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检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记新常态大检验发展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

作者:DDM
2021-12-16

2015年12月2日,2015年新常态大检验发展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在三亚隆重召开,本次高端论坛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与会代表均为装备协会委员,作为IVD行业的顶尖专家与领军人物,60余位代表参与此次会议。高端论坛分为两部分:大会报告与互动研讨,上午集中五个大会报告,下午参会代表与报告专家互动研讨,互动研讨时间充裕,互动研讨话题热点,互动研讨深入透彻。


首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博士进行题为《生物医学检验前沿——微型化、高速、高通量生命分析》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生命分析的新概念、纳米生物医学检测系统、微流控生物分析系统展开。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患者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一种医学研究的新概念。在中国,转化医学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政策。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来有效的联系,特别是如何实现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当前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应用、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实现转化医学研究的可能途径,首先需转变理念,以转化医学的理念来指导医学科学研究和患者治疗工作;第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平台;第三是政策引导,国家各种研究基因和药物开发项目的实施原则要有利于贯彻转化医学的理念。当前生物医学检验研究面临的挑战,如如何利用纳米技术实现疾病高效诊断?如何发展适用临床的成像技术?如何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这些也是生物医学检测的核心问题。


针对纳米生物医学检测系统与微流控生物分析系统,陈院士分别从两种系统的历史背景、意义、研究领域、技术特点、前沿问题、对医学的影响与应用领域进行阐述。纳米生物医学检测是纳米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结合纳米科学与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发展适合于临床疾病检测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纳米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可大大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当前纳米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为构建纳米检测探针与发展生物医学检测设备,其核心是利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生物医学问题。目前,纳米技术在生物检测与疾病诊断、药物输送与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组织器官修复等方面对医学产生重大影响。随后,陈院士简单介绍手持式纳米生物传感器、磁性纳米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谷歌纳米机器人技术、可植入式纳米传感器等纳米生物医学检测技术。


微流控技术具备采样、样品处理、反应、酶解、分离、检测表征、细胞分拣、细胞培养等功能,可应用与单分子、单细胞、临川分析、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化学反应、材料制备等领域。微流控医学检测可应用于化学物质检测(血象分析)、免疫分析(廉价快速检测、病原体识别)、关键分子分析(DNA与RNA分析)、细胞分析(全血细胞分析、细胞分离筛选分析)等领域,如微流控光盘型血液分析系统、微流控电泳分析系统、微流控DNA测序芯片、微流控植入式实时血液分析系统、微流控纳米药物合成系统等技术。


目前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的发展,纳米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也不断朝多功能、多样性方向发展,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检测实时化、快速化、智能化、可穿戴化、仿生化、无创华及融合化等。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得到极大进步,在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纳米材料化学家、生物学家、仪器工程师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相互合作,并真正应用到疾病诊断中来,因此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过程正是符合转化医学的理念!

 IMG_2129.jpg

陈洪渊院士


第二位进行报告的专家是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总工程师卢爱丽女士,报告的题目是《IVD创新的机遇与创新中的问题》,报告分为国家利好政策的解读、IVD企业在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中的问题、IVD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国家利好政策的解读主要围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2016试点项目、卫计委鼓励使用优秀国产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中与IVD产业相关的内容。


IVD企业在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中存在申报通过率低于整体水平的问题,创新申报资料中存在材料准备不充分、前期研发工作不足、对政策要求把握不准等普遍问题,具体问题一是专利问题,较为普遍的存在发明专利文件不全及不属于核心技术、专利权人和专利内容与申请事项不符、查新报告超过一年等。申请人需要有中国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权或者是使用权。二是未能提供充分的有效性数据或临床应用的等效性无明显差异,未证明其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IVD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就无法判断其性能,继而无法判断临床使用价值或产品是否定型。三是缺少相关研究数据,未能证明产品已基本定型,申请时要提供足够的产品技术、性能、临床应用与价值验证、产品基本定型方面的研究数据资料,以提高审查通过的可能性。四是与同类产品相比,不能证明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许多申请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最终导致了申请没有被批准。申请人要密切关注全球范围内最新科技研究的进展及在医疗器械的应用情况,主动开展与国际先进产品性能比较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结果和证据。五是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不属于国内首创。


