤其是RHD 1227A型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2015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对我国保证孕产妇健康提出了巨大挑战,尤其是特殊血型孕产妇的安全输血尤其需要重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李志强教授介绍了他们医院在对RhD阴性孕产妇血液管理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众所周知,但胎儿母亲的RhD抗原阴性是,容易发生胎儿与新生儿RhD血型不合溶血病。RhD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一般不出现在第一胎,但倘若对其不进行干预,但母亲第二次怀孕时体内已存在RhD抗体,胎儿红细胞上又存在相应的RhD抗原,就会出现红细胞破坏现象。在怀孕过程中受胎儿红细胞不断刺激,母亲体内RhD抗体浓度会越来越高,且携带RhD抗体血液通过胎盘流到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起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胎儿与新生儿溶血。在妊娠准备期至12周前,应该建议产妇和配偶进行ABO血型、RhD血型鉴定,产妇还应加做抗体筛查+抗体鉴定、抗D抗体效价测定、和其他红细胞血型鉴定(MN、Duffy等)。在妊娠中期至晚期(12-28周),对于RhD抗体阳性的产妇,要对其进行效价测定,并每月随访检测1次直至分娩;倘若实施血浆置换术治疗,治疗后立即、72小时、7天、14天与28天各测定1次。对于抗D抗体阴性的产妇,要关注妊娠期可能导致RhD阴性孕产妇出现致敏现象,倘若出现致敏现象,建议立即、72小时、7天、14天、21天与28天进行抗体筛查,一旦出现阳性按D抗体阳性产妇随访流程进行。如果到27周抗体筛查确认阴性可作为注射抗D球蛋白依据。

 


血小板的抗体筛查和抗原分型试验也是输血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来自荷兰Sanquin公司的Leo.De Jong博士通过讲解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PIFT)、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固相凝集抗体检测技术(PAK,MASPAT)、Luminex微珠技术(PAKLx)等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深入介绍了血小板抗体筛查及血小板抗原分型的试验技术。通过这些血小板筛查技术,很好地帮助了临床医生对胎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ANIT)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输血科主任赵国华教授演讲题目是“从规矩到实践—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赵教授将实验室工作划分为分析前前、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分析后后5个阶段,并从分析前前阶段的临床输血申请单、标本采集、标本运输;分析前阶段的实验前试剂、仪器准备,标本接收、离心和登记,临床输血申请单录入;分析阶段的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IQC)、追加实验和方法选择、室间质量控制(EQA);分析后阶段的结果控制、血液选择和临床建议;分析后后阶段的血液输注注意事项、输血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的质量管理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赵教授表示,这个时代我们也应该学习工匠精神,像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一样,输血医学工作者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应该慎独守归、严谨坚持、精益求精、技艺精湛,把技术当做艺术一样来追求,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台湾台大医院输血科的张志升教授主要介绍了药物诱导抗体的鉴定相关内容,药物诱导抗体主要分为药物诱导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抗体(DIHA)和药物诱导血小板低下症抗体。DIHA不常见,甚至低于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低下或颗粒球低下。主要有三类药物会诱导DIHA,43%抗生素、15%发炎药,11%抗肿瘤药。DIHA抗体鉴定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以及即使确认是药物诱导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只要更改药剂或停药就可以解决问题。不会影响红细胞的相容配血。可以通过一些试验对DIHA抗体进行鉴定区分,如果直抗结果为“+”,抗筛结果和放散液抗筛结果为“0”,可解释为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药物依赖型);直抗结果为“+”,抗筛结果为“0~4+”,放散液抗筛结果为“0”,可解释为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非药物依赖型);直抗结果为“+”,抗筛结果和放散液结果都为“2~4+”,可解释为温自身抗体溶血性贫血;如果直抗结果为“0”,则是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大部分药物诱导血小板低下的症状轻微,但偶尔会有危及生命的出血状况发生,它的主要意义在与排除血小板低下原因。

 


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白连军教授分享了在输血科工作流程与信息化的先进经验。白教授介绍到,输血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对科室工作进行管理,利用网络对科室数据进行精确的管理,流程规范、信息准确,贯穿内外部的联系,运用管理软件完成各程序的运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科室血液的接收、核对、入库、出库;接收申请、检测、试剂、报告等等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输血科实行血液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安全”,实现血液能入库安全、复检安全、配血安全、发血安全和用血安全。输血信息化管理至少要涵盖到填写申请单医生资质的确认、输血申请与相关检测的关联、采集配血标本质量的可靠性、输血科接收标本的信息记录、血型配血等检测的实验记录、血液入库出库信息完整记录、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具体要点、输血信息数据管理随时可用。



随着有关输血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输血是一次细胞移植的新论断。人们对输血的人数、掌握以及应用则是临床输血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输注血液制品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疗效将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而影响输血疗效的印刷则是多方面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主任焦晋山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就发表了“提高临床输血疗效的实践探讨”的演讲。焦教授介绍到,影响输血疗效的几个方面主要是一、个体差异分布情况;二Rh(E)抗原在输血中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三、Rh(E)相同表型输血与不同表型输血疗效观察;四、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对安全输血的影响;五、机体受到抗原刺激产生血小板抗体,降低输血疗效;六、有关血小板的保存与其功能稳定性的研究。焦教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研究Rh(E)抗原在输血中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Rh(E)相同表型输血与不同表型输血疗效对比及评价,发现Rh(E)同型输血较常规ABO同型输注可以更有效提高输血疗效且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DAT+患者的临床输血治疗也是输血工作中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输血科主任阎石教授介绍了“自身抗体—临床输血的困扰”,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分享了临床上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输血治疗中要注意的地方。对AIHA患者,要注意区分是由WAHA、CAS、混合型AHA、PCH等哪种不同类型抗体引起的,阎教授介绍了如何鉴别不同类型抗体的血清学特征。输血前检测要尽量检出具有临床意义抗体,和尽量排除无临床意义抗体,并且要及时完成检测。从而帮助临床评估AIHA患者的输血风险和病情的平衡,选择适合的输注血液。



