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临床常规免疫检验结果的干扰物质

作者:李金明
2021-12-16

嗯嗯.jpg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 李金明


李金明,研究员,医学博士。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免疫室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2010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系统提出了临床分子诊断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概念和方法。研究方向为:临床分子诊断方法及标准化。


临床免疫检验的特点可以用“四多”“一难”来概括。所谓“四多”,一是“检测项目多”,临床常用的包括感染性疾病特异抗原和抗体(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毒抗体、TORCH等)、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激素、特定蛋白和治疗药物(小分子)监测(TDM)等。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物质,只要能得到其特异抗体,均可建立这种物质的免疫检验方法;同样,只要能得到一种物质的纯的抗原,亦可建立其特异抗体的免疫检验方法;并且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二是“方法多”。包括免疫电泳、玻片凝集、胶乳凝集、红细胞凝集试验、散射和透射比浊、ELISA、CLIA、免疫层析、免疫渗滤、间接免疫荧光、时间分辨荧光、流式荧光、流式细胞术等。三是“手工操作多”。如免疫电泳、凝集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等。四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干扰因素多”。既有待测物依赖性的,如与待测物有交叉反应的物质、嗜异性抗体、人类抗动物抗体、自身抗体、钩状效应等,又有待测物非依赖性的,如抗凝剂、溶血、脂血、人抗试剂成份抗体等(表1),其中大部分是机体内源性产生的,少部分则是外源性带入的。“一难”则是免疫测定的靶标通常为蛋白、抗体等大分子,具有大量的抗原表位,检测抗原,不同来源的抗体因其所针对的抗原表位以及亲和力必定存在差异,检测抗体,不同来源的抗原,其纯度(天然、基因工程、合成等)、结构(线性或立体)均可能有差异,因此,如果不是相同来源的抗体或抗原,免疫检验的标准化或一致化几乎不可能实现。

blob.png


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个特定的患者的免疫检验结果出现异常高值或定性检测异常强阳性,有时也会发现异常低值或定性检测阴性,这些异常结果的出现,与患者临床表现通常是完全不符,从而引起临床医生的投诉,而实验室重复检验结果仍然如前,也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导致临床医生对临床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失去信心。为给临床实验室同道一些提示,本文对一些常见的会引起上述异常现象的临床免疫检验干扰物质及其引起干扰的原理进行介绍,并给出一旦出现上述异常,如何分析原因找出干扰物质的分析路径。


一、如何获得特定的免疫检验项目可能的干扰物质的信息

尽管大部分已知干扰物质其所引起的检验结果的干扰有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不同的检测试剂或检测系统,相应的干扰物质是否会产生干扰则与特定的试剂或系统有关,因为对于可能存在的干扰,通常在研发相应的检测试剂时,会采取一些避免干扰的策略,但因为不同的机体的特定情况,总有可能出现事先想不到的干扰的出现。此外,不同的检测试剂或检测系统,还可能有针对该类试剂或系统的干扰存在。那么如何获得特定试剂或系统的相应干扰物质的信息呢?


既然是特定试剂或系统,其特定干扰物质的信息必定是试剂盒说明书,根据个人的了解,但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试剂,其试剂盒说明书(英文原版)中信息全面清晰,以Roche Cobas 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为例,其试剂盒说明书中的“Limitations-interference”部分,可见到其所述的可能的干扰物质有胆红素、血红蛋白、血脂、生物素(biotin)、类风湿因子(RF)、钩状效应(Hook effect)、极为罕见的高滴度抗特定待测物的抗体、抗链霉亲合素抗体和抗钌抗体等,但其对这些干扰物质中的胆红素(<428μmol/L或<25ng/dL无干扰)、血红蛋白(<0.062nmol/L或<0.1g/dL无干扰,但如果标本有可见的溶血,则会引起干扰)、血脂(脂肪乳<1500mg/dL无干扰)、生物素(<82nmol/L或<20ng/mL无干扰);血红蛋白>0.1g/dL,会致结果降低;如患者使用高剂量生物素治疗(如>5mg/天),则应在服用生物素至少8h后,才能采标本检测,RF达1500IU/mL未见干扰;肌钙蛋白T浓度达100,000mg/L未见钩状效应。


