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人体消化道寄生虫 形态特点
消化道寄生虫(intestinal parasites)或肠道寄生虫是指寄生于人体胃肠道的一类低等动物,也是人体寄生虫中种类最多、感染最常见、分布较广的一类。到2005年为止,我国发现的人体寄生虫有232种。其中在人体消化道的寄生虫就有80余种,包括线虫16种,吸虫25种,绦虫13种,原虫19种,棘头虫、节肢动物和自由生活虫体8种。消化道寄生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群感染较普遍,其中仅蛔虫、鞭虫和钩虫在全球的感染人数分别接近10亿。
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方式中,多数虫种是通过误食被寄生虫感染阶段(蠕虫虫卵或吸虫囊蚴,原虫包囊或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或生食或半生食含寄生虫(如带绦虫囊尾蚴)的肉类而引起,即食源性寄生虫(food-borne parasites);少数为幼虫通过钻入皮肤而感染,如钩虫和粪类圆线虫。
消化道寄生虫的致病,多数局限于消化系统,但有些虫种因致病机制不同而导致主要损害和临床表现不在消化道,如钩虫和阔节裂头绦虫的致病主要表现为贫血;有些种类既可损害消化道,也可累及肠外组织器官,如溶组织阿米巴首先引起肠壁溃疡,继而侵犯肝、肺、脑等部位形成脓肿;有少数蠕虫,成虫寄生于肠道,幼虫寄生于肠外组织中,并以幼虫为主要致病阶段,如旋毛形线虫、链状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有少数虫种主要为机会致病类,如隐孢子虫、粪类圆线虫、短膜壳绦虫等。
消化道寄生虫的离体途径,绝大多病原体随粪便排出到外界,个别种类可移行到人体肛门周围产卵。因此,对其感染诊断基本采用粪便检查方法。蠕虫的离体阶段多为虫卵或虫体,在作检验时较易判断和掌握,但对原虫检查,由于虫体小,检查方法较复杂,诊断难度也较大。
一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rnbricoides)简称蛔虫,是一种寄生于人体小肠最常见的寄生虫。蛔虫不仅夺取营养,更重要的是引起肠梗阻、肠扭转、肠穿孔、胆道感染和阻塞以及阑尾炎等急腹症,亦可侵入其他脏器引起严重的异位损害。
在人体粪便中查见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受精蛔虫卵呈宽椭圆形,大小约为40~75μm×35~50μm,卵壳厚及外面附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膜是主要特征。由外向内为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但在光镜下不能区分,卵壳外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宿主胆汁染成棕黄色,卵内含1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在其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月形空隙,虫卵在外界发育过程中,卵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含幼虫的感染期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88~94μmX39~44μm,卵壳和蛋白质膜较薄.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蛔虫卵壳周围蛋白质膜可脱落,成为无蛋白膜蛔虫卵,观察时应注意与其他虫卵相鉴别。
蛔虫虫体图 蛔虫受精卵图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有17个属100多种,有9种在人和(或)动物体内寄生。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主要钩虫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rna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两种。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ceylanicum)和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caninum)偶尔寄生在人体。钩虫对宿主的主要致病作用是造成宿主慢性失血,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此外,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braziliense)丝状蚴亦可侵入人体,仅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虫卵呈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大小约为56~76μm×36~40μm。从新鲜粪便中查见的钩虫卵,卵内卵细胞为4~8个,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虫卵内卵细胞可分裂为多细胞期。卵内卵细胞无论分裂到何状态,其卵壳与细胞间总是可见明显空隙。十二指肠钩虫卵与美洲钩虫卵的形态不易区别。
钩虫幼虫简称钩蚴,分杆状蚴(rhabditiform larvae)和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e),透明无色,前钝后尖,口腔细长,口与咽管连接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杆状蚴有口孔,第2期杆状蚴大小约0.23~0.4mm×0.017mm,第2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4mm×0.029mm。丝状蚴口腔封闭,咽管细长,约为虫体的l/5,大小约为0.5~0.7mm×0.026mm,体表覆盖有鞘膜。
(钩虫虫卵图) (钩虫杆状蚴) (钩虫丝状蚴)
三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简称鞭虫,成虫以头端插入肠壁的方式寄生于人体盲肠,可致肠壁组织慢性炎症反应,严重感染者可导致慢性贫血或直肠脱垂。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比成人高,这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以及接触感染期虫卵的机会多有关。
