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报道

作者:李卫东、贲文锐、王小茜、张安然
2021-12-16

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一带一路’检验高峰论坛”于2019年7月18—21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顺利召开。此次会议以“搭建平台、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检验医学与大健康、智能化、医联体、新技术、企业“一带一路”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大会设置了1场国际化前瞻性大会报告、2场国际论坛和9场专业主题论坛。

115.png

先带诸位读者去听听精彩的大会报告。首先,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的徐英春主任带来了《中国临床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与问题》报告。徐英春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人类感染性疾病日益肆虐猖獗,病原微生物产生的耐药性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英国学者发表的《全球抗生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中指出,目前每年已有70万人死于耐药细菌,到2050年耐药细菌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即每三秒夺一命。而全球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国家具备全面的应对计划,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美国CDC已将耳念珠菌列入“紧急威胁”,我国医政医管局在2016年也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的解读。徐主任通过对协和检验前辈工作历程的回顾,指出了检验与临床的关系,明确了技术要发展而检验的工匠精神不能丢。接着报告对分子诊断技术—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指出NGS在星状病毒神经系统感染、医院感染暴发调查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而病原学的检测技术,由传统的培养基显微镜检转向了现在的分子、质谱平台。最后,徐主任总结道:微生物学科没有顶层设计,学科不健全;人才缺乏,尤其是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员;涂片镜检阳性率低,但无菌体液诊断价值高;培养阳性率低,但指导治疗及流行病学检测必不可少;血清抗原抗体检测快速,但种类少;以疾病引导下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NGS作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有力工具,是现有临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补充。

116.png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院长朱士俊少将分享了《新时代医院管理创新》的报告。报告介绍到,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命周期。未来医院面临的挑战包括: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疾病谱变化、工业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社会事件等,此外还有卫生总费用快速增长的挑战。新时期医改要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未来,医疗机构将从实体机构向实体加网络虚拟机构转变;从单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向多元医疗保险制度转变;提倡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现场与远程结合、个体和共享结合、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医院。要鼓励创新,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发展的“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高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在投资方向上,医院支出要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收入。朱院长同时指出,智慧医院建设,是医院应对诸方面挑战满足民众医疗需求的必然发展方向,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报告归纳新时代的医院管理创新需做到——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两员满意:病员满意、员工满意;三全管理:全员参与、全部过程、全部工作;四大理念:精准医疗的理念、精诚服务的理念、精细管理的理念、精确保障的理念;五项目标:最好质量、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简流程、最优体验。


巴塞罗那医院中心实验室的José Ramón Hernández Sánchez教授为大家带来《检验医学数字化与IT建设的趋势和最佳案例分享》报告。报告从巴塞罗那医院中心实验室简介、实验室的IT最佳实践案例分享及未来趋势三个部分展开。中心实验室IT管理模式分为供应商、医院信息科、实验室IT专家三部分。供应商负责保持应用程序更新,根据获得的需求开发应用程序、执行项目;医院信息科负责为实验室和医院其他部门管理IT基础设施和通信、领导医院部分IT项目并与其他实验室协调,定义总的IT模式和策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实验室IT专家负责经医院IT部同意,为实验室定义IT模式,在实验室领导IT项目,协调供应商和医院信息科与实验室相关事宜,功能支持、配制应用程序(实验室检测项目、流程)。报告指出检验医学下一阶段发展将进入工业4.0阶段,其主要特点是:高新技术加速进程、智能生产系统的纵向网络通过新一代全球价值网络进行横向整合、渗透整个价值链的工程。报告最后对临床实验室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1. 打破常规的创新技术将会改变临床实验室检测的开单、检测及结果解读;2. 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设备将量化产生庞大数量级的实验室数据;3. 检测结果和数据将会存储在云服务器中,让患者触手可及;4. 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全天候在线提供的健康服务将进一步助推可预测的精准医疗建设;5. 重新定义当前实验室的职能以及患者-医生-实验室的关系。


