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助力健康中国2019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 暨第十四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报道

作者:DDM 9885
2021-12-16

1 大会会场.jpg

2019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暨第十四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于2019年5月8-10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和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主办,浙江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协办,会议以“检验医学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探索检验医学创新发展方向,分享检验与临床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经验,会议设立了两场大会报告、24个主题论坛及多场企业卫星会,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大会执行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谢鑫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尚红教授及浙江省医学会会长姚克教授分别致辞。随后进行了2019年全国检验青年医生健康科普演讲大赛及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2018年度工作贡献奖、年会组织工作奖的颁奖环节。

  2 大会颁奖.jpg3 大会颁奖.jpg

经过简短而精彩的开幕式后,会议正式进入学术报告阶段。首先,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进行《检验医学的反向研究》报告,樊院士妙语连珠,见解独到,指出通过反向研究,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加入时间变化等因素进行再研究、全面正确理解生理病理,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健康,樊院士幽默的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4 大会--樊代明.jpg

随后,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的李兰娟院士作《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断与治疗》报告。李院士介绍到,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同时分析了近百年流感流行状况。指出,当前感染性疾病依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2010年WHO报告中全球前10位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5种,全球每年5700万死亡人口中就有1490万死于感染病,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接着报告介绍了近十年我国传染病总流行趋势及新突发的传染病,通过SARS的惨痛教训进一步指出,感染性疾病及时确诊及制定预防策略的关键是病原快速识别,提高医疗机构流感等病毒性传染病检测能力,实现早诊断,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随后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方法、微滴数字PCR(ddPCR)、纳米孔测序技术、多重PCR-MALDI TOF质谱技术等在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的应用。李院士介绍到,传染病治疗原则和新方法,有利于防止转为慢性,有助于消灭病原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必须做好隔离、消毒、疫情报告、接触者的检疫与流行病学的调查;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两者结合必然互为补充,促进疗效;传染病治疗新方法包括微生态调节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报告最后举例介绍了H7N9禽流感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教授进行《我国检验医学的今昔与展望》报告。对于检验医学在医疗卫生中的作用,尚教授介绍到,检验医学贯穿于生命全周期:受精卵疾病-胚胎疾病-儿童疾病-成人疾病;检验医学服务于医疗全过程:疾病筛查-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疾病管理;检验医学应用于公共卫生全方面: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病原体检测(H7N9)、临床用血安全、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报告指出,过去30年检验医学从理念、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临床检测水平、仪器设备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变。目前,室间质控、室间质评和认证认可的开展显著提高了全国检验质量,首次制定的中国成人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值,规范了检验卫生行业标准;首次制定的我国个体化医学检验技术系列指南,为精准医学检测提供了技术保证,使得我国检验与国际接轨;多种形式的检验基层培训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基层检验能力。对于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尚教授指出了一些基本问题,检验参考值缺乏中国标准:疾病诊疗和健康评估,无标准标尺、各医院参考值标准不一,检验结果无法互认;检验质量缺乏同质化:三级医院20%人群就诊,质量控制基本完善、二级及以下医院80%人群就诊,检验质量参差不齐。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个体化检测:亟待规范化、精准化;检验服务:亟待智能化。报告最后对于检验医学未来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作出阐述,未来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贯彻国家战略要求,依托前期坚实基础、构建大型协同研究网络,重点任务是:建立参考值“中国标准”、加速全国检验“同质化”、促进检验产品“本土化”及提升检验技术“精准化”,以此实现医学检验均衡发展、提升检验医学整体水平。

 5 大会--尚红.jpg

世界病理和检验医学联合会(WASPaLM)主席Roberto Verna教授带来《临床病理学的未来如何》报告,本报告中强调了专业技能和培训的重要性,以确定哪些实验室测试对临床真正有用。医学院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解剖病理学上,很少花在放射学和实验医学上,但是在日常的实践中,医生会面临大量的临床实验室测试,几项放射学检查和很少的解剖病理学检查。通常情况下,检查数据会被交给负责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的医生来完成诊断,新方法必须是:医生通过要求对异常筛查试验或临床症状或体征进行评估来安排检查。