鞭虫的成虫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约占虫体长的3/5,后端明显粗大。鞭虫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活动时可自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前段为肌性,后段为腺性。咽管外由呈串球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杆细胞的分泌物可能具有消化宿主组织的酶,具有抗原性。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1根,可自鞘内伸出,鞘表面有小刺。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虫卵形态独特易辨认,多呈纺锤形,太小为50~54μm× 22~23μm,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卵内有一尚未分裂的卵细胞,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尚未分裂。
(鞭虫卵图) 鞭虫图
四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又称蛲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
人群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以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感染率为最高。蛲虫雌虫具有在夜间爬行到宿主肛门处产卵的特性,而引起肛周或会明部皮肤炎症、搔痒等表现,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心身健康。
蛲虫卵呈不对称椭圆形。—侧较平,一侧稍凸,无色透明;卵壳较厚,分层,从内到外为脂层、壳质层和蛋白质膜透明层;虫卵大小为50~60μm×20~30μm;虫卵在虫体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发育至蝌蚪期,在外界仅需数小时就可发育成为含幼虫的虫卵诊断蛲虫病常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也可在粪便中或夜间在肛门周围检获成虫,作出诊断。
对蛲虫所致生殖泌尿道异位损害的诊断较为困难,一般而言,当儿童出现有尿频或遗尿症状时,应考虑到蛲虫感染的可能,若在患儿入睡后观察到肛周和会阴部有蛲虫活动或给予驱虫治疗后3周、症状缓解,即可明确诊断。
蛲虫卵图 蛲虫
五粪类圆线虫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lis)既是兼性寄生虫,又是机会致病性蠕虫。在寄生世代中,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如人、狗、猫等)小肠内,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
粪类圆线虫生活史复杂,为兼性寄生,包秸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虫卵与钩虫卵相似,但较小,部分卵内含1条胚蚴。杆状蚴头端钝圆,尾部尖细,长约0.2~0.45mm,咽管为双球型。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虫体细长,长约0.6~0.7mm.咽管约为体长的l/2,尾端具微型小叉。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与钩虫和东方毛圆线虫的幼虫极为相似,镜检时应注意鉴别。
粪类圆线虫虫卵图 粪类圆线虫丝状蚴
六 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是寄生于人体和猪的小肠内,以十二指肠为最多的一种吸虫,俗称姜片虫,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该虫通过强大的吸盘吸附于黏膜或者植入黏膜中,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内可引起姜片吸虫病(Fasciolopsiasis)。人体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
布氏姜片吸虫虫体扁平,大而肥厚,形似斜切的姜片,故称姜片吸虫。新鲜虫体呈肉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体长20~75mm, 宽8~20mm,厚0.5~3mm。体表有小棘,易脱落。口腹吸盘均在虫体前端,相距较近。副吸盘呈漏斗状,大小是口吸盘的4~6倍。肉眼可见其腹吸盘。
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是人体中最大的蠕虫卵,卵壳薄.卵盖小而不明显,卵内含1个呈灰色的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还含有许多脂质颗粒,致密而相互重叠。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和虫卵
七 带绦虫
人体寄生的带绦虫主要有链状带绦虫(Taeniasolium)和肥胖带绦虫(Taeniasaginata),在局部地区发现有亚洲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zasiatica)。
链状带绦虫也称猪带绦虫,属人畜共患的寄生虫。肥胖带绦虫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等。它与猪带绦虫同属于带科、带属。两者的形态和发育过程相似。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故得名。被寄生的猪肉通称“米猪肉”、“豆猪肉”或“珠仔肉”。人是该虫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症状。如果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其危害性比成虫大得多,严重者导致死亡。牛带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猪带绦虫病相似,仅在鉴定患者粪便中节片后才能区分。
虫卵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3μm。卵壳很簿,易破裂,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卵壳多已脱落,故镜检时通常看到的是不完整的虫卵,胚膜较厚,棕黄色,具有放射状的条纹。胚膜内含球形的六钩蚴。直径约14~20μm,有3对小钩。
