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会议 暨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年会报道

作者:DDM
2021-12-16

1-大会会场.jpg

2019年3月20日-3月23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会议暨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的东湖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协办。本次会议以“检验与临床,贯穿老年大健康”和“检验与技术,推动检验学科发展”为主题,诚邀检验与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分享检验医学发展的成果。

  

大会首先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高松柏教授讲话。高松柏教授代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对本届学术会议和学术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参会的各位院士、领导、专家、企业界代表和来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接下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艳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教授和湖北省医学会潘旭初秘书长分别致开幕词。

 2-大会发言--高松柏.jpg

3-大会发言--丛玉隆.jpg

随后展开了精彩的大会学术报告。首先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教授为听众带来《当前的慢病防控对检验医学的新要求》报告。报告指出,1949-2017年,中国人均寿命由35岁增长到76.7岁。特别是2006年以后,我国开始重视重大慢性病的防控,死亡率和早死率下降,所以人均寿命延长。最近几年我国将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摆在了重要位置。唐教授介绍到,全球及中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2015年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前四位疾病及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占疾病死亡率的80%以上,慢病所占死因构成越来越大。慢病带来的危害重大,如过早死亡、降低生活质量、长远健康问题、减少经济收入和增加医疗花费。所以应对慢病,防控与治疗同等重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4-大会报告--唐其柱.jpg

我国慢病防控的严峻挑战主要来于:疾病方面:发病、患病、死亡率持续上升;工作方面:社会认识不足、缺乏多方参与机制、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制不合理等。为了防控慢病,医学界形成共识、颁布规划。“健康中国2030”为慢病防控指明了前进方向,即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30%。当前的慢病防控对检验医学提出新的要求,如检验理论和技术方法拓展、检验目标的集中和分散、推动医学和数理工程学科交叉融合、从“自动化”向“智慧性”转变、“规范化”与“个体化”并存、“自我检验”与“专业检验”融通、“检验诊断”与“监控预警”同工。报告最后指出,智慧医学检验要做的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四项核心技能应以医学检验为核心;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病人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达到部分或完全实现检验分析和结论。

 5-大会报告--王前.jpg

接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前院长作了题为《新时期检验医学在医改和大健康中的作用》的报告。报告围绕新医改面临挑战、大健康带来机遇、检验医学定位与作用和问题与思考四个方面展开。关于医改在检验领域面临的挑战,王院长列举了以下几点——挑战一:政府出钱,医保付款,带来的挑战是要面对强大的付款方、医保资金短缺和病人流动,同时也会出现例如检验项目该如何降价?一些检验项目未纳入或被剔除医保项目怎么处理等问题。现在公立医院改革,正探索供应链新模式,像药房托管、检验外包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检验科是应该走向市场还是专业发展?挑战二:分级诊疗中医联体建设要求大病不出县,带来了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政府投入增大,大医院开始跑马圈地。挑战三:公立医院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变,医改当事人面临利益与责任的均衡。报告介绍到,大健康带来机遇,使人们更加重视老年检验医学、健康管理(亚健康)。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机遇,如NGS肿瘤精准检测技术;液体活检技术具备实时动态检测、克服肿瘤异质性、提供全面检测信息等独特优势;mNGS病原体检测技术可以直接从血液样本中鉴定不能培养的以及非细菌病原体;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形态学识别和在强大的LIS和HIS支持下完成检验报告审核等。

 6-大会报告--张成岗.jpg

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成岗教授带来《菌心学说与慢病管理》的报告。张成岗教授长期从事慢病防控、新药研发、生物电磁学等交叉融合学科的研究工作。研究的推进引发了他的思考,觉得自己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的解决慢病问题,真正的研究应该越来越轻松而不是越来越累。他意识到,现在国际上的很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有重要的作用,他的团队在针对肥胖以及肥胖相关慢病的研究中,也发现肠道菌群的极端重要性。肠道菌群可能是肥胖等慢病的遗传学基础之一。从吃饭、肥胖和体重控制反观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可为“慢病管理”提供参考。谈到团队是如何解决肥胖问题的,张教授介绍到,采用逆向思维,先解决问题再研究机理。出乎意料,该研究发现了“饥饿源于菌群”,而且找到了“生理性止饿”的新方法,从而有希望真正打开“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的大门”。他们的团队通过研究证明,通过调控菌群,即可让人体消除饥饿感,从而达到控制体重和应对特殊环境的需求。报告指出,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杰弗里×戈登实验室发现,肥胖症和小鼠肠道菌群存有关联,这是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的开山之作。2006年《Nature》的一篇文章表明肥胖型可随菌群在不同个体间发生转移,后续研究有证明移植肥胖者粪便菌群的患者变胖了。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菌群是人体肥胖的遗传学基础。根据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以及实验室近年来的大量工作,张成岗教授的团队提出并证明了“饥饿源于菌群”,从而有望从根源上解决体重控制难题。通过逆向工程技术进行验证,使用人体不吸收的多种多糖和膳食纤维“调控”菌群,或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体的饥饿感?他自己亲身验证,通过调控菌群4个月控制体重30斤,高血糖、脂肪肝明显改善,以上都充分说明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报告最后介绍了“菌心学说”,进而形成“慢病源于菌群”和“医学3.0”的新理念,从而提高慢病管理效率。