6 大会--Roberto.jpg

AACC前任主席Patricia Jones教授作《连接医学检验实验室与临床医疗团队》报告。Patricia Jones教授报告的重点是实验室专业人员和自动化实验室作为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重要是参与检验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必须得到其他医疗团队对其实验室专业知识的认可,因此检验医学人员必须努力将实验室和实验室人员融入到完整的医疗保健实践中。报告集中讨论了大多数实验室目前是如何和为何对于医疗团队其他成员来说是“隐形”的,实验室专业人员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情况。演讲中包含的主题涵盖实验室“隐形”的示例以及缺乏存在感如何影响并制约流畅的实验室功能和适合的患者医疗保健。应考虑将实验室纳入整体医疗实践的重要性。报告中讨论多种示例性方法,用于增强实验室存在感并将实验室与其他医疗团队更紧密结合起来。

 7 大会颁奖.jpg

次日的大会现场人气依旧,优秀论文颁奖环节结束后,学术报告精彩继续。首先中国科学院卞修武院士带来《肿瘤病理表型组与下一代诊断病理学》报告,卞修武院士在报告中结合肿瘤精准医学的需求和瓶颈问题,从肿瘤细胞和间质的异质性及肿瘤微环境角度,讨论了肿瘤表型组概念、内涵和精准诊疗的意义,并简述了“下一代诊断病理学”(NGDP)的发展趋势。卞院士指出肿瘤是一大类多组复杂性异常细胞增殖性疾病,肿瘤具有病因的多样性、发生发展的多步骤性、遗传变异的不确定性和病理表型的异质性,从肿瘤大体、组织、细胞病理到分子病理的不同层次病理表型集合,可谓之“肿瘤病理表型组”(pathological phenome of tumors,PTT),PTT与肿瘤的其他临床表型共同构成肿瘤表型组(tumor phenome)。肿瘤精准病理诊断应该尽可能地包括肿瘤病理表型组所有内涵,将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病理诊断升级为融合性或整合肿瘤病理表型组诊断,这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的基础,是肿瘤医师最需要的NGDP报告,也是肿瘤转化研究和人工智能辅助肿瘤诊断的努力方向。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袁国勇院士带来《流感病毒最新研究情况》报告,袁国勇院士是医学微生物学专家,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发期间,他最先在Lancet报道了H5N1患者具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样本可以在他的实验室通过自行研制的分子诊断方法进行快速检测;2003年SARS爆发期间,他领导的小组成员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状病毒,袁国勇院士的工作主要涉及鉴定新型微生物或新出现传染病的研究。本次报告中,介绍了严重流感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介绍了治疗流感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用于严重流感的治疗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或抗体的组合。

 

美国临床质谱学会(MSACL)主席David Herold教授带来《AI推动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报告。David Herold教授介绍到,临床实验室提供了用于确定病人诊断和治疗的70%的信息,由于质谱(MS)在分析物测量中具有相当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因此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产生这种信息,MS能够对一组分析物进行多重分析。Arlt等人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使用尿液中的9种类固醇来鉴别良性肾上腺囊肿和肾上腺皮质癌(ACC),使用人工智能(AI)来确定ACC的存在和复发,这一成功为进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评估与代谢产物和/或蛋白质相关的疾病提供了动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使用数字病理切片检查作为手术病理病例的显微检查。因此,应用人工智能回顾手术病理病例的途径越来越清晰。病理学家检查乳腺癌幻灯片来识别可能的癌细胞有73.2%的敏感性,而谷歌大脑能够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扫描图像的灵敏度为92.4%。高分辨率质谱组织成像将增加有关被检测组织的分子信息,以增强所提供信息的细节。当人工智能方法变得更加普遍,并得到高度管理的数据库的支持时,预期成功率将接近100%。