上述干扰物质或因素对日常临床免疫检验项目的干扰究竟有多大,是造成假阳性/假增高,还是假阴性/假降低,基本为个例研究,一项对42例患者样本的回顾性分析,运用多种平台、方法、封闭剂和稀释液,评估这些样本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二醇(Estradiol)、甲胎蛋白(AFP)、催乳素(prolactin)、CA 125、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肌钙蛋白I(troponin I)检测受上述干扰因素影响的分析结果(表2)[1]


从表2可见,除了钩状效应引起双抗夹心法结果降低外,异嗜性抗体及交叉反应既可引起假阳性/假增高,也可导致假阴性/假降低,具体要看受干扰的临床标本的实际情况,这进一步说明免疫测定的干扰物质对结果的方向性干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blob.png

二、各种干扰物质对免疫检验项目结果干扰的基本原理及案例分析 

临床免疫检验的干扰物质亦可根据其是否是天然存在标本中而分为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内源性干扰因素一般包括嗜异性抗体(包括人抗动物抗体如因使用鼠抗体治疗或诊断诱导的抗鼠Ig 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补体、溶菌酶、抗特定的试剂成分的抗体、被动获得的外源抗体或抗原、高浓度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高IgG血症)和交叉反应物质等。在日常的临床血清(浆)标本中,有相当比例不同程度的含有上述各种干扰物质,从而导致测定结果的假增高/假阳性或假降低/假阴性。外源性干扰因素包括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和标本反复冻融等。除上述以外,又夹心方法的钩状效应也是引起假降低/假阴性的一个常见因素。


(一)内源性干扰因素 

1. 嗜异性抗体(Heterophilic antibodies)

是指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间存在一种低纯度的共同抗原即嗜异性抗原,机体通过接触动物、饮食、感染或治疗性抗体应用,这些嗜异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嗜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与免疫检验中的抗体产生结合,即会干扰相应的免疫检测结果。常见的嗜异性抗体有人抗不同动物的抗体、类风湿因子、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抗体等。


(1)人抗动物抗体[2-4]:人类血清中含有抗啮齿类动物(如鼠、马、羊等)的免疫球蛋白(Ig)的抗体,即天然的嗜异性抗体。有研究表明,天然的嗜异性抗体(IgG)可分为两类,一类(85%的假阳性由其引起)可结合于山羊、小鼠、大鼠、马和牛IgG的Fab区域,但不与兔IgG的Fab区结合。另一类(15%的假阳性由其引起)可结合于小鼠、马、牛和兔IgG的FC区表位,但不与山羊和大鼠IgG的FC区表位结合。嗜异性抗体可通过交联固相和标记的单抗或多抗而出现假增高/假阳性或假降低/假阴性。由嗜异性抗体引起的干扰可通过下述方法避免:

1)使用特异的兔F(ab')2片段作为固相或测定酶标抗体。

2)在标本或标本稀释液中加入过量的动物Ig,封闭可能存在的异嗜性抗体。但加入量不足或亚类不同时无效。

3)使用靶特异的非Ig亲和蛋白(Affibody)替代固相或酶标抗体之一。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展示来自单个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联合文库的人IgA结合亲和蛋白,用于IgA的测定,不受异嗜性抗体的影响。

4)使用特异的鸡抗体作为固相和测定抗体。


(2)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5,6]:在类风湿患者、其他疾病以及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较高或不同浓度的RF,RF一般为IgM型,亦有IgG和IgA型,RF具有与变性IgG产生非特异结合的特点,因为在免疫测定中,其可与固相上包被的特异抗体IgG以及随后加入的标记的特异抗体IgG结合,从而出假增高/假阳性结果。尤其是在捕获法IgM型特异抗体的测定中表现最为明显,因为此时固相包被的抗体为抗人µ链抗体,IgM型RF的存在可使其大量结合于固相。为避免RF对ELISA测定的干扰,通常可以采取下述措施:

