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峰会报道

作者:DDM
2021-12-16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峰会报道


47.png

2019年6月28日上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峰会在江苏苏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多家知名医院、企业、高校的400多位参会代表共聚一堂,就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最新进展、质谱检测和人工智能在检验中的应用和前景、体外诊断市场的投资热点等问题进行学习交流。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所所长李红梅、原解放军第306医院检验科主任敬华、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叶棋浓、济南军区总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胡成进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颜光涛主委致开幕式欢迎辞。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对给予这次大会鼎力支持的有关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苏州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分会、仪器信息网协办的一次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将给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感谢上级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支持及各位专家同仁的参与,共聚能量,携手推进和见证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


48.png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王成彬主任开幕式致辞。表示检验医学的发展翻天覆地,检验医学的发展与标记分析技术密切相关,标记分析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检验设备的发展。标记免疫技术专业委员会具有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极具特色,对标记免疫分析领域及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宋海波先生带来题为《冷静研判,正确梳理IVD产业现状及未来》的报告。宋海波会长指出,检验医学由检验医学的临床应用、实验室管理和检验医学产业三大部分组成,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检验医学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检验医学整体水平,进而影响到临床的诊疗水平。检验工作者用3%的医疗支出为临床提供了70%以上的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的数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370亿美元左右,人均在体外诊断上的花费在25到30美元。欧美发达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和体外诊断产业发展水平差别巨大。国内的IVD产业经过长足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2018年中国的IVD市场容量已经达到700亿元人民币,人均体外诊断消费在5美元左右,按照2015年的调研结果,综合医院开展的检验项目活跃度较高的已达1000项。宋海波会长认为,在常规试剂的领域里,中国IVD产业可以基本满足自身的需求。他提到,中国IVD的生产企业已经达到1200多家,企业数目世界最多,这既是好事又有隐忧。我们的流通企业将近三万家,再加上一千多家生产企业构成了中国IVD产业的主力军。在这数以万计的企业中,有24家主板上市的企业。而这24家上市公司之中,除去两家第三方检验机构和两家流通领域的企业之外,剩下20家均为生产型企业。需要指出的是,国内IVD企业的市场容量仍然偏小,20家生产型企业的市场规模尚不如罗氏诊断一家。宋海波会长针对各地的医改新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检验是按照项目收费,只要不触及到项目的价格,“两票制”“阳光采购”等新政基本不构成对行业大的冲击。宋海波会长勉励国内IVD企业要专注于主业,寻找对病情预后判定具有决定意义且价格低廉的检测项目,不要盲目追求新颖的经营模式。他特别对于企业托管检验科室的模式提出了商榷,指出绝大部分托管的临床实验室其实发展都是滞后的,即使是原来管理先进、技术领先的实验室。他特别提醒,任何违背市场运作规律和道德底线的运营模式一定是没有前途的。未来的IVD企业,应该聚精会神去开发那些靶向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9.png本次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颜光涛教授为与会者带来报告《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颜主任首先对标记免疫技术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他指出,狭义的免疫技术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进行检测和治疗的技术。为了提高标记技术的灵敏度,需要发展各种化学的、生物的标记物,不断提高检验的精度。标记技术和免疫技术结合起来,在临床检验、科研以及生物治疗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标记免疫技术不仅仅涵盖抗体标记,还包括分子识别、受体识别等等,这些能够特异性识别的蛋白质、核酸通过特异性标记使它们可以被示踪,这些都可以叫做广义的标记免疫技术。按阶段可分为荧光免疫、酶标检测、胶体金颗粒、化学发光(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等阶段。标记技术的核心是抗体,最理想的状况是把我们想要标记的标记物标记到抗体的Fc段,如果标记物可以精确地标记到抗体的Fc段,则抗体的均一性和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均不会受到影响。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反应很温和,故标记免疫技术兼具快速、安全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还可携带其他小分子物质如同位素等。颜主任回顾说,放射性是最早用于标记的手段,其化学性质稳定且标记后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在1970年代曾兴盛一时,到现在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科研上有时还会用到。接着颜主任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概念,他说,核酸适配体是一种DNA或RNA,结构十分稳定,亲和力和特异性都具备,同时还可以被修饰,既可以作为标记物又可以起到类似抗体之类的功能。认为核酸适配体可能是未来值得引起注意的热点问题。颜主任还就量子点的应用、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技术等热点问题一一为与会者做了说明。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虎威作了题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超高灵敏检测—质谱免疫分析》的报告。他介绍了作为临床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膜蛋白和聚糖等生物分子参与诸多生命活动过程,其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荧光和电化学发光等检测手段有诸多缺陷,质谱(MS)具有高质量分辨率的优势,可以满足单点多目标同时检测的需求。设计合成了新型罗丹明类MS标签,并基于此发展了膜蛋白生物标志物的超高灵敏度、高通量、多目标及操作简便的常压敞开式质谱(AMS)免疫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实现了血清样品中CA125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有望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广州复能基因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联合创始人杨淑伟主任作了题为《用于科研和诊断的参照标准品—细胞核酸蛋白分子的另一面》的报告。报告指出,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转化和精准医学及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评估和预测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日益增加,提高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和临床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及其相关大数据的质量的参照标准品 ( 如细胞、DNA、RNA) 已刻不容缓。目前作为IVD 使用的平行实验参照标准品只可作为分析和矫正实验(检测)的系统误差,(1)如:比较和评估某种检测项目相关仪器设备、试剂盒、操作人员及检测环境(实验室条件)和质量;(2)用于某种检测项目的各个实验(检测)步骤的质量分析和优化。可参入待测样本的参考标准品细胞、DNA、RNA 不仅具有平行实验参照标准品的作用,并且能更好的体现样品检测结果和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评估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对提高转化和精准医学及其相关大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产业化价值。