 8 大会--David.jpg

接着,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殷晓鸣教授作《美国临床实验室主任及检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临床职责》报告,报告主要从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实验室人员结构、实验室主任资格和培训、实验室主任的职责、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和认证、实验室技术人员职责、美国系统如上设定的缘由及思考建议几个部分展开介绍。殷教授指出,在美国实验室人员的培训需求,是为了使其承担不同的临床职能而制定的;受CLIA'88管理,由认证和认可机制保证;同时是其医疗实践以及培训费用报销所要求的,人员的资质基于其教育、培训和经验等,同时根据测试的复杂性以及对已有实验室工作培训背景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调整;实验室主任的职责是多样性的,包括医疗、科学、管理、规章、预算和运行等多方面;实验室主任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不宜在临床实践中随意变换。报告最后,殷教授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建议:通常临床实验室主任和医师之间的定义并不清晰,他们的地位、临床职责以及同其他学科医师间沟通需求也不清晰;将来实验室主任可能需要限定为医学博士医师或者哲学博士实验室研究人员,需要他们有合适的培训证书以及定义相应职位的临床职责;长远来看,这个改变需要建立相应的住院培训和/或专业学会培训项目,如其他医学学科一样,使其获得合适的培训证书。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中美的检验科室的人员要求及设置有很大差别,希望通过讨论,对中国的检验人员培训和检验医学实践都有帮助。


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病理和实验医学系汤一苇教授带来《血液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报告,报告指出,需要缩短和改进目前检测和鉴定血液感染微生物的实验室程序,这是一项尚未得到满足的重大需要。目前血液微生物检测和鉴定的金标准是自动连续监测液体培养,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亚培养,并使用表型方法来鉴定微生物及其敏感性。在血液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中,分子方法已被用来补充和替代血液培养;微软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CTO)徐明强博士带来《智能时代技术助力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报告,徐博士通过几段视频的为大家的介绍了,结合微软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服务等在病人日常生命指标监测、患者护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医疗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


除了大会报告外,本次大会设置了众多精彩的专题论坛,如:检验医师工作模式论坛、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学会(NACCCA)专场、肿瘤分子标志物应用和转化论坛、ASCVD相关临床标志物应用进展论坛、自身抗体检测质量保证论坛、聚焦人体微生态研究热点论坛、血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学专题论坛等24个主题论坛,下面为大家带来部分论坛的详细内容。


“自身抗体检测质量保证论坛”


保障检验质量是自身抗体检测的核心,本专题围绕自身抗体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就自身抗体检测质量进行系统和深度分析,并结合全国自身抗体室间质评、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实验室内部自身抗体室内质控以及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以期让全国同行提高认识、有据可循、扎实做好自身抗体的检测。


首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的李金明副主任带来《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应用质量保证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报告。李金明教授指出,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检测标志物,其检测具有“三多一难”的特点,“三多”即项目多、方法多和手工操作多,“一难”是不同方法不同检测试剂间结果的一致化和标准化难。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在于,检测申请单是否合适、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是否正确完好、实验室环境条件及仪器设备状态是否良好、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及批质检、人员培训及能力评估、SOP的可操作性如何?临床医生能否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将检测结果用于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李金明教授强调,我们在实验室检查或在管理实验室时,不要总是说,这样做是“对”的,那样是“错”的,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是“规则(SOP)制定”与“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规则(SOP)”,然后才是对与错或优与劣。报告指出,目前自身抗体检测质量保证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自身抗体检验项目的临床预期用途的理解开始混乱;实验室环境条件不能满足;仪器设备维护校准不够;试剂方法不会进行性能验证以及没有批间质检;SOP没有可操作性;没有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没有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或不知道为何参加;人员培训不够,不会进行能力评估;不与临床沟通或沟通不够。接着,李金明教授从自身抗体检测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及对策进行说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管控,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那些不注重质量的“不良习惯”,树立新的理念,才能提升自身抗体临床实验室检测的质量。

 