1)稀释标本。这在判断急性病原体感染的特异IgM抗体如抗HAV IgM、抗HBc IgM、TORCH的IgM抗体检验等尤为有用。因为急性感染时,血循环中特异的IgM抗体滴度通常很高,而RF滴度通常相对要低得多。因此,在测定前对标本进行稀释,特异的IgM因高滴度存在仍可检出,而非特异的RF则会因为稀释变成非常低的滴度,从而对测定几乎不产生干扰。现在,有些特异IgM检测ELISA试剂盒不要求稀释标本,直接检测,这样虽然方便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操作,但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并且由于某些慢性感染,如HBV的感染,血循环中抗HBc IgM可持续以一定的滴度存在,标本不做稀释即进行检测,即可出现阳性结果,从而失去抗-HBc IgM用于HBV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因此,在临床实验室,应该使用要求对标本做稀释的试剂盒进行检测,从而保证相应检验项目结果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2)改变酶标抗体。由于RF结合的是IgG的Fc片段,如果将待酶标的抗体的Fc片段酶切去除,仅留下具有特异结合功能的F(ab’)2部分标记酶,则在测定中即可避免RF的干扰。

3)标本中RF用变性IgG预先封闭。将经热变性(63℃,10min)的动物如兔、羊等的IgG加入到标本稀释液中,或是将该变性IgG联接至一颗粒固相如聚苯乙烯微球或微孔,然而加入临床血清标本,反应后,再吸出标本进行检测。此外,在测定特异IgM时,也可使用抗人IgG去除临床标本中RF和IgG。

4)测定抗原时,可在标本中加入可使RF降解的还原剂如2-巯基乙醇。2-巯基乙醇等还原剂可使抗体内的巯基裂解,因而可以去除RF的干扰,但只适用于抗原测定。

5)包被或酶标二抗使用特异的鸡抗体IgY。RF不与鸡IgY反应,如果包被和标记二抗均为鸡IgY抗体,则不受标本中RF的干扰。


下面是文献报道的因嗜异性抗体造成肌钙蛋白和降钙素检测假增高/假阳性的案例分析。


首先是一例因嗜异性抗体导致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假阳性的病例[7]


患者情况:女,76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2013年4月6日住院进行心脏起搏器埋植术。术后2周因晕厥伴上腹痛再次急诊入院。

既往史: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房颤和胺碘酮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检测结果:第一次住院期间,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显著升高(2.78μg/L),后经连续多天采样检测,cTnI水平波动维持在2.13-2.85μg/L(9次采样),心电图检测结果无异常;第二次住院期间,血肌酐、血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cTnI(2.14μg/L)水平均升高,同时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略有上升(4.5μg/L),后续两次采样检测提示cTnI水平显著升高(2.38μg/L和2.12μg/L),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提示无异常且无明显相关症状。

分析干扰因素:患者标本经嗜异性抗体阻断剂处理后,再行检测发现水平与未处理样本相比显著下降(0.08μg/L versus 2.12μg/L),因此怀疑此前cTnI检测结果为假阳性。且嗜异性抗体为该免疫试验中的主要干扰因素。 

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患者曾因慢阻肺疾病恶化(流感样病毒感染症状)住院期间,cTnI水平由0.03μg/L升至2.12μg/L,提示病毒感染与该异常结果密切相关。

提示:该检测假增高/假阳性结果提示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分析。


第二例是嗜异性抗体导致降钙素(CT)检测假升高的病例[8]


患者基本情况:15岁,男性。患者因“筛查发现降钙素(CT)水平升高”入院。于外院查血清CT示中度升高,超声提示胶质性甲状腺肿。入院后查血清CT仍提示升高。

既往史:轻度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史;胫骨骨髓炎;无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家族史。未服用任何药物。

检查结果:入院前血CT:50.5ng/L,68.8ng/L;甲状腺B超:胶质性甲状腺肿;入院后复查血CT:73.9ng/L,RET基因检查:无病理性突变;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不一致。

分析干扰原因:可能是标本中嗜异性抗体的干扰导致CT检测假阳性,应用嗜异性抗体封闭剂(HBT)处理标本后,再行检测血清CT<1ng/L。


2. 自身抗体

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抗甲状腺激素抗体等,能与其相应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相应抗原物质的免疫测定方法中可干扰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测定。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可在测定前用理化方法将其解离。

 

下面是文献报道的一例因患者存在抗T4自身抗体引FT4检测异常增高的案例[9]


病例介绍:女,46,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8年后,使用Siemens Healthcare Reagents Kit及Advia Centaur平台检测TSH和FT4,结果TSH水平升高,FT4异常增高51.7pg/mL(参考区间8-18)。但患者无明显甲状腺肿,血压、心率正常,近期体重升高。无出现颤抖、心悸,出汗、失眠、腹泻等甲亢症状。患者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不符,可能存在检测干扰!