囊尾蚴又称囊虫,为乳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黄豆大小。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头节向内翻卷收缩呈白色小点状,其形态结构与成虫头节相同。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和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八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成虫外形呈葵花籽状,半透明,柔软,体表无棘,活时略呈淡红色,死后经固定后为灰白色。虫体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略窄,后端顿圆。大小一般约为10~25mm×3~5mm。口盘略大于腹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腹面的前1/5处。
虫卵形似芝麻粒,黄褐色,甚小,大小约为27~35μm×11~19μm,平均为29μm×17μm。卵一端较窄且有卵盖,稍隆起,盖周围卵壳增厚突起形成肩峰;另一端顿圆,有一似结节状小突起,称小疣。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毛蚴呈卵圆形,前段顿圆,后端较窄,周身被有纤毛。大小约有32 ×17μm。体前端有一乳突,其前端有刺1根。体内可见一发育不全的袋形消化器官和腊肠状的分泌腺,体后部可见8~20个生殖细胞、一对焰细胞和原始的中枢神经节。毛蚴无眼点。
九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亦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e),是一类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的寄生虫,引起人畜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三种。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流行。
成虫雌雄异体,雌虫常寄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雌雄合抱状态。雌雄虫前端都具有发达的口吸盘与腹吸盘。雄虫圆柱形,体表光滑,乳白色,虫体大小为12~20mm×0.5~0.55mm。自腹吸盘后,虫体背腹变扁,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gyneclphoral canal)。7个睾丸呈串珠样排列于腹吸盘之后的虫体的背面。
雌虫较雄虫细长,大小为20~25mm×0.1~0.3mm,圆柱形,前细后粗。卵巢椭圆形,位于虫体中后部。卵黄腺排列于末端肠管两侧。
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成熟虫卵大小平均约89μm×67μm,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卵壳一侧有小棘,是鉴别日本血吸虫卵的重要标志。卵壳表面常粘附有被破坏的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内侧有一薄层的卵黄膜。卵内含一个毛蚴,毛蚴与卵黄膜之间,常可见一些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头腺分泌物。
从虫卵孵化出的幼虫称毛蚴(miracidium),其外形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除顶突外,周身被有纤毛,虫体平均大小为99μm ×35μm。毛蚴前端有1个顶腺和2个侧腺。
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示意图
十 溶组织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简称痢疾阿米巴,为阿米巴病的病原体,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amoebic dysentery),也可引起各种肠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amoebiasis)。在阿米巴感染者体内,可存在有两个阿米巴的不同种类,即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dispar),两者虽然形态和生括史相似,但酶谱型明显不同,基因组存在差异,致病性也不同。其中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病,而迪斯帕内阿米巴为非致病性的共生种类。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1.滋养体滋养体(Trophozoite)为虫体活动期,形态多变而不规则,虫体运动时常伸出一伪足,作定向运动。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对宿主组织具有侵袭性,并可吞噬红细胞。从有症状患者组织中分离出的滋养体,大小约在20~40μm。有的可达50μm,可见明显的外质和内质,内质中常含有吞噬的红细胞,有时可见白细胞和细菌;生活在肠腔、非腹泻粪便中的滋养体,大小约为10~30μm,不含红细胞。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滋养体有一个圆形的泡状核,直径约4~7μm,纤薄的核膜内缘有一单层、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核周染色质粒:棱仁位于核中央,其与核膜间呈现网状的核纤维。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2.包囊肠腔内的滋养体随宿主肠内容物下移过程中,经历囊前期的虫体分泌一厚而坚硬、透明的囊壁包绕虫体周围,成为单核的圆球形或类圆形的包囊(cyst),包囊核可进行二分裂增殖,未成熟包囊为1~3个核。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呈棒状、两端钝圆的拟染色体(chromatoid body),其为特殊的营养储存结构,具有虫种鉴别的意义。此外可见在染色过程中被溶解为空泡的糖原泡,核的结构与滋养体的核相似。成熟包囊为4个核。此时糖原泡和拟染色体可消失,称为感染期包囊。包囊的直径约5~20μm,平均为12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