接着,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许斌教授作《临床免疫学检验性能与应用》报告,许教授通过性能和质量的概念,指出通过性能验证才能了解使用工具的质量。随后,报告通过ISO15189的相关条款的解读及CFDA发布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介绍了如何评估分析系统的质量、怎样设计性能验证方案、性能验证时机的选择、性能验证、符合率的分析、量值的溯源等方面的经验。许教授介绍,实验室应该选择预期用途经过确认的检验程序,每一检验程序的规定要求应与该检验的预期用途相关。报告最后指出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必须要进行发光和定量检测,报告单上除了显示阴阳性,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9 自身抗体--许斌.jpg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李永哲教授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报告解读与临床沟通》报告。李永哲教授表示,自身抗体检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预警、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病程转归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报告介绍到相关疾病中的自身抗体检测项目、诊断和分类标准。李教授表示,目前自身抗体检测报告解读与临床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需与临床沟通。包括:检测项目选择;检测程序及检测方法解读与沟通(检测程序方法及检测方法局限性、检测质量等);检测项目临床意义解读与沟通(疾病标记性自身抗体、疾病特异性自身抗体、疾病相关性自身抗体、疾病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生理性自身抗体、疾病前期存在无症状自身抗体阳性、临床复杂性)。

10 自身抗体--李永哲.jpg

最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实验诊断科仲人前教授带来《自身抗体检测的干扰因素》报告,报告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达80多种,总体发病率占世界人口2-5%,并随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导致发病率逐年上升。诊断标准之一是检测到相关的自身抗体,临床治疗以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为主。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易感基因、环境暴露、免疫失耐受、细胞受损。仲教授表示,自身抗体检测阳性,但无临床体征,有可能是假阳性(抗原变性、携带污染、异嗜性抗体)、正常人体存在的抗体、疾病先兆。有的自身抗体阴性,有临床体征,是因为假阴性(抗原变性、钩状效应)、敏感还不够、其他指标阳性、抗原表位扩展。


“聚焦人体微生态研究热点论坛”


人类机体承载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定居在身体表面,包括皮肤、口腔、生殖道、消化道和呼吸道。这些定植的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体特定的微生态环境。以往理论认为特定的疾病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但是逐渐被新的理论取代,即微生物群与机体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人体微生态的紊乱与很多临床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包括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肠道微生态、呼吸道微生态、生殖道微生态等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得到大家广泛关注,是目前的医学领域研究热点。本论坛将邀请微生态领域著名专家分别就微生态与疾病研究热点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精彩讲授,相信会给临床和检验工作者带来微生态学知识盛宴。

 

 首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朱宝利博士带来《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治疗》报告。朱博士首先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及人类微生物组计划,2008年,欧盟“人类肠道元基因组计划”(MetaHIT)启动,针对欧洲人的两种疾病—炎症性肠病(IBD)和肥胖症进行肠道菌群和健康关系研究,通过对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测序,建立一个肠道细菌功能基因数据集。2010年,华大基因与欧洲MetaHIT合作,应用NGS测序技术进行大规模人类肠道细菌微生物组测序。人类微生物组与疾病相关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研究,进行药物靶标及新药研发,最终使人体恢复健康。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化疗药物、免疫制剂的疗效,通过团队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肠道微生物组对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的影响。报告最后介绍了人类微生物组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

11 微生态--朱宝利.jpg

接着,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舒慧君教授带来《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前景和困境》。报告从肠道微生态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炎症性肠病(IBD)临床特点、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临床应用、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及面临的问题几部分展开。舒教授介绍到,肠道微生态指,定植在胃肠道的微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其他微生物,是微生物与宿主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平衡、相互依赖有相互制约,对宿主无害有益。人体不同部位菌群的分布特点不同,消化道不同部位菌群分布特点也不同,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与营养吸收、生物化学屏障、生物拮抗作用、保护宿主健康、抑癌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胃肠免疫屏障。胃肠道微生态改变与临床疾病包括,消化道:IBD、抗生素相关腹泻、乳糜泻;代谢方面:肥胖、糖尿病等;免疫方面:过敏性疾病、哮喘、自闭症;其他:抑郁症、肿瘤。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FMT治疗炎症性肠病近年有多项临床研究报道,舒教授在下面的报告中介绍了实施的过程及副作用和疗效的评估,陈述FMT治疗的前景和困境以及临床经验交流。