针对IVD企业在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中的问题,IVD企业创新除了抓住政策、市场、资金、人才等机遇,医疗器械的创新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关注创新医疗器械相关的法规动态,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注意按法规要求收集和准备审批时需要提供的产品技术、性能、临床应用与价值验证、产品基本定型方面的研究数据资料。

 IMG_2143.jpg

卢爱丽女士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为第三位报告专家,在《纳米光学材料和IVD》中蒋兴宇教授首先对纳米材料、金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尺寸相关的光学性质进行说明。之后围绕纳米颗粒用于金属离子检测、纳米颗粒用于蛋白检测、纳米颗粒用于小分子检测三个方面,以图示、公式的方式详细阐述各种检测实验。纳米材料1-100nm,由有机、无机(金属、金属氧化物、碳)等组成,具有点(0维)、线(1维) 、面(2维)形貌,具有光、电、磁功能。金纳米颗粒为1-100nm,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隧穿效应,具有光学、电学、催化等性能。


在纳米颗粒用于金属离子检测中,蒋教授主要介绍基于Click反应的Cu2+可视化检测,螺吡喃修饰AuNPs检测Cu2+,荧光金纳米颗粒检测Cu2+,木瓜蛋白酶修饰AuNPs检测Hg2+、Pb2+、Cu2+,季铵基团修饰AuNPs检测Hg2+,溶液和活细胞中Hg2+检测等。在纳米颗粒用于蛋白检测中,主要介绍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免疫检测,基于click反应的蛋白检测,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转基因小鼠的脑脊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检测等。在纳米颗粒用于小分子检测中,介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检测,基于银镜反应的葡萄糖检测,基于银纳米颗粒形成的葡萄糖检测等。纳米材料与IVD相结合,可提高分子检测的灵敏度、选择性、动态范围、稳定性,可用于离子、小分子、蛋白质、核酸、细胞、细菌、病毒、肿瘤、传染病、慢性疾病等检测。

 IMG_2227.jpg

蒋兴宇教授


第四位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蒋慧博士进行题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基因检测的探讨》的主题报告,蒋博士简要介绍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测序成本飞速下降,基因测序在临床开始大规模应用,并简要介绍大型基因组研究项目。基因在生老病死中,起到40%-50%的决定性。如唐氏综合征的传统筛查与诊断,其无有效治疗方案,最好是通过产前筛查和诊断进行预防。但传统唐筛假阴性率高,高风险样本中的假阳性率大于98%,且羊水穿刺导致的流产风险约为1%。无创产业筛查经历方法学建立、临床试验、临床验证、临床检测、CFDA认证、临床试点等过程,其假阳性率低、检出率高、人群适用性广、标准化。


从癌症发病现状、常规治疗手段、疗效等方面出发,提出精准分型、精准治疗,同癌异治、异癌同治,实现基因指导科学用药,因人因时,实现真正个体化医疗。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包括预防、早筛、诊疗、监测等,从2001到2015年,FDA批准的靶向药物有 62种,相应伴随诊断的基因194个。蒋博士通过肺癌、乳腺癌等实际临床病例指出,按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大部分肿瘤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并不会进行药物基因检测或检测少量常见的突变位点,普遍处于“试药”阶段。但是肿瘤的基因突变复杂性提示我们在使用药物之前,全面分析患者的基因图谱,对于协助用药非常重要。无创检测,可实现肺癌辅助诊断、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实现预测个体及家族患癌风险,辅助早期诊断及干预,降低肿瘤发生率。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仍存在挑战。标准的建立,包括实验室标准、样本检测标准及数据分析标准等,需要明确如何衡量,比如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等;需要明确怎么衡量,比如标准物质等;需要明确衡量参数,比如数据结果等。数据库的建设,单基因疾病和肿瘤等复杂疾病缺乏中国人群相应数据,数据解读和检测结果如何指导精准医疗。