本次会议设置了异彩纷呈的分论坛,下面为大家带来部分分论坛报道。

1-颜光涛.jpg

首先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颜光涛教授作《老年慢性病诊疗中脂蛋白磷脂酶A2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颜教授指出,心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Lp-PLA2具有很强的促炎症和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标志物。研究汇总分析,Lp-PLA2浓度和Lp-PLA2活性测定均有助于识别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同时Lp-PLA2可以进行治疗监测。现在Lp-PLA2被纳入多国指南,推荐预测心血管疾病。颜教授表示,Lp-PLA2可与hs-CRP、hs-HCY、Lp(a)等传统项目联合检测,能弥补传统项目对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评估能力的不足。

 2-裘宇容.jpg

随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裘宇容教授作《老年人VD大数据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老年VD不足占24.4%,缺乏人数占69.2%。VD缺乏导致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同时也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高血压等的发病具有重要相关性。VD检测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质谱法和化学发光法。报告介绍了中国老年人群VD大数据调查,初步结论是:6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VD水平逐渐下降;不同性别VD水平有差异,女性水平低于男性;高血压、糖尿病病人VD水平低于老年人群均值;不同检测系统人群VD水平有差异,建议实验室建立VD不同检测系统的人群参考区间,之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VD缺乏的原因有:阳光照射不足、防晒产品过多使用、天然食物中来源有限。报告最后总结说,VD缺乏不仅影响骨骼健康,且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高危人群如婴幼儿、孕产妇、中老年、相关疾病者应接受VD水平检测,规范补充VD。

 3-李莲.jpg

接着,十堰市人民医院李莲教授作《老年人骨代谢异常与临床检验》报告。报告介绍了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其中骨骼中有机物减少,无机盐增加,致使骨弹性和韧性降低,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据统计60岁男性10%患有骨质疏松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70岁以上者有21%,80岁以上者比例高达100%。骨代谢疾病主要检验指标是骨密度和生化指标,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与骨代谢有关的骨矿物质、激素、酶和骨转换标志物等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提高,可以从侧面反映与骨代谢有关的疾病以及脏器的功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报告随后介绍了与骨代谢和骨形成相关的主要生化指标、作用及骨转换标志物的应用。

老年免疫和肿瘤论坛

肿瘤论坛会场.jpg

首先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廖旺军带来《肿瘤微环境与精准治疗》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癌症新发1810万病例,亚洲占比48.4%;2018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60万,亚洲全球占比57.3%。中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但肿瘤存活率有一定的提高,这是基于对肿瘤治疗理念的提升。肿瘤突变包括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而肿瘤分期是一个评价体内恶性肿瘤的数量、位置和转移程度以确定肿瘤发展早晚的过程,分期早,无转移;分期晚,广泛转移。分期越早,首选手术治疗,分期越晚,首选药物治疗。肿瘤精准医学包括预防、治疗、监控全程管理。肿瘤治疗已从传统的手术切除、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到未来的联合治疗,多种联合手段,如多种免疫治疗联用。肿瘤免疫的机制非常复杂,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肿瘤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凝血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明晰肿瘤和肿瘤微环境的关系,进而明确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分子,寻找其相对应的靶点,对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报告最后总结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复杂交错的细胞/分子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李衍常老师带来《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报告。报告介绍到,基于高密度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的前沿基因组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基因研究模式。蛋白质组是生物复杂性表现的物质基础,98%以上的药物靶向是蛋白质。报告介绍了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和精准医学发展现状,详细介绍研制的系列精准磷酸化蛋白质学技术、精准磷酸化蛋白质组技术驱动的精准医学技术体系及其在肝癌精准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湖北省肿瘤医院雷旦生教授作《液体活检开启肿瘤精准医疗新篇章》报告。报告介绍到,液体活检是指利用血液或其他液体中含有癌症来源的成分,实现肿瘤的分子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测预后、疗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监测疾病的进展和复发转移。液体活检高灵敏度、无创、可重复检测,在实现个性化治疗的精准医疗方面较传统的组织活检更具有优势。先进的液体活检更从传统的血液扩展至尿液及其他体液,利用PCR、NGS、基因芯片等技术可以检测到所有关键的癌症突变,从而使肿瘤患者获益,提高其生存率。