除了大会报告,2场国际论坛和9场专业主题论坛也是异彩纷呈,下面为大家带来部分论坛的详细报道。

117.png


首先带读者去近距离接触的是“多组学创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文兰教授带来《核酸质谱助力精准医学》的报告开篇指出,精准医学是医学诊断的新时代,精准医学的前提是精准检测,包括测序、基因芯片、核酸质谱、蛋白质谱等技术。随后刘文兰教授从核酸质谱检测原理和流程、核酸变异类型检测与临床应用和核酸质谱检测体系的性能验证展开论述。指出核酸变异类型检测可以用于如下几个方面:药物基因组学(靶点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不良反应、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的代谢速率)、遗传疾病诊断(单基因遗传病、新生儿遗传筛查)、肿瘤精准医学(肿瘤易感基因、分子标志物、肿瘤细胞分子分型、疗效监测和靶向药物选择)、样本识别(生物样本的识别、核酸样本污染鉴定)。刘文兰教授对核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了总结,指出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每孔可进行1-36重PCR反应)、高性价比(同时检测1-36个SNP位点,无需荧光标记,耗材成本和样本用量低)、超高灵敏度(液体活检,从血浆cfDNA中检出0.1%肿瘤体细胞突变)、高样本通量(每天可以处理样本数1000以上)、低DNA样本量和质量要求(甲基化检测单个反应可定量检测500-600bp片段上的多个CpG位点的甲基化频率)。报告最后举例介绍了核酸质谱检测体系的性能验证。


随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邵向阳博士带来《疾病细胞外囊泡标志物研究机遇与挑战》的报告。报告从细胞外囊泡(EVs)及其研究方法、EVs分子标志物鉴定与验证、EVs分子标志物检测技术进展、基于EVs临床分子诊断的问题与挑战四部分展开。报告介绍,所有的细胞都会分泌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在向外出芽和细胞膜裂变的过程中释放出的30-2000nm的微小囊泡,EVs内含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如核酸、蛋白质、脂类等。EVs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清除不必要的大分子及充当细胞间通讯的新方式。EVs研究方法的总体策略是:研究样品收集—EVs纯化—检测分析(检测EVs颗粒、EVs内部分子、EVs生物学功能)。EVs研究方法包括:分离与纯化、鉴定方法、生物大分子检测分析。邵向阳博士介绍说,EVs生物大分子作为诊断标志物的优势包括:无创,有望作为病情监测标志物;更全面反应肿瘤情况;灵敏度高且血清干扰较少;存在于多种体液中;脂质双层膜保护作用,分子更稳定,易于保存。最后,邵向阳博士通过文献资料进一步说明,EVs中的核酸、蛋白质、脂类可作为诊断标志物。EVs诊断标志物研究应用的主要问题有:快速简便的提纯方法、寻找鉴定器官或疾病特异性的EVs、EVs功能亚群的定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等问题有待解决。


接着带您聆听的是“微生物检验装备”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微生物检验新技术,沟通助力感染诊治。首先由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肖盟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检验科赵广会两位专家介绍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新进展。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助理研究员肖盟带来题为《临床微生物检验应用新价值》的报告。报告指出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在医学方面,在社会方面也引发了很多关注。通过耳念珠菌感染爆发的新闻可以看到,超级细菌当前足以引发社会恐慌,此外院感暴发也给临床微生物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肖盟研究员引用奥地利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耐药国家参比中心Petra Apfalter教授推荐的5篇综述,这5篇综述代表了临床微生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分别为:(1)基于症状的检测(临床需求)(2)菌血症快速检测(快速)(3)床旁检测(便捷)(4)数字PCR(敏感)(5)新型检测技术(自动化),提出传统检测方法不可抛弃,应结合免疫、分子、质谱检测方法,进一步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接下来,肖盟研究员对免疫、分子、质谱检测方法分别进行简要介绍,简述自主真菌诊断产品的研发转化、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以及直接标本检测的新技术、新进展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发展带来的应用价值。


