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老年健康医学事业蓝图 —— 第三届全国老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报道

作者:DDM
2021-12-16


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在建国70周年以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四周年之际,为促进老年医学学术创新发展、搭建老年检验医学学术交流平台、聚焦老年检验医学与临床应用、科技转化,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老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于2019年11月15日在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盛大开幕。


26副本2.jpg开幕式由徐州医科大学顾兵常委、民航总医院王学晶常委主持。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胡荫奇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允岭教授等嘉宾以及第三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各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以及参会代表近300人出席了开幕式。丛玉隆主任委员、毛远丽常务副主任委员分别担任大会主席及执行主席。


27.jpg首先丛玉隆主任委员致辞,对与会嘉宾及检验分会委员、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通过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老年检验医学从没有可参考的模式情况下,摸索出一条适合开展老年医学、老年检验医学的工作模式,以服务老年人为最终目标。在帮扶老年、健康宣传、老年医学大数据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也受到了老年医学会领导的肯定,创出了在中国如何开展老年检验医学的研究发展道路。丛主任再次对各位委员的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表示感谢。



28.jpg检验医学分会的发展离不开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范利会长为代表的总会领导的大力支持。范利会长受邀致辞,高度赞扬了检验分会自成立以来,在丛主任领导下,通过各委员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老年检验医学相关工作,也得到了总会的首肯。希望下届产生强有力的班子,继续发扬光大,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开幕式上检验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毛远丽教授宣布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关于发布《老年冠心病血瘀证检验指标临床应用指南》团体标准的公告,并介绍了检验分会结合平台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的情况。此标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常志遂教授负责牵头,20多个省市,近100名专家参与,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此标准符合老年医学、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在学科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本次大会精心设置了一个大会论坛和6个分论坛,聚焦老年医学、老年检验医学的热点、难点,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高层管理者进行相关主题的精彩报告。我们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带领读者享受一场学术盛宴。



大会报告精彩纷呈


开幕式后是精彩的大会报告,各位专家为与会代表提供了老年检验医学领域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学术享受,内容丰富,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加入到老年医学学科发展的行列中,促进中国老年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教授在《老年共病的科技应对与管理》报告中指出,共病衰弱导致失能是对老年人身安全最大的威胁,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老年医学的临床工作重点已经由针对疾病的传统亚专科治疗模式转向综合评估及治疗与管理。从老年共病多器官交互作用机制及转归,老年共病的综合评估及个体化医疗和老年失智失能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聚焦“老年慢病共病机制与防控研究”。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现状,进行研究创新,制定管理策略,建设临床资源平台及老年共病诊疗平台。老年医学急需检验技术快速发展,需求临床检验方法“操作简单,携带便捷,特异性强,精准即时”。


29.jpg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允岭教授带来报告的题目是“检验在中医老年病诊治上的应用”。他指出,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该报告从现代医学检验角度分享了传统中医药学的医学检验方法(四诊合参)、医学检验与近代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医学检验与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医学检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讨论了利用医学检验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结合,发挥其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进而推动中医学走向世界,推进检验医学在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和发展。

 

30.jpg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作“AD临床前期基于检验的标记物研究进展”报告。报告指出临床诊断早期AD,在不可逆神经元受损和认知障碍症状发生之前进行早期干预,对有效治疗时间窗的打开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能够将基因诊断,生化和影像学等多种诊断标志物联合使用,将为AD早期准确的诊断提供巨大帮助。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更新和检查手段的持续发展,将为开展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而做出努力。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为与会者带来“检验技术在老年医学临床应用与价值”的精彩报告。丛玉隆教授指出,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指出,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医学检验需要技术创新,研究老年专病、难病的检验方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医学检验在老年医学的价值。加强老年检验医学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中国老年人群检验结果参考范围,“量身制作”体检组合,发展智慧医疗,为检验医学在老年医学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31.jpg北京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剑平教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增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病机制及其检验技术”。RNA氧化及RNA氧化代谢产物可以动态辨识健康失衡状态的结果提示了RNA氧化与疾病产生的相关性。人体细胞中的RNA氧化可引起RNA模板变异并导致变异蛋白质的产生,证明了RNA氧化增加在Aβ产生增加及老年斑形成中的作用;发现了RNA氧化产物8-oxoGTP可诱导大量肿瘤产生的现象,初步证明了RNA氧化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和可能的致癌机制,提出了RNA氧化损伤是一种新的致病机制的观点。随增龄增加的RNA氧化损伤导致的变异蛋白质累积是增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病机制。围绕增龄过程中RNA氧化增加导致变异蛋白质产生的研究所发现的诸多新的标志物及开发的检验技术将为健康危险因素管控提供动态辨识的平台。

