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学会战略,分享办会经验,布局人才培养 —— 王成彬教授访谈录

作者:姜妤、方研、王成彬
2021-12-16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学检验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

对话照片.jpg

前言:2018年5月18-20日,第二届长城检验医学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大会期间获得一个重要消息,解放军总医院(301)医学检验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的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成彬教授在过去担任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几年间,通过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长城检验医学会议,注册人数超过5000人;京—沪二加一检验高峰论坛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 “专家巡讲”、“远程培训”“空中课堂”、“携手同行”等基层培训活动,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基层医院检验能力的提升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王教授当选为全国检验分会主委后,对于今后全国检验医学发展工作他会有哪些设想和计划呢?带着这样的好奇,7月6日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的编辑来到301医院王教授办公室,对他进行了实地采访。


在和我们的谈话过程中,王成彬教授妙语连珠,其中既有对检验医学发展方向的宏观展望,又有对诸如检验继续教育计划等具体问题的细致介绍。下面《临床实验室》就把采访内容和大家分享。


《临床实验室》:首先祝贺王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对于学会今后的发展不知您已有了哪些初步设想?可否与大家分享?


王成教授:对于新一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发展规划,我在第一次常委会上提了“一二三四”的设想。


一就是将贯穿检验分会工作始终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依法、依规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就是检验分会努力工作的“两个目标”:即对内提高检验的学科地位,对外提升中国检验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就是实现“两个目标”应该选择的“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促进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我们的检验科如果只是为临床提供数据,那肯定是没有地位的。要提高检验科的地位,就需要我们了解临床需求,参与临床会诊,帮助临床解决问题,研究、转化前沿检验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治。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都先后开设了检验门诊,但期间难免可能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大多数病人就诊的目的都想解决两个问题:我得的是什么病?我的病怎么治?这对我们的出诊人员来说仅仅具有实验室诊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掌握影像、心电等相关知识并能综合应用,还要撑握物理、药物等治疗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临床医师一般不熟悉检验的方法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多与临床沟通,做好检验结果的解读。目前也有很多优秀的检验人员,由于在工作中积极和临床医生沟通交流,帮助临床医师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赞誉,这也是沟通检验与临床的又一个着力点。


第二个途径:积极争取在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在不同场合常常会听到我们的管理、技术、包括企业人员抱怨政府行政机构制定的某些政策不符合实际、不够合理,其实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现在政府相关机构人员编制少,管理范围可能还比较广,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到一线去做充分的调研,有时所听取的一些专家的意见由于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观点,结果出现一些我们理解的瑕疵就不足为奇了。另外,目前我们的很多行业标准都是引用欧美的标准。我们不同等级、类型、规模医院检验科室的人员配置、资格准入都还没有相应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学会平台,整合资源、深入调研,为相关行政机构制定政策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为其决策提出公正、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为行政机构当好参谋的同时,可提高我们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个途径:加强与国际检验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与交流。


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检验医学水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很多大中型医院临床实验室,从环境、设备、人员、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和国际先进实验室水平已相当接近,并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总体来说我们在国际检验医学界还是缺少话语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两岸三地检验学术组织的联手与紧密协作,与国外检验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与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中国检验在海外的影响力。


四就是保证上述三个途径稳步开展的“四个主要着力点”。


其一,是多途径、多方位、分层次对各级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全方位促进检验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我国检验医学水平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大型医院、东部和西部地区医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所以要继续通过“专家巡讲”、“远程培训”、“空中课堂”、“携手同行”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此对大、中型医院技术骨干的培训,促进他们医疗、科研、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可通过学会平台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如学会青年委员的推荐与选拔,“专家巡讲”、“远程培训”、“空中课堂”讲课专家遴选,举办青年演讲比赛、论文报告大赛等。


其二,是通过大力推广前沿检验技术的应用,促进检验学科中的专项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临床实验室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来减少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认识是危险的,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医技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让更多的医技人员腾出时间去推广前沿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科研、教学和参与临床疾病诊治工作, 从而促进检验专项型人才(分子诊断技术人才、生物信息学人才等和综合型人才(除掌握分子诊断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的同时,还具备对用前沿诊断技术获得的生物大数握结果进行分析并有效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治)的成长。