随后,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微生物组组长赵广会老师带来题为《微生物样本自动化分离培养新技术介绍》的报告。赵广会老师表示作为一个基础三甲医院,可能没有很多昂贵高大上的仪器,面对微生物组人员不足,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头疼的问题——标本的预处理及前处理呢?他今天的报告就是为大家介绍一项国产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技术。报告分成以下3部分展开:微生物一般细菌培养性状、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技术介绍、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系统的实验室评估报告。微生物一般细菌培养性状部分主要介绍了传统手工接种培养方法目前的困惑及挑战,通过连续3天痰培养的临床示例指出第一个困惑:当前标本存在有可能三天标本三种结果,该如何向临床发送报告?赵广会老师对之进行相应原因分析:可能存在培养基成分不达标、培养环境不达标、厌氧菌培养环境问题,造成培养结果不同。第二个困惑:标本量太多,加重实验室人员负担,同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隐患,特别是生物安全的隐患。通过以上手工操作的弊端进一步指出了当前面临的3种常见问题:样本处理不规范、劳动强度与安全隐患、培养质量不尽人意。这项国产的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就是为解决以上问题而产生的。赵广会老师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2种培养环境,即35℃的普通培养环境以及苛氧培养环境(35℃,5%~10%的CO2)。认为其优化了标本预处理工作流程,减少人员和标本的直接接触,减少标本暴露几率。其可同时提供2~3种固体培养基,确保分离培养效果,避免漏检情况。该项技术通过仪器自动进行划线和培养,减少了人员与标本操作的机会,提升了生物安全性;机器代替人工,进一步实现了自动化,解放了专业人员的劳动力,让专业人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报告最后主要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实验室评估报告,目的是对Probact system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系统进行常见标本接种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估报告结果指出仪器法阳性率为45.2%;手工法阳性率为39%。仪器法阳性率高于手工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仪器法接种对尿液、无菌体液和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分离效果与手工法相比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呼吸道标本中需二次分离的标本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手工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Probact system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系统在培养检出率、菌落分离效果和阳性结果出现时间方面均优于传统手工划线接种法,具有检出率高、需时短、优化单个菌落分离效果等优点,并可确保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


接下来带读者们去学习的是“分子诊断”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早期和伴随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邀请到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检验科主任汪俊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国宾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冬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肿瘤内科刘联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博士后和副研究员刘蕊博士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童永清教授多位专家学者紧扣液体活检等当前热点领域为大家带来精彩学术报告。


汪俊军教授带来题为《分泌型miRNA-肿瘤液体活检新型循环生物标志物和精准诊疗新策略》的报告。报告首先对miRNA进行介绍,通过大量研究证实,miRNA这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可作为多种疾病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标。miRNA最早在2008年开始报道,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随后介绍了miRNA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循环miRNA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志物及预后标志物;亦可作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肾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miR-28-5P可参与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循环miRNA可作为血脂异常CVD危险分层标志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标志物;血清miR-186-5p可作为ACS的预后标志物;miR-320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miR-219a-5Pc参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汪俊军教授也提出了液体活检研究的若干疑难问题,如:(1)多种疾病循环miRNA表达谱均已被报道和研究,但仍缺少多中心、多民族的大型队列研究和前瞻性研究;(2)循环miRNA的存在形式及不同形式循环miRNA临床价值如何尚未明确;(3)循环miRNA的可能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前景仍有待确定。


徐国宾教授带来题为《结直肠癌筛查与辅助诊断及术后分子残留检测》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结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指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每年有超过19万人因大肠癌死亡。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患者远期疗效的改善。目前筛查有两大手段:大便潜血、肠镜,但这两种筛查手段并没有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徐主任指出肠癌筛查有10年左右时间窗口,摘除腺瘤可以预防肠癌,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并简要介绍了2大筛查方法的优缺点。徐国宾主任还对美国最新筛查指南进行了解读,指出45岁以上年龄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筛查应从50岁下降到45岁。即使患癌风险男高于女,但是男女均应进行肠癌筛查。他列举CFDA临床试验,说明结肠癌筛查中潜血具有更好的敏感度。通过测定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得出其较潜血敏感度高,指出新型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已被FDA批准用于结肠癌辅助诊断。