大会报告精彩不断,分论坛也是异彩纷呈。在“分子诊断”分论坛上,各位学术大咖云集,首先开讲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的周洲主任。


周洲主任带来《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的新时代》的报告。他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杀手,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高达三亿。作为从事分子诊断领域的专家,特别是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科学家,周洲主任说,目前已知的人类基因有26000多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也进入了快车道,但二代测序技术在检验科应用的还不广泛。很多导致猝死的心血管疾病是遗传病,如主动脉瘤、心肌病等,这也是周洲主任本次报告的重点。虽然这些疾病是非常明确的遗传病,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为人所知。在公众的认知里,往往认为遗传性疾病十分罕见,但征诸临床,却并非如此。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并不低,虽然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国际上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和致心律失常型)的发病率高达几百分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通过基因诊断则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提前采取措施。周洲主任举例,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治的“国家队”,每年阜外医院80%的心脏移植病例都是心肌病终末期的患者。如果这些人患者早期得到正确诊断,就可以延缓他们的病程,尽量延后他们接受心脏移植的时间。长QT综合征是临床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大约两千分之一,猝死的风险很高,患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分子诊断可以帮助其很好地分型,而长QT综合征的分型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如1型主要是运动中猝死,而2、3型主要是睡眠中猝死。周洲主任还举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两百分之一。阜外医院的血脂中心做过研究,早发性冠心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携带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致病基因。周洲主任的课题组一直在从事主动脉相关疾病的分子诊断研究,他把演讲的重点也放在了这里。周洲主任说,大血管疾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主动脉、肺动脉等一系列疾病。主动脉疾病堪称“沉默的杀手”,而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出与主动脉遗传性疾病相关的20个基因,从而早期准确地诊断包括马凡综合征在内的主动脉遗传性疾病。周洲主任还介绍了近来十分热门的RNA检测,研究人员可以通过RNA检测的研究得以获悉DNA与RNA是如何拼接的。在演讲的最后,周洲主任分享了他的团队最近在进行的一项对于心脏流出道的发生、形态学和功能的研究。