干扰原因分析:同时使用Advia Centaur平台+Siemens Healthcare Reagents Kit和Cobas e411平台+Roche Diagnostics Corporation(Indianapolis)Reagent kit两种方法对FT4进行复检。前者仍异常增高,后者则为正常7.4pg/mL(参考区间9.3-17);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不同。考虑是抗T4-自身抗体在FT4定量检测中的干扰。方法学差异:前者是T4激素类似物与患者的FT4竞争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少量的多克隆兔抗体。后者则是T4激素类似物与患者的FT4竞争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少量的多克隆羊抗体。原因分析:在一步法免疫测定中,标记抗体与固相载体的结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对内源性结合蛋白的亲和力不同,导致对游离FT4的结果产生差异。

措施:当临床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出现差异,如无甲亢症状但FT4检测为较高水平时,须考虑抗体干扰的因素。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诊断流程以及不恰当的治疗。


3. 补体[10,12]

在固相免疫测定中,来自哺乳动物的固相特异抗体和标记二抗均有激活人补体系统的功能。一方面,固相抗体和标记二抗可因为其在固相吸附及结合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从而其Fc段的补体C1q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这样C1q就成为一个中介物将二者交联起来,从而出现假增高/假阳性结果。另一方面,固相抗体也会因为活化补体的结合,封闭抗体的抗原表位结合能力,而引起假阴性结果或使定量测定结果偏低。由补体引起的干扰可通过下述方法避免:

(1)对临床血清标本加热灭活补体。采用56℃ 30min加热可使标本中的补体C1q灭活。

(2)包被或酶标二抗使用特异的鸡抗体。鸡抗体不激活人的补体系统,因此,使用特异的鸡抗体,不会出现因补体激活而存在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干扰。


4. 抗试剂成份的抗体

机体可能出现一些抗试剂成分如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抗体[13]、抗钌抗体[14,15]以及抗链霉亲合素抗体(anti-streptavidin antibodies)[16,17]等,机体为什么会出现抗这些试剂成分的抗体,原因不太清楚,可能与机体在特定时间接触到这些成分,并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了体液免疫反应所致。

 

下面是一例由于自身抗-HRP抗体导致雄烯二醇检测结果偏高的案例[13]


患者情况:一对姐妹,患有轻度多毛症,年龄分别为12岁和14岁,多毛症的体征表现轻微,月经等其他身体指数基本正常。

检测结果:雄烯二醇的检测结果异常增高,高出检测上限(>34.9nmol/L),参考区间为1.4-9.7nmol/L。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17-羟黄体酮结果正常。骨盆和腹部的B超和核磁共振显示无肾上腺和卵巢肿瘤,无多囊卵巢的体征。检测方法:竞争性、均相免疫检测

干扰因素分析:用串联质谱和用聚乙二醇(PEG)沉淀剂(可使自身抗体沉淀)处理标本后,雄烯二醇检测结果都在参考区间内,提示最初的检测结果是由于干扰物质导致的假性升高。然后分别将病人样本与嗜异性封闭试剂、兔IgG抗体、HRP偶联的山羊IgG抗体预孵育,只有与HRP偶联的山羊IgG抗体预孵育的样本检测结果有明显下降,提示HRP中和了干扰抗体,因此,干扰因素是血清中存在抗HRP的自身抗体。


5. 被动获得的外源抗体或抗原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获得抗病原体的抗体(如抗梅毒抗体、抗-HCV、抗-HBs等)[18-20];新生儿获得的来自母体的特异IgG;新生儿获得的来自乙肝“大三阳”母亲的HBeAg[20];新生儿接种疫苗获得的HBsAg等,这些情况在临床较为常见,并且常引起临床实验室的困惑,并致临床误导。