李冬博士带来题为《外泌体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研究》报告。报告首先从为什么需要研究外泌体出发,指出精准医疗时代下肿瘤诊疗面对的困境。相对此种困境,血液标本还是首选的实时样本。通过NCCLS的诊断变革的历程,指出NCCLS临床诊疗由组织分型决定治疗转变为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决策模式。表明传统肿瘤标志物远远满足不了检验的需求,因此学科需要不断的升级。随后介绍了外泌体是什么,简述了其形成、转运过程。报告还点明了外泌体的研究方向及应用。指出外泌体可介导肿瘤增殖、侵袭、转移及耐药。最后对外泌体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提到通过研究外泌体可以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外泌体P62蛋白是新型液体活检肿瘤生物标志物,外泌体P62促进肺癌增殖。


刘蕊博士带来题为《血液多靶点甲基化检测在癌症早筛中的临床应用》报告。报告首先指出癌症是威胁我们生命的第一杀手,通过去年国际癌症统计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全年癌症新增病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死亡病例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癌症的早诊早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液体活检可以辅助癌症早期发现。PanSeer TM可以检测五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可在症状出现前四年检出;ColonES可以检测肠癌腺瘤的早期信号。随后介绍了DNA甲基化检测的转化难点、甲基化检测技术的选择比较、高灵敏的血液ctDNA甲基化技术、无创分子检测技术用于癌症早筛的临床研究。


童永清教授带来题为《检验科如何有效使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检验》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念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筛查的目的。对检验项目中的乙肝二对半、肝功能检查、常规HBV DNA定量检测进行介绍。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检验科如何为慢乙肝提供临床依据进行解读。对指南中慢性乙肝患者中不需治疗的人群、慢性乙肝患者何时停止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监测、特别说明进行解读。报告还介绍了HBV感染病程自然史、HBV感染后标志物变化、乙肝二对半检测的结果解释及哪些人应接受慢性乙肝检测。最后介绍了慢性乙肝诊断、治疗及监测流程以及HBV感染与肝癌的流行分布及各项相关乙肝检验项目检测解读等大家关心的话题。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CCLTA已连续两届设立“一带一路”检验装备分论坛。本届“一带一路”分论坛包括中亚高峰论坛和中东非检验医学交流论坛。下面请读者跟随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中亚高峰论坛于7月20日上午举行,在CCLTA大会主席徐英春教授、亚太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医学联合会(APFCB)主席Sunil Sethi教授、贝克曼库尔特全球副总裁姜植铭博士分别致辞后,开始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APFCB Sunil Sethi教授在题为《良好的实验室流程管理改善患者医疗》的演讲中,主要谈到了电子化对于实验室流程的重要影响。他以其所在医院实际应用的一款iSMART系统为例,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病人健康管理和入院治疗过程中的支持,特别对于电子病历和检验结果的通知,已经达到无纸化、且通过移动通信终端告知患者的实践程度。

118.png

Sunil Sethi教授

119.png

戴二黑教授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副院长戴二黑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检验专业助力医院全面发展》。他所任职的医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与检验医学、尤其是微生物和感染疾病的诊断联系更加紧密。戴教授结合工作中的经验,为检验同道解答了医改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为未来实验室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表示,在新医改条件下,医院检验科挑战与机遇并存,技术与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检验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是提高检验科地位的必由之路,科学研究承接课题能够助力学科、专科建设。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副院长王爱亮教授在他题为《创新建设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医疗安全生命线》的演讲中,重点展示了新里程医院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塑造的全院管理架构,剖析了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不足,并以事实数据为医务工作者敲响质量警钟。并且以院级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改进项目——提高恶性肿瘤患者MDT开展率为例,带来了医院管理体系创新方面的新思路,提倡未来医院对于精益化管理的重视与实践。

120.png

王爱亮教授


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家学院质量保证项目首席执行官Tony Badrick教授带来“外部质量保证在改善患者安全方面的作用”的演讲内容。正如题目所述,EQA(外部质量保证、又称室间质评)对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安全诊疗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以决定患者治疗结果的走向。Tony Badrick教授表示EQA计划能够改善检测结果,发现性能不好的方法和表现不好的实验室。另外,EQA计划应提供教育机会,以改进质量,还应关注检测周期的各个方面。