 IMG_2246.jpg

蒋慧博士


最后,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发表题为《新常态检验医学发展与问题思考》的报告。丛教授指出国家经济发展、惠民政策实施、医疗改革深入、大健康理念国民成为基本需求,促进、加速“大检验”的发展,为IVD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新常态下,健康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检验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的深入带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带来新思维,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机遇,这为适宜技术提出了新课题。


转化医学的发展促进了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移动医疗的发展,为IVD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智慧医疗则为IVD开辟了新领域,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应用和设备四大方面。在这个产业链上,一端是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另一端是需求的用户;中间则云集了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为两端搭建桥梁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金融保险、公共医疗机构、医药公司、研究中心、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等。


“大检验”是根据IVD产业、实验室诊断、临床治疗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根据各自范围、各自作用、形成的科学、系统、融合、全新的发展理念。建“大检验”理念,促IVD发展。

 IMG_2301.jpg

丛玉隆教授


上午大会报告结束后,下午开启互动研讨。由专委会副会长朱耀毅先生、童明庆教授共同主持,朱耀毅先生首先总结上午的专家报告,丛教授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解读IVD。卢总工程师则站在政策法规角度,全面、仔细梳理对IVD行业的支持。陈院士、蒋教授则从产品技术出发,包括纳米与微流控,对IVD行业的启示与启发。蒋博士则以应用技术为主,讲解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IMG_2369.jpg

五位报告嘉宾与主持人于主席台就坐


朱耀毅先生首先提出企业创新问题,陈洪渊院士认为创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一项长期事业。首先要看到创新的前景与空间,从战略性角度出发。其次是政策性问题,创新面向什么,怎么转型,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IMG_2363.jpg

朱耀毅先生


丛玉隆教授指出,首先从用户角度出发,重要的问题是有自己的产品才能走出自己的路。目前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来自国外,更不要说创新了。切忌浮躁,切忌追求市场占有率,基础研究+创新=高端设备。其次从国家政府采购出发,政府政策导向很重要,发改委、卫计委、国家招标的标准如何,因此适宜技术很重要,满足临床诊断基本要求,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再次从企业角度出发,优秀的企业拥有基础与临床研究,才能占有市场,才能创新,才能保证质量,才能为用户服务。最后从装备协会角度出发,装备协会为中国IVD企业服务,其中外企的角色是引进先进技术,民族企业吸收技术,不能“换汤不换药”。适宜技术包含适宜装备的含义,民族企业长远发展,需练内功。


卢爱丽女士首先指出目前是企业创新的黄金时代,不要急功近利,要有自己的产品。积累、沉淀、回归,技术实力、人才资源、政策指导要求企业要有自己的产品。其次,企业创新需坚持,五年一坎、十年一坎。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分化严重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企业要注重管理、发展企业文化、提升凝聚力,才能持久。再次,需关注国家政策,用好国家政策。通过积极申请,获得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创新。最后,企业需放开眼光与眼界,引进新的商业模式,现在是吸引资金的大好时期。


蒋兴宇教授认为目前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存在时间问题。基础研究时间约为15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与应用研究相比,基础研究从投入到产出所需的时间与资金相对少,投入便会产出,高端设备将越来越多。但目前技术转化的投入不够,这需要十倍于基础研究的资金,应用转化也存在问题,问题解决后才有空间研发设备。


蒋慧博士认为目前时机良好,推动企业进行原创性工作。但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困难之一。企业不能只解决短期问题,需提升实力,平衡短期、长期发展,进行长期规划,保护专利,合作方式多样化才能实现长期发展。

童明庆教授指出国家提倡全民创新,鼓励创新,CFDA也有相关政策,但同时存在问题与麻烦。创新性产品通过绿色通道,但在认可、医改中是否是适合的项目。创新被真正认可,需要较长时间,同时创新产品的专利保护与市场支持都需解决。