        

下面是一例由于静脉被动输入免疫球蛋白制剂而造成的患者梅毒抗体阳性的案例[18]


患者情况:男,32岁,早期格林巴利综合症(GBS),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5天。患者无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既往无梅毒感染史。静注免疫球蛋白24小时之后不经意间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发现:酶免疫测定(EIA,Bioelisa Syphilis 3.0,Biokit)阳性,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Biokit Syphagen TPHA,滴度320)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RPR,Biokit RPR Reditest)试验阴性。结果提示既往感染密螺旋体。

进一步确认检测结果:对同一样本在参考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EIA(ICE、MURX诊断)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均为阳性,TPPA为阳性(滴度160),RPR为阴性。

在GBS恢复期间,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咨询和检测,发现初步诊断后8周和13周的检测结果为阴性(EIA, TPHA和RPR),这一结果由参考实验室证实。在此期间,患者并未进行抗生素治疗。

干扰原因分析:从人血浆中提取的含有抗体特异性的纯化免疫球蛋白(IgG),在其来源的供体血清中发现存在麻疹、腮腺炎、水痘和甲肝特异性抗体。血浆捐献者定期(每4个月一次)使用RPR进行梅毒筛查。但是,并不会对混合后的血浆以及独立单位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梅毒的重新筛选。免疫球蛋白使用的是巴氏杀菌法,但其不能特异性的杀灭梅毒螺旋体。

结论:该患者是由于静脉被动输入免疫球蛋白制剂而造成的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并未感染梅毒。

         

6. 生物素(biotin)

有较多的免疫测定系统使用生物素-亲合素或链霉亲合素(streptavidin)系统,如Access,DxI and DxC(Beckman Coulter);Elecsys,Cobas and Modular platforms(Roche Diagnostics);Isys platforms(Immuno Diagnostic System);Ortho Vitros platform(Ortho Clinical Diagnostics);Dimension Vista,Exl,Immulite platforms(Siemens Healthineers)等,如果患者标本含有较高浓度的生物素,自然就会干扰上述系统的检测,一是对竞争抑制试验中通过抑制抗原抗体反应结合物分离,导致结合物丢失,引起假增高结果;二是在双抗体夹心检测模式中,因标本的生物素会与固相亲合素结合,而引起假低结果。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服用生物素呢?一是疾病治疗,如基底神经节疾病(basal ganglia disease),一种孤儿神经代谢疾病(an orphan neuro-metabolic disease):由编码硫胺素转运体SLC19A2基因突变所致,会使用生物素治疗;还有进行性多发性硬化,有研究使用100mg-300mg/天(普通人群用量的10,000倍)的生物素治疗;此外,在多种维生素制剂中包含有“生物素”以及生物素本身因其有促进糖、脂及蛋白代谢,并对美发、美甲和美容均有一定作用,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服用生物素,因此,其对免疫检验的干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1-23]


7. 钩状效应[1,24]

钩状效应是双抗夹心测抗原以及凝集反应测抗体时,可能会出现的一种因抗原或抗体浓度过高所致的假阴性/假降低结果。

       

下面是一例因前带钩状效应导致梅毒血清学检测的假阴性的案例[24]

      

患者情况及病史:39岁,男性。患者因“全身多发红色斑疹3天”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掌部红色斑疹,随后斑疹逐渐进展蔓延至双上肢前臂、躯干及大腿处。自发病以来,患者同时伴有夜间盗汗、疲劳及恶心,无发热及体重减轻,无视觉及神经系统症状。查体可见全身多发红色斑疹,无淋巴结肿大,无生殖器及口腔溃疡。

既往史:HIV感染,未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一年前曾因类似症状入院,诊断为梅毒,接受10天连续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后RPR滴度从1:256降低至1:4。

检查结果:入院时CD4+T细胞 300×106/mL;HIV病毒载量 4.82log10copies/mL;RPR阴性;全血细胞计数正常;抗EBV IgG阳性;麻疹病毒IgG阳性;一周后,尿液沙眼衣原体PCR检测阳性,RPR阴性,与临床症状不符,专家要求稀释血清至1:512复查,2周后采血,再次进行RPR复查(将血清稀释至1:512),结果显示RPR滴度为1:256;将入院时及1周时血样复融稀释后复查,结果显示RPR滴度为1:256。

分析干扰原因:将血清稀释至1:512再次检测后,RPR结果呈高滴度阳性,之前检测结果为前带效应导致的假阴性!