 

最后登场的是常熟市医学检验所副所长殷雄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公立区域化医学检验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常熟市医学检验所从常熟地区医疗机构“小而杂”的现实中创新而来,并延伸出从样本转运到报告发送整个过程分支的完善建立,这其中走出了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独特发展之路,也为其他第三方检验机构树立了质量管理和运营体系的示范标杆。目前,常熟市医学检验所已取得了检验服务城乡均等化、设备投资减少以及收入增长等建设成效。同时,殷教授对未来患者需求、经营模式、信息化举措和临床沟通等进一步走向进行了思考。

121.png

殷雄教授


中东非检验医学交流论坛于7月20日下午同时举行,在CCLTA名誉主席丛玉隆教授、CCLTA大会主席徐英春教授和迪瑞医疗董事长宋洁女士分别致辞后,5位检验专家开始畅谈中东、非洲和东欧检验医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坦桑尼亚医师协会主席Elisha Osati教授为大家做了关于《坦桑尼亚的医疗服务: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的主题报告。多年来,坦桑尼亚一直寻求国际合作,并致力于改善本国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实现全民健康的覆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和新建卫生设施、实施预付保险计划、建立电子健康信息系统,以及与中国IVD企业开展相关合作等等。同时,Elisha Osati教授特别强调,坦桑尼亚医疗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电子信息系统不完善、医疗保险覆盖率低、试剂短缺等等,这些都为中坦医学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带来了良好契机。


来自土耳其Etfal培训和研究医院的Erdinc Serin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土耳其新卫生系统的利与弊》。目前土耳其成立了一批中型、大型检测实验室以提供体外诊断检测服务,而仅在医院保留急诊检验,此措施可有效节约政府机构在医疗方面的成本支出,但Erdinc Serin教授也强调了此种方式将阻碍检验医师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交流。Erdinc Serin教授还提及土耳其正在实施的分级诊疗,建立家庭医生、政府大型医院、教学医院层级诊疗系统,以确保病患不用拥挤到大医院就可获得有效医疗服务,但截至目前,家庭医生作用微乎其微。

122.png

Erdinc Serin教授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娄加陶教授,作为中国检验医学专家代表,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带一路,检验同行》报告。娄教授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简单总结。随后,娄教授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详细阐述了科研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包括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标准制定,并解读了中国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以及分享了中国在医学检验领域近年来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和进展,都为与会专家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明确方向。

123.png

娄加陶教授


来自阿尔及利亚医学大学的Mohamed Makrelouf教授从生物化学家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血清脂质参数的特殊解释。他首先介绍了血脂检测的必要性,血脂检测是通过一组分析来发现脂蛋白代谢异常,并在必要时优化饮食管理和治疗。Mohamed Makrelouf教授强调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得以完成,而生物化学家在血脂异常的检测、诊断和监测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124.png

Mohamed Makrelouf教授


最后,来自塞尔维亚临床中心的Sanja Stankovic博士结合她在塞尔维亚的工作经历阐述了检验医学的真正价值。报告中,Sanja Stankovic博士分别从医疗组织结构、实验室分级、医疗人员的培养与教育、未来实验室发展方向等方面为大家分享了塞尔维亚的医疗体系。Sanja Stankovic博士指出,塞尔维亚未来实验室发展方向为全面实验室自动化(TLA),唯有通过精心策划和实验室与服务提供者之间良好协作、培训以及思想转变,才能确保顺利实施TLA。Sanja Stankovic博士在结束演讲时表示,在没有来中国之前,她认为塞尔维亚是世界上最热情的民族,而来到中国后,她感到中国人民比他们更热情,并欢迎中国人民到塞尔维亚做客。

125.png

Sanja Stankovic博士


本届的CCLTA落下了帷幕,与会的检验同仁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大有意犹未尽之感。让我们相约2020年CCLTA再会!


采编:贲文锐、王小茜、张安然

审校:李卫东

二维码宣传-小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