老年慢病管理论坛

首先由黄石市中心医院的汪宏良主任带来《老年高血压的诊治与健康管理》报告。汪主任介绍到,截止2017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其中65岁以上占全国总人口11.4%,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报告围绕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室检查、健康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老年高血压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汪主任说,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慢病管理的主要内涵是早期筛查、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慢病人群综合管理和管理效果评估。目的是要:一学,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方式;二改,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三减,减少用药量、住院费、医疗费;四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体重,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报告最后指出,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还较低,检验医学在提高其防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高血压患者分型关键指标检验路径、高血压治疗个体化用药方案基因检查等,我国老年高血压健康管理永远在路上。

 

随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的张真路教授作《老年人高血脂的诊疗与健康管理》报告。张教授通过介绍中国健康老年标准(2013),指出了血脂检测的重要性。血脂异常是首要要关注与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依据ASCVD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报告指出,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血脂异常调控应从年轻时开始。年轻人血脂异常控制应科学精准,且监控指标要扩大并有针对性;老年人血脂调控应适度,维持稳定很重要。关于血脂检查,张教授说到,异常血脂控制要从年轻开始;关注ApoB、Lp-a、Hs-CRP、Lp-PLA2;关注非空腹状态血脂情况;关注新降脂药对血脂检验结果的影响等。

慢病管理论坛--张真路.jpg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检验科周有利主任带来《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治与健康管理》报告。周主任介绍到,我国界定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WHO界定≥65岁)的糖尿病患者。2007-2008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0.4%,2010年为22.86%。老年人易患糖尿病是因为遗传、肥胖、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等。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包括:患病率高,多属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而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常以各种并发症状首诊;用药不当易产生低血糖。老年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慢病并发症: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性心脏病等。报告结合《中国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介绍了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与健康管理。最后,周主任指出,II型糖尿病治疗应转变理念,如从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从尽量单药物治疗向早期联合用药转变;从首选口服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等。

 慢病管理论坛--张雄.jpg

武昌医院检验科张雄主任带来《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管理》报告。报告从高尿酸血症(HUA)的定义、相关疾病的危害、治疗及老年高尿酸血症的健康管理进行阐述,以提高人们对HUA的认知。上海原解放军85医院薛汉阳教授带来《慢病管理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报告介绍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老年慢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重点是细菌病毒感染的辅助鉴别诊断意义和健康监测的应用实践,兼对心血管疾病、肿瘤辅助诊断的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老年血栓与心血管论坛

血栓和心血管论坛--乔蕊.jpg血栓和心血管论坛--吴俊.jpg

首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杨军教授带来《抗-Xa检验的临床应用》报告。肝素类药物需要监测吗?何种监测方法最合适?安全范围?对于这些问题,杨教授表示,抗凝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最终追求的是一种平衡。肝素抗凝需监测指标及影响因素,抗凝血酶(AT)是肝素抗凝的支点,抗凝药物检测指标有APTT、ACT和Anti-Xa。ACT用于监测高浓度肝素;APTT是衡量内源性凝血的主要指标,试剂成分不同(二氧化硅、硅藻土等),磷脂组分来源不同,所以2001年ISTH正式建议实验室将APTT标准至Anti-Xa(0.3-0.7);Anti-Xa除了可以监测普通肝素,还可以监测低分子肝素以及新型口服Xa抑制剂的浓度。Anti-Xa与APTT比较,对肝素敏感,干扰因素少,可以标准化,证据少但指南推荐范围明确。报告最后用临床案例进一步证实了临床治疗要以抗凝监测为主。

 

接着,由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吴俊主任带来《血凝学检验现状及展望》报告。吴主任从宏观上对血凝学检验现状及展望做出阐述,报告从项目分类、使用、开发、指南推荐和问题展望五方面展开。血凝按检测项目分类包括:1范围:整体实验-靶点实验;2地点:中心实验-床旁实验;3原理:凝固法、比浊法、化学发光法、物理法、ELISA;4项目层面:细胞、基因、蛋白。项目使用,诊断:VIII、vWF、HIT-Ab、ADAMTS13;预后:TEG、TAT、PIC、D-dimer;抗栓监测: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FDP等;家系判断:基因测序。检测项目来源于指南:ACCP10、妇产科、急诊科、骨科等相关指南;从专家共识入手-循证医学数据-规范化指南。报告最后提出了问题和展望,项目将来会采取企业-专家模式,检验-临床要合作,要一起做针对疾病的指南,然后规范指南,进而培训推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蕊主任带来《血小板功能试验与抗血小板治疗监测》报告。报告介绍了血小板的止血、促血栓、促炎症功能。指出血小板功能试验在监测抗血小板治疗中存在广泛差异,不推荐使用血小板功能试验常规监测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PCI术后使用氯吡格雷,存在不良临床预后高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测定血小板功能试验指导用药。如需监测氯吡格雷治疗中PRP,推荐使用对药物反应性特异的ADP诱导的血小板功能试验。

采编:贲文锐 / 审校: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