接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崔丽艳主任带来了题为《CRP、PCT、IL-6、NGAL和CEP-1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的报告。崔主任首先梳理了脓毒症的定义,厘清了脓毒症1.0、2.0和3.0的关系。指出脓毒症实质是感染时机体发生的复杂的、以器官功能障碍为中心的病理生理反应。在脓毒症的评分诊断中重要的是感染后评分与基线评分的变化。后来又出现了基于线性回归的快速评分系统,最后得到了3项指标,分别是:呼吸频率、舒张压和Glassow昏迷评分。但是这种快速的评分对于除外ICU的患者可能比较适用,但是对于ICU患者,这种快速评分的准确性则有待商榷。脓毒症性休克是脓毒症最严重的一种状态,往往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然需要血管收缩剂维持平均动脉压大于等于65mmHg。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血清乳酸浓度大于2mmol/L。对于疑似的患者如何判断,崔主任提出首先应用快速评分法,如果评估之后不能排除,则应进一步评估。对于几种标志物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作用,崔主任总结说,CRP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急性期时相反应蛋白,其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预测有一定价值。PCT在创伤或感染的情况下,多种组织细胞均可分泌,可反映全身的炎症状态。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过的文献综述,其对脓毒症的预后判断也有意义。白细胞介素6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均可分泌,根据文献报道,在存活的脓毒症患者中,48至72小时内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下降比较明显,有证据表明白细胞介素6在48至72小时内对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强于CRP和PCT。NGAL则是在研究中性粒细胞凝胶酶(MMP-9)时发现的一种小分子分泌型糖蛋白。在生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以及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等都可以分泌,其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自噬等生物学过程。崔主任的团队做了一系列关于NGAL在炎症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了其在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炎症中的变化情况。崔主任坦言,她的团队为此检测了162例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血浆中的NGAL变化情况,虽然发现NGAL与COPD急性发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度,但约有半数的患者未能明确病原体。总的来看,体内诸多组织的感染均可发现NGAL水平的升高,其本身并非特异性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国宾教授带来题为《重视传统与新型肿瘤标志物》的报告。徐主任首先举了个例子,说有一位医生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CEA到了20多单位,因为他是医生,在自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有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经过结肠镜和B超检查之后确诊为结肠癌伴肝转移,经过手术等综合治疗之后疗效很好。徐主任以这个例子来说明,虽然肿瘤标志物不作为确诊肿瘤的依据,但是对于肿瘤高危人群来说,仍然是有价值的检查指标。徐主任又举例说,曾经有一位患者长期咳嗽,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检查肿瘤标志物长期处于正常值边缘水平,他认为这是检测的误差所导致,结果一年之后肿瘤标志物出现大幅度上升,经PET-CT检查发现已经有了小的骨转移灶。对于肿瘤患者手术后的复发检测来说,如果术前术后病人的肿瘤标志物都偏高,证明体内有残留肿瘤,这种患者是术后复发的高危人群。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差别较大。即使是同种恶性肿瘤,由于不同患者之间个体的差异性,整个人群的阳性率也并不一致。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的阳性率,因为一个恶性肿瘤的克隆,可能表达的抗原不一样。在恶性肿瘤早期,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只有20%,联合几种肿瘤标志物检查可提高到30%到40%,晚期则可提高到70%、80%。对于肿瘤标志物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徐主任坦言,对于早期的恶性肿瘤,肿瘤标志物的检出阳性率偏低,目前尚不建议应用于肿瘤的筛查。以胃癌为例,由于临床上来就诊的胃癌患者高达80%以上是晚期病例,即便如此,把临床所见的胃癌病例拿来做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阳性率依然只有30%左右。正是因为肿瘤标志物诊断胃癌的准确率较低,所以胃癌的诊断目前尚有赖于内镜。徐主任指出,对于生长部位比较深的恶性肿瘤一般不推荐筛查,类似于宫颈癌、胰腺癌等筛查意义不大。而对于肝癌这种可以通过超声和AFP等手段准确监测的肿瘤筛查则可以获得很大收益。徐主任接着说,对于大肠癌来说,在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阶段,大便潜血也只有5-10%的阳性率,即使对于结肠癌来说,大便潜血的阳性率大约50%,特异性在80-90%,仍然不够理想。最近发展出了检查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检查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另一边的“免疫论坛”也是热火朝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关秀茹、青岛大学医学部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孙桂荣、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于晓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检验科主任杨晓莉,分别针对“化学发光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中的问题与对策”、“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因素分析”、“血液蛋白质组与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GP73 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等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关秀茹主任报告指出,化学发光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在病毒性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效缩短了检测的窗口期,但随之带来了一些临床困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是本课题将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孙桂荣主任报告指出,子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妇科肿瘤由于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早期发现,也无成熟的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约70%已属晚期,完全缓解的病人仍有70%最终将复发,五年存活率仅为46%。妇科肿瘤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或手术再辅以放、化疗为主,手术主要采取子宫或卵巢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模式,通过对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患者被清扫的盆腔淋巴结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并没有发生癌细胞的转移。因此,若术前能有效评估淋巴结转移状况对判断患者的分期,指导选择手术术式、减少过度治疗,指导术后辅助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专题分析评估了常见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及总结了术前进行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预测的临床意义。


于晓波主任指出,血液包含有大量来源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蛋白和功能性蛋白,如炎症因子和补体等,能够实时反映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因此含有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血清/血浆中蛋白分布范围广和成分复杂,如何开展大规模血清/血浆中蛋白检测和临床应用一直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解决以上问题,于晓波研究员率领团队建立开发出国际上首个基于人源无细胞表达系统的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系列癌症和免疫性疾病抗体芯片、血液自身抗体靶标蛋白数据库(AAgAtlas)以及基于深度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的精准医学研究技术体系,结合临床队列开展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发现和验证了多个有望用于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精准诊治的血液蛋白标志物分子。