其三,是整合资源,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精心组织、策划全国检验年会,设置中、外及检验与临床联合学术论坛,邀请国际和临床知名讲者,吸引国外学者及临床医生参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通过联合组织学术活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举办分论坛等形式,让更多的国内专家走上国际学术讲台,让更多的国外同行了解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情况。


其四,树立清风正气,努力营造团结进取的学科发展环境。只有团结才能进步,只有在清风正气环境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学会的一切工作都应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为广大检验从业人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


《临床实验室》:恭喜王教授主办的第二届长城检验医学大会成功召开,大会论坛众多,学术内容精彩纷呈,参会者都收获颇多。我们注意到在这次的长城会上出现了一些形式比较新颖的论坛,例如“形态学识别通关大赛”、“研究生论文报告视频大赛”、“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实景再现论坛”等,这些会议形式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参加后也能激发检验人员对形态学识别基本功的重视,也能培养加强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当时您是怎么想到要设计这样的论坛?这样成功的模式在以后其它会议上会进行推广吗?


王成彬教授:本次长城会议的筹备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为了确保会议的科学性、前沿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参会者都能从大会中有所收获,会议筹备过程中可谓是绞尽脑汁。前后花了近半年时间,做了大量的调研,召开了16次大大小小的专家会议来论证相关论坛的设置。 例如“形态学识别通关大赛”这个崭新的创意,。由于形态学项目内容繁多,不易掌握,普通的两三天的培训时间难以使参会者的形态学识别能力有质的提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反复学习和记忆。有鉴于此,大会的组织者想出一个办法,即开发一款APP,像英语考级一样将不同难易程度的形态学识别图片分为不同层级来供使用者识别,通过低层级识别之后才可以进入较高层级继续识别。下一步APP开发成熟后在手机上即可应用,十分便捷。这种全新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检验人员学习形态学的热情。总而言之,要想把会办好,首先要在会议内容安排上动脑筋,安排真正贴近听众、能使听众获益的内容。比如在长城检验医学会议上举办的科研课题设计、论文写作与发表论坛,得到广大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就是因为这个主题契合了当今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因而该论坛获得了很大成功。其次,关于模式推广的问题,其实会议形式只是一个框架,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要因“会”制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安排,使会议内容既有前沿性又有趣味性、实用性。举办论坛还应该考虑怎样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果只是台上专家单向地向观众灌输,恐怕未必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考虑采用圆桌会讨论或者正反方辩论等更灵活的方式。


《临床实验室》:在会议中还听到一个由您领导的北京医学会发起的“基层检验培训计划”,请问这个计划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在这几年中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取得了哪些效果?将来会向全国推广吗?


王成彬教授:关于检验技能培训的问题,七八年前就有相关设想,但当时没有学会这个平台,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担任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委后,开始搞的京、津、冀基层检验远程培训活动,可以说效果非常好,北京90%的检验科都有组织收看。这种远程在线的培训活动解决了基层检验医生受限于经费和科室工作原因难于外出面对面接受培训的难题。而在信息时代,基层检验医生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使更多的检验人有机会接受最新的检验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以达到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检验科水平差距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开展了“空中课堂”培训项目,“携手同行”项目,即北京地区十家大医院的技术骨干定期到对口帮带的十家区县医院工作,在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通过近三年的持续开展,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检验水平。


《临床实验室》:我们有了解到您每年都有研究生到国外的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可见您很重视和国外检验同行的交流,请问您和哪些国际知名大学或医院建立了联系?


王成彬教授:最近几年,我们每年都有研究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严格评审,包括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以及合作方院校知名度等情况的评估,最后获得资助出国学习名额。过去几年研究生到国外联合培养的单位有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埃墨里大学等世界一流医学院校。通过国际交流,打开了研究生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英文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期待他们能对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临床实验室》: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科室管理的。301医院的检验科之前一直分为3个科室,最近合并为医学检验中心,也祝贺您担任中心主任。请您谈谈三科整后给科室整体管理带来哪些影响?谢谢。


王成彬教授:301医院检验科在80年代末根据当时的发展情况,分成了临床检验、生化和微生物三个科室。今年年初又将三个科室合而为一。这是因为随着检验学科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对科室的资源重新进行整合。三科合并之后,首先是在思想上让工作人员明确了合并的必要性。三科资源整合后,可优化检验流程,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患者抽血量,节省人力资源,提高诊治效率,降低差错风险。这也是我们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的要求。


采编:姜妤、方研

审校:王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