 接着,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何秋水教授带来《婴幼儿呼吸道微生态和健康》报告。报告从呼吸道感染、呼吸道菌群发展和影响因素、呼吸道菌群与呼吸道健康和疾病、结论和展望四部分展开。何教授介绍到,2016年全球5690万例死亡中,54%由缺血性心脏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等10个原因导致,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位居感染性疾病榜首。资料显示,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2013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630万,其中52%死于感染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全球每年约有1900万儿童患肺炎。报告接着介绍了,呼吸道微生物梯度变化和组成、新生儿出生后一年内呼吸道菌群发育情况、影响呼吸道菌群的宿主和环境因素、陈述了婴儿期呼吸道菌群构成与相关疾病的影响。报告最后总结到,婴儿期呼吸道菌群发展与呼吸道健康密切相关;呼吸道菌群与病毒在感染时相互作用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进而影响疾病的病程和以后的呼吸道健康;婴儿期呼吸道菌群的构成与儿童期发生喘息/哮喘密切相关;在中国呼吸道菌群研究起步晚,关于儿童呼吸道菌群发育、组成与呼吸道健康的关系研究少;研究呼吸道菌群对呼吸道疾病的(精准)诊断、治疗和预防意义重大。

12 微生态--何秋水.jpg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韩姹博士带来《阴道微生态及其临床应用》报告,指出阴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四大生态系统中较为复杂的系统,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阴道微生态是一个独特的、动态的体系,会随着生理状态和局部理化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阴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当平衡改变时会引起阴道感染。临床医生应了解并利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从微生态角度重新审视阴道感染性疾病、评价阴道感染及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指导临床达到阴道微生态环境正常。


“ASCVD相关临床标志物应用进展论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发病率和致死率名列前三的疾病,近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18年8月5日,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共同起草的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正式颁布。本论坛拟就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中的新概念(心肌梗死和心肌损伤的区分)及原有概念的更新进行解读,加深对心肌梗死的理解。对DNA甲基化或环状RNA等表观遗传学标志物作为冠心病诊断预警靶标的潜质进行探讨,对冠心病残余风险的新型标志物进行交流,为CVD事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北京安贞医院动脉硬化研究室王绿娅教授进行《关注植物固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新型标志物》报告,报告介绍到,胆固醇是动脉硬化血管病(ASCVD)主要致病因素,但存在残余风险。植物固醇对人体有害,人类不能合成也不能利用,体内含量极低,血清气相色谱对其检测作为胆固醇吸收的标志物。最近研究发现,在血浆LDL-C水平相似情况下,植物固醇高是ASCVD风险增加的特征,可预测10年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冠心病患者他汀不能受益,并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有关;植物固醇是ASCVD残余风险,是比LDL-C更强的冠心病进展的预报因子,有可能成为新的血清标志物。


东部战区总医院的汪俊军教授带来《心血管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的新风险因子》,报告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残余风险,为CVD事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的许俊堂教授的报告对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进行了解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郑芳教授带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报告,介绍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慢病是发病率和致死率名列前三的疾病。基因组的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修饰、非编码RNA和组蛋白修饰等,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高血压和糖尿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学专题论坛”,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检验医学永恒的经典,流式细胞学检验是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深化与拓展。以血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学为主题的专题论坛邀请检验医学顶级专家、学者,将带来行业最新发展方向、急性髓系白血病检验诊断路径的建立与应用、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与病例分享、骨髓增生异常/增殖性肿瘤检验诊断进展与病例分享和人工智能在血液病中应用发展趋势的精彩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在《如何发挥检验医师在血液、体液检验中的作用》报告中总结到,在血液学检验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检验医师检验操作和细胞形态识别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检验医师将检验结果充分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能力的提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李艳教授带来《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的建立与应用》报告,报告主要围绕以下四部分展开:AML简介;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诊断指南、路径或专家共识;AML临床实验诊断路径;临床诊断应用案例展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屈晨雪教授进行《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应用与病例报告分享》报告,介绍近几年来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在临床实验室的应用与培训进展,并分享部分典型病例。


本次大会及学术论坛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前沿的检验医学饕餮盛宴,呈现了检验医学在新的医学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不断进步的繁荣景象。


采编:贲文锐

审校:李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