(二)外源性干扰因素

外源性干扰因素包括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和标本凝固不全等。


1. 标本溶血

要注意避免出现严重溶血。血红蛋白中含有血红素基团,其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在以HRP为标记酶的免疫测定中,如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则其就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底物反应而产生检测信号。


2. 标本被细菌污染

样本的采集及血清分离中要注意尽量避免细菌污染,一则细菌的生长,其所分泌的一些酶可能会对抗原抗体等蛋白产生分解作用;二则一些细菌的内源性酶如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本身会对用相应酶作标记的测定方法产生非特异性干扰。


3. 标本贮存时间过长

标本在2~8℃下保存时间过长,IgG可聚合成多聚体,在间接法免疫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增高或假阳性。血清标本如是以无菌操作分离,则可以在2~8℃下保存一周,如为有菌操作,则建议冰冻保存。样本的长时间保存,应在-70℃以下。

 

4. 标本凝固不全

血液采集后,如收集管中无促凝剂和抗凝剂,则血液通常在半小时后开始凝固,18~24h完全凝固。日常检验中,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离心分离血清,此时因血液没有完全凝固,离出的“血清”并非为完全的血清,其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如将其加入微孔中,在ELISA测定过程中仍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血液标本采集后,应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


5. 冰冻保存标本避免反复冻融

冰冻保存的血清标本须注意避免因停电等造成的反复冻融。标本的反复冻融所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将对标本中的蛋白等分子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引起假阴性结果。此外,冻融标本的混匀亦应注意,不要进行剧烈振荡,反复颠倒混匀即可。此外,标本在保存中如出现细菌污染所致的混浊或絮状物时,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检测。


三、临床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干扰物质的存在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免疫检验结果受到干扰并不罕见,任何一个患者都可以因为上述的原因或上述原因以外的其他因素,而造成免疫检验结果的偏高/假阳性或偏低/假阴性,因此,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现干扰,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能意识得到,并且能采用一定程序对干扰物质进行有效识别。


(一)提示有分析干扰存在的指征

在临床实际常规工作中,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征提示可能有干扰物质的存在,即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明显不符、极端(高或低)异常的结果、不同检测系统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有相互关系的检测指标之间的阴性(或降低)和阳性(或增高)明显异常等。


当免疫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明显不符时,必须要考虑是否有检测干扰物质存在? 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时肌钙蛋白升高缓慢(正常应显著升高)提示存在负性干扰物质;怀孕可能性极小时,总β-hCG升高提示存在干扰物质。


检测指标间不一致,如甲状腺激素和TSH检测结果若为同时升高或降低(特别是结果发生数量级的改变时),则干扰物质存在的可能性大。


临床医生与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与临床医生的充分沟通,是降低临床误诊误治的关键要素。


临床实验室必须牢记:一个错误的检测结果比没有检测结果更有害!


(二)分析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旦怀疑特定的标本的结果受到干扰造成假的结果,则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分析:

(1)对标本进行系列稀释后,对稀释系列样本再进行检测;

(2)回收实验;

(3)使用嗜异性抗体封闭剂处理后,再次检测;

(4)排除待测物与蛋白质结合,如PEG沉淀;

(5)使用不同的检测介质再次检测,如用尿液检测hCG以分析血液检测异常结果;

(6)对于某些小分子,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后再次检测;

(7)选择性去除免疫球蛋白;

(8)采用不受上述干扰物质影响的其他方法检测,如柱层析法、串联质谱分析一些小分子激素等;

(9)使用另一种检测系统平行检测同一标志物,如果两者不一致,则提示可能有干扰物质的存在;

(10)咨询相关专家。


参考文献

1. Warade J. Retrospec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interferences in immunoassay.  eJIFCC 2017;3:224-232.

2. Chin KP, Pin YC. Heterophile antibody interference with thyroid assay. Intern Med. 2008;47(23):2033-7. 

3. Mongolu S, Armston AE, Mozley E, Nasruddin A. Heterophilic antibody interference affecting multiple hormone assays: is it due to rheumatoid factor?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2016;76:240-2. 

