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法”和“双质控法”质控 在ELISA法中的应用

作者: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续星强
2021-12-16

泰利康信.jpg

ELISA检测方法是免疫学诊断中一项常用技术,但是受加样、温度、孵育时间、洗板、显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给结果判读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进行质量控制。


对于检测样品数量少或检测次数少的基层初筛实验室,采用在常规条件下连续测定外部对照质控血清20次(天)后,绘制Levery-Jennings质控图进行质控,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在质控图未做出前,不能即时进行实验监控,这就失去了质控意义。对样品检测的同时进行“即刻法”室内质控,此方法只需连续检测3次,即可对第3次检测结果进行质控,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即刻法”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采用“即刻法”结合“双质控法”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质控。


一、检测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设阴性、阳性对照,测定质控血清,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以双波长(450nm,630nm)比色,临界值cut-off值(CO)计算方法按说明书,并以S/CO值表示室内质控值,从第3次检测开始使用“即刻法”对结果进行质控,先计算3次S/CO值的均值( )和标准差(s),再计算SI上限,SI下限,查SI值表判断质控结果有无失控,若结果处于“告警”或“失控”状态应舍去,并重新测定质控血清和样本;若结果处于控制范围内,继续检测并计算。其具体做法如下:

1. 将连续的质控测定值按从小到大x1,x2,x3……xn(x1为最小值,xn为最大值)。


2. 计算均值( )和标准差(s)。


3. 按下述公式计算SI上限和SI下限:SI上限 =(xmax-  )/s;SI下限 =(  -xmin)/s。


4. 将SI上限,SI下限与SI值表中的数字进行比较:

1)当SI上限和S下限均小于n2s时,表示处于在控,可以继续测定;

2)当SI上限或SI下限均处于n2s和n3s之间时,即处于“告警”;

3)当SI上限或SI下限均大于n3s时,即为“失控”;

4)对处于“告警”或“失控”状态的数值,应当剔除最大偏离值而不是剔除末次测定值(从“即刻法”的计算公式也可看出SI上限和SI下限分别代表最大值和最小值,而不是代表末次测定值。在出现SI上限或SI下限值>n2s值时,说明该组测定值中最大值或最小值告警,而不是末次测定值告警)。


二、双质控法:当新旧试剂批号更换时,在旧试剂结束前,将新批号试剂2列(16孔)与旧试剂酶标反应孔适量卡入常规8排96孔的空酶标板,构成1个新旧试剂组合的酶标反应板。2种批号试剂的酶标反应孔均加入同一质控血清和部分同样样本,新旧批号试剂的酶、底物、终止液等相关试剂不可混用。同板检测3次。旧试剂质控的OD值纳入原数据组继续用“即刻法”分析。新批号的质控OD值纳入旧批号质控数据组用“即刻法”分析的同时,进入新一组数据按“即刻法”分析,但在第3次检测及以后,新批号试剂质控OD值只在新组数据分析。更换质控血清时,用试剂同板检测3次,按上述方法随数据进行分析即可。


三、注意事项:

1、即刻法其结果易受前3个质控数据的影响:在统计学中样本量少时容易出现抽样误差,当前3个质控值的CV值在10~15,第4个质控值CV允许<41,不满足临床实验室要求CV值<20,所以前3次的质控结果对于“即刻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由于即刻法是从当天以前(含当天)的所有测定值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用“即刻法”进行室内质控时,在测定次数较少时有些离群值可能不一定会显示失控,但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测定值逐渐趋于稳定,这时以前的离群值将“暴露”出来显示为失控,将这些离群值称为“迟后异常值”。迟后异常值就是某一测定值当天用即刻法判断为极值,在控,但随着数据的增加,后来判断为异常值,属于“告警”或“失控”。这一现象也称为“回顾性失控检出”,为该方法的一大不足之处。


3、实际工作中发现ELISA试剂盒效期短,更换试剂盒批号后无法对第1次和第2次结果进行监控,即“即刻法”无法对新批次的第1次和第2次结果质控,所以采用“双质控法”对新批次前2次检测结果进行了质控。


应用“双质控法”来加强和完善“即刻法”室内质控,并在数据满20次后结合L-J图,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以后质控积累经验。


附SI值表:

 B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