虽然与会代表围绕“创新性”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但讨论过程中同时涉及定价问题、招标问题、收费问题、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企业销售模式、医院收费变化、基因测序等热点话题。苏州浩欧博生物董事长李纪阳先生认为关于准入、医保、定价等问题,应从分级医疗进行改变。卢爱丽女士认为,可通过学术组织、民间组织提出建议,对政策部门产生影响。蒋兴宇教授认为学会应发挥作用,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发挥相应作用。丛玉隆教授认为协会要将企业的心声反应出来,装备协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便将此作为己任。福隆集团董事长钱福卿先生指出梳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呼吁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学院院长邓玉林教授指出应从经济效益、市场规律出发,政府部门未必干涉过多,这时便需发挥协会的作用,管理、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朱耀毅先生指出招标价格=设备价格+服务价格,形成价格规范,实现国家监督,形成道德自律。

IMG_2404.jpg


李纪阳先生

 IMG_2406.jpg

钱福卿先生

IMG_2411.jpg

邓玉林教授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先生提出招标问题复杂,招标中是否需考虑采购、租赁等模式?是否合规?成本如何计算?模式存在何利弊?对行业发展存在何影响?是否有符合中国发展的模式?针对黄柏兴先生的系列问题,卢爱丽女士指出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新的模式,如二手设备的处理,目前条例中无租赁说法,目前正讨论如何处理。设备经过注册获得国家认可,合格产品不是未经注册的产品,租赁情况、责任界定,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这是一种新事物、新现象。

 IMG_2415.jpg

黄柏兴先生


雅培诊断产品部项目及业务拓展总监冯伟刚先生指出,招标过程中产品品牌不同需准备大量文件,可根据网站进行查询。但时间有限、工作量大,行业非盈利性机构是否可参与进来,服务企业、帮助企业。

 IMG_2417.jpg

冯伟刚先生


科美生物技术发展部副总裁刘宇卉女士则提出企业根据政策规划发展,那么如何控制医院收费?如何规划临床收费路径?医院收费如何变化?针对收费问题,丛玉隆教授指出循证医学为医疗行为提供标准化。病人从入院开始,检查项目是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制定临床路径,与检验科相关,但实际涉及较少。临床路径解决乱收费问题,保险公司建立规范,首先首批是否符合临床路径,后付费。按照单病收费,可控制费用总量,目前正在讨论中,部分省份正在实施中,但不适用于私人医院。蒋慧博士指出,何种病人进行基因检测,首先需与临床签约,是具有遗传病史的病人,并接受能力检查,风险问题咨询。检测后,实现预防与控制。针对健康个体的疾病风险控制,首先进行遗传咨询,检测后针对不同疾病、对生活的不同影响制定规划,同时规范治疗。随着测序技术发展,国家遗传咨询服务体系将得到推动。蒋慧博士的回答又将话题引至基因测序,丛玉隆教授指出基因测序需合理使用,合理宣传其优劣势,做好遗传咨询。卢爱丽女士指出测序行业存在一定的混乱,CFDA、卫计委曾叫停基因测序,仅限唐筛处于临床阶段。因此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安全问题,企业应定为准确。

 IMG_2418.jpg

刘宇卉女士


上海新华医院检验科主任沈霞教授指出适宜技术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新技术与创新需政府的参与与支持。如瑞士某家医院,利用分子检测诊断与监控癌症,如果基因与药物相匹配,则可纳入医保。如果检测呈阴性,则无医保,可作为范例进行参考。我国民族健康理念与需求提升迅速,但目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循证医学的应用、政府政策的支持、协会作用的发挥,将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丛玉隆教授发言总结道,我国检验医学、IVD产业的发展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产、学、研、用”是相互依存发展的关系,四者相结合将助推大检验的发展,实现合作与共赢。

 IMG_2428.jpg

沈霞教授


两个小时的讨论热情且热烈,话题热点、信息量大,希望各位能从中参悟出自己所需的答案。面对历史与时代机遇,面对国家的重托,作为IVD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何把握行业,洞察先机,整合资源与智慧,跨界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此次高端论坛将会给出一定的答案,引领学科与行业发展,集思广益,推动IVD行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