4. Kricka LJ. Human ant-animal antbody interference inimmunological assays. Clin Chem 1999;45:942-56. 

5. Georges A, Charrie A, Raynaud S, Lombard C, Corcuff JB. Thyroxin overdose due to rheumatoid factor interferences in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assays. Clin Chem Lab Med.  2011;49:873-875.

6. Norden AG, Jackson RA, Norden LE, Griffin AJ, Barnes MA, Little JA. Misleading results from immunoassays of serum free thyroxine in the presence of rheumatoid factor. Clin Chem. 1997;43:957-962. 

7. Lippi G, Aloe R, Meschi T, Loris Borghi , et al. Interference from heterophilic antibodies in troponin testing. 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 Chimica Acta 2013,426 :79-84.

8. Censi S, Cavedon E, Fernando SW, et al. Calcitonin measurement and immunoassay interferenc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Clin Chem Lab Med 2016; 54(12): 1861-1870.

9. Beato-Víbora P I and Alejo-González S. Avoiding Misdiagnosis Due to Antibody Interference with Serum Free  Thyroxin.Int J Endocrinol Metab. 2017 ; 15(1):e37792

10. Bormer OP. Interference of complement with the binding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to solid-pha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J Immunol Methods. 1989 ;121(1):85-93.

11. Carlander D, Larsson A. Avian antibodies can eliminate interference due to 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ELISA. Ups J Med Sci. 2001;106(3):189~195.

12. Larsson A, Wejaker PE, Forsberg PO, et al. Chicken antibodies: a tool to avoid interference by 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ELISA. J Immunol Methods. 1992 25;156(1):79-83.

13. Lim YY, Ong L, Loh TP, et al. A diagnostic curiosity of isolated androstenedione elevation due to autoantibodies against horseradish peroxidase label of the immunoassay Clinica Chimica Acta 2018, 476:103-106. 

14. Buijs MM, Gorgels JP, Endert E. Interference by antiruthenium antibodies in the Roche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assay. Ann Clin Biochem. 2011;48(Pt 3):276-81

15. Ohba K, Noh JY, Unno T, Satoh T, Iwahara K, Matsushita A, et al. Falsely elevated thyroid hormone levels caused by antiruthenium interference in the Elecsys assay resembling the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thyrotropin. Endocr J 2012;59:663-7.

16. Rulander NJ, Cardamone D, Senior M, Snyder PJ, Master SR. Interference from anti-streptavidin antibody. Arch Pathol Lab Med 2013;137:1141-6. 

17. Peltier L, Massart C, Moineau MP, Delhostal A, Roudaut N. Antistreptavidin interferences in Roche Thyroid immunoassays: a  case report [letter]. Clin Chem Lab Med 2016;54:e11-14. 

18. Constable SA, Parry CM, Enevoldson TP, Bradley M. Positive serological tests for syphilis and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Sex Transm Infect. 2007;83(1):57-58.

19. Rossi KQ, Nickel JR, Wissel ME, O'Shaughnessy RW. Passively acquired treponemal antibody from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in a pregnant patient. Arch Pathol Lab Med. 2002;126(10):1237-1238.

20. Wang JS, Chen H, Zhu QR. Transformation of hepatitis B serologic markers in babies born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positive mother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23):3582-3585.

21. Clerico A and Plebani M,  Biotin interference on immunoassay methods: sporadic cases or hidden epidemic? Clin Chem Lab Med 2017; 55(6): 777-779. 

22. Sedel F, Papeix C, Bellanger A, Touitou V, et al. High doses of biotin in chronic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a pilot study.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15;4:159-169.

23. Piketty M-L, Prie D, Sedel F, et al. High-dose biotin therapy leading to false biochemical endocrine profles: validation of a simple method to overcome biotin interference. Clin Chem Lab Med 2017;55:817-825. 

24. Post. JJ, Khor C, Furner V,  et al. Case report and evalua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prozone phenomenon in syphilis serology-an infrequent but important laboratory phenomenon  Sexual Health, 2012, 9, 48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