杨晓莉主任报告称,肿瘤细胞中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的激活能使邻近巨噬细胞也发生UPR,巨噬细胞发生UPR后上调UPR的靶基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从而促进肿瘤组织中的炎症反应。然而,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传递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发现分泌形式的GP73,一种对肝细胞癌(HCC)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的高尔基体相关蛋白,在ER stress传递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深入探究了细胞外GP73参与ER stress信号的扩增和传递过程的分子机制。


与会嘉宾和讲者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持人也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论坛结束后是本次大会的优秀论文演讲环节,本次大会优秀论文的获得者,来自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的张铁和浙江省肿瘤医院检验科的叶柳青分别汇报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和“血清CT在评估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学术峰会开幕的前一天下午,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和合厅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展仪式和新产品发布会。北京中检安泰诊断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翊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锦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为真生物医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自己的新产品。


中检安泰:此次发布会,公司主要带来幽门螺杆菌的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的新品上市。

 

幽门螺杆菌IgM/IgG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既是市场独家的产品,又是公司专利产品,双指标(IgM+IgG)合并检测,微量样本(10-20μl),而且适用全血、血清、血浆多种样本,一滴血即可完成快速检测,在20min内即可出检验报告,非常适合幽门螺杆菌的初筛。


普门科技:此次发布会,公司带来eCL8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国第一款)及配套试剂项目如炎症三项、心血管五项等新品上市。

 

仪器占地面积小,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且拥有“四大关键技术”,可18分钟出结果,昼夜24小时连续运行,检测结果特别是超微量的小分子检测结果更加精准、可靠,尤其适合门、急诊临床检验的需求。


翊曼生物:翊曼生物在本次发布会上带来了检验试剂智能管理流水线,该产品整合了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AI技术和RFID射频四种核心技术,实现了对检验试剂的精细化管理。

 

流水线具体可实现的功能包括试剂SPD管理、温度溯源管理、信息溯源管理。通过对检验试剂的精细化管理,可精准掌握每个Test的试剂用量及内部无效损耗,为降低试剂使用成本提供数据支持;规范检验试剂的温度、信息溯源管理,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提供试剂质量安全保障,实现检验科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


透景生命:透景生命邓学新博士为嘉宾分享了15项自身抗体谱检测试剂新品。

试剂采用流式荧光发光法,具有多指标联合检测、通量高、速度快、标本用量少等多种优点。具体来说,就是15个指标仅需1个试剂盒,1次检测,一份耗材,而检测速度却高达1800测试/小时,38分钟出首结果时间,还实现了定量检测、全自动检测,让自身抗体走向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时代。


锦瑞生物:锦瑞生物市场总监陆翔和与会嘉宾分享了炎症2联检项目CRP+SAA的重要意义,通过可研参数SAA/CRP比值,可以有效对患者进行炎症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与监测。

 

同时,公司提供炎症感染解决方案,配合使用明星产品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PA300,能快速实现CRP+SAA联检,还可与市场主流的流水线对接,实现当下流行的“新三大常规”-WBC+CRP+SAA的联合检测。

天料科技:李泽总经理向与会嘉宾分享了独家专利型高敏感、高特异肺癌肿瘤标志物CK19-2G2、胃癌肿瘤标志物CK18-3A9。

 

细胞角蛋白19-2G2、18-3A9与肿瘤病程的进展、转移密切相关。这两项角蛋白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特点,与现有肺癌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肺癌、胃癌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可作为早期筛查,肿瘤风险评估的手段。


诺唯赞医疗:诺唯赞产品采用量子点作为开发平台,其中心肌产品线和炎症产品线为主推产品。

 

心脑血管诊断产品瞄准国内胸痛中心建设,支持全血样本,8分钟出结果,能有效满足胸痛中心的建设要求;炎症产品公司有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S”和“IP”组合,能有效解决儿科感染诉求。


为真生物:为真生物聚焦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董事长王涛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卫长卫”CST4、Septin9基因甲基化、DR-70等肿瘤标志物新品。

 

“卫长卫”CST4是为真自主研发的胃肠肿瘤新标志,是独家专利产品,其灵敏度远高于常规肿标,国际首创并拥有20年知识产权保护;Septin9基因甲基化是用于结直肠癌早筛早诊、疗效评估及术后监控的肿瘤标志物,抗干扰能力强,准确度高;DR-70是一个具有更高检出率的广谱肿瘤初筛新标志物,1个顶13的新肿标,检出率远超目前CEA等常规肿标。


此次大会主题为“前沿、创新、合作、转化”,会议报告涵盖分子诊断、体外诊断原材料、神经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体外诊断设备、免疫、肿瘤与感染性疾病诊断、质谱临床应用与新技术、IVD投资等前沿技术和行业热点话题。同时还开展企业卫星会、项目路演、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会等活动。


采编:方研

审校:李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