干细胞和细胞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细胞免疫治疗,国外团队对CART(嵌合受体T细胞)的研究成果,就被科学杂志评为2013年“十大科技进展”之首。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输血科主任李忠俊教授介绍了他们输血科在他们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神经再生胶原蛋白支架治疗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和免疫细胞治疗(DC-CIK、CAR-T)等重大科研课题中所做的工作。这几项研究都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其中也有输血科贡献的重要力量。李教授和他的团队的工作也说明了输血科不仅能做好临床基础保障工作,也能参与临床重大高技术课题研究,并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输血科主任文爱清教授则介绍了区域血液预警系统现状及展望。血液预警是一系列覆盖整个输血链的所有环节(从献血者的招募到受血者的追踪),只在收集和评价质量性使用血液/成分中产生的意外或者不良反应,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和复发的监控程序。文教授通过介绍欧洲血液预警系统建立和不良输血反应上报的情况,再结合国内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分析了国内目前存在的诸如尚无血液监测系统、缺乏完善的监测流程、缺乏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各地报道差异较大等问题,并从实施原则、管理模式、数据采集和监管机构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展望。希望广大输血届同仁们能积极参与,推动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及标准操作流程的制定,提高输血链质量与安全,建立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与交流。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教授从患者血液管理介绍、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和阜外医院多学科患者血液管理介绍等3个方面为与会者介绍了一个很好的临床用血理念和管理办法。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医院层面的、多学科(输血科、外科、麻醉、体外、ICU等)参与的综合管理措施。包括:贫血治疗,减少失血措施、自体输血、循证输血等。PBM是把病人利益放在决定是否输血的核心位置,在保证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的同时实现血液合理使用。PBM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转归。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输血科的桂嵘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当前输血医学研究的热点。桂教授首先介绍了发表输血相关研究的大牌杂志,如美国的NEJM、JAMA、Blood、和英国的Lancet等。接着又梳理了2014年中国输血10大热点问题:临床合理用血广泛开展、献血者招募与献血服务管理受到高度重视、献血者血液核酸筛查全面推开、输血前相容性试验(疑难、稀有血型的鉴定)、自体输血受到临床高度重视、血液信息化管理、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血液供应短缺形式依然严峻、血液代用品及人造血液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控与预防。而输血医学SCI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液保护、输血损坏、输血治疗、输血相容、大数据时代输血循证医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输血科主任王秋实教授报告题目是“稀有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从MNSs血型系统HDFN说起”,王教授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溶血病发病机理、MNSs血型系统抗原抗体特点、MNSs系统HDFN国内外发病、单一医院MNSs系统HDFN发病四个方面。新生儿溶血病(HDFN)是指目前因为妊娠或输血产生IgG抗体,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会有肝脾肿大、贫血、水肿、黄疸、胆红素脑病等症状。MNSs系统HDFN的特点是抗体阳性率高,HDFN发生率低,严重程度不同,从轻度贫血到胎死宫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HDFN严重程度与效价不成正比。王教授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病例的介绍,帮助大家了解HDFN的检测和临床治疗。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研究所血型室主任苗天红教授在血型鉴定和血清学检查方面非常有经验,她在大会中为大家介绍了输血前血型疑难标本的实验操作及试剂的使用。苗教授一直强调,实验人员一定要先正确认识试剂,才能正确使用。苗教授详细介绍了ABO血型正反定向不符时的处理程序,不同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正确操作,以及对结果的正确判读;进行RhD血型鉴定时,对受血者和献血者应选用不同的试剂,对于受血者选用IgM抗-D试剂,而对于献血者应选用IgM+IgG抗-D试剂;苗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抗体筛选、抗体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的技术、方法、试剂的选择等不同内容。

 

解放军307医院输血科主任骆群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策略及相关检测技术”,骆教授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时机、血小板输注存在的问题、血小板产品本身的问题、患者个性化的问题、关注输注后的效果评价、血小板配型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研究,骆教授总结到输注血小板前输注红细胞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且输注的红细胞保存时间越长,输注血小板后CCI值越大。

 

每天面对科室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该怎么开展科研?相信很多输血科的工作人员都有这个困扰,陕西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杨江存教授对此很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大会上,杨教授就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实现从临床输血到科研思路的转化”。杨教授表示做好科研工作首先要具备几个要素,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要有敢想、敢干、抓紧干的劲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合作友善的优良品质。而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文献检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入手。杨教授通过举例“编写质量管理手册”、“RhHDN产前孕母血浆置换产后患儿Rh+换血治疗应用研究”、“库血福能技术的实验与临床应用”、“全国大量输血调研及输血方案”等几个科研项目,生动介绍了如何实现临床输血工作到科研项目的转化。


大会学术报告一共为期三天,会议最后是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输血室的刘燕明老师对2014年-2015年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总结与分析,刘老师介绍了质评工作的发展和流程,解释了预期和终期指定靶值是如何确定的,对参评者的统计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及2016-2017年输血室间质评工作方向。


为了提高输血相关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本次大会还举办了学术征文活动。输血科的老师们也都积极响应,大会收到了近百余篇投稿,并从中评选出了优秀论文,王鹏、韩冰等多位优秀论文作者还在大会上进行了口头演讲,和所有参会者进行交流。



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姜妤


全场2.jpg

大会会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