 

32.jpg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童明庆教授,演讲题目为“老年感染的诊疗特点与管控”,对老年感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生理改变与易感性,老年感染的症状体征特点,老年感染的非微生物学诊断和微生物学诊断,老年常见感染菌及其耐药特点,老年抗感染治疗的用药特点和老年感染的预防与管控。对老年感染的诊治和管控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





分论坛“微生物组学与临床应用论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鲁辛辛教授作了题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检验平台的建立》的报告。鲁教授提出面对成人急性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ASCAP)的高死亡率,如何快速准确的做出病原学诊断,既是一条必须跨越的鸿沟,也是评价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鲁教授介绍除了呼吸道病毒外,细菌、非典型病原菌、真菌和寄生虫也是ASCAP常见的病原体。如何从浩瀚的微生物中快速寻找和确认真正的病原体,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最后鲁教授通过结合临床案例对ASCAP临床检验作了详细的经验分享。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周宏伟教授作了《肠道菌群用于疾病诊断的地域依赖性》的报告。周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人群肠道菌群与慢病项目——广东省肠道菌群计划(GGMP),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区域因素对菌群的影响显著大于年龄、疾病、生活方式等其它因素。周教授提出了疾病菌群诊断的地域依赖性假说(ReMiDi),指出不同疾病的菌群诊断应分类开展,而未来的菌群作为诊断标志物,将依据疾病类型分别建立通用型或者本地化模型。该假说有助于理解纷繁复杂的菌群,明确菌群干预靶标,有很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前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中心范剑教授作了题为《肠道微生态与老年医学研究若干话题》的报告。范教授指出:人体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与体内微生物互利共生。微生态是人体的有机组成,贯穿生命始终,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范教授介绍了人体微生态和肠道宏基因组学当前的研究热点,阐述了微生态与人类,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健康、肥胖、感染、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机制研究的进展以及当前人体微生态研究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李宁教授,作了《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认识与实践》的报告。李教授介绍了近年来菌群移植(FMT)治疗方案在临床肠道菌群紊乱性疾病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结合自身治疗团队的诊疗经验,提出了新型疗法——肠道微生态治疗疗法,该疗法是基于利用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及营养支持等技术来改善患者肠道功能及微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的有效治疗。该疗法必将给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肠功能障碍以及各种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开创新的局面。


最后一位讲者是宜曼达(上海)有限公司、资深临床应用专家王诗博博士,作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组学研究方面的应用》的报告。王博士指出我们身体寄居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数目远超人类细胞数量。随着独立于微生物培养以外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尤其高通量测序(NGS)技术,是微生物组研究的重大转折点。王博士详细地阐述了NGS在临床微生物领域的三种技术方法学,即培养分离后全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以及靶向测序。列举了在乳糜泻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学、呼吸道感染及血流感染等病原微生物鉴定、HIV等耐药位点鉴别等领域不同NGS方法学的实际应用,以期对想要开展NGS科研与临床的学者提供启发。



分论坛“老年血液病与血栓论坛”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病理中心刘恩彬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淋巴瘤实验室诊断新进展”的报告。刘恩彬教授指出,目前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赖WHO提出MICM相结合的模式。在此框架下,随着基因表达谱和测序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的标记物的出现,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取得长足进展,精准诊断已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靶向标。刘恩彬教授主要围绕近年来对于小B细胞淋巴瘤、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分型、预后以及与治疗相关的标记物的检测进行介绍,并对一些新的检测方法进行回顾和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血液科刘立根教授带来了“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进展”的报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血液疾病,MDS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增加。目前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外周血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学分类仍然是MDS诊断的基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骨髓病理学、免疫学等对于诊断十分重要。刘教授从临床医师角度,为大家解读更新版MDS维也纳最低诊断标准。从血液检验、分子遗传学、免疫学角度对比了旧版和更新版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区别。MDS治疗依据其危险分层开展。较低危组治疗以改善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目的,较高危组以阻止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要目的。最后,刘教授以生动的临床病例强调了临床检验在MDS诊断的重要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姜法明教授作的“老年人群VTE的防治”报告,介绍说深静脉血栓VTE分为肺静脉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VTE相关性死亡已成为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首要病因,无预防措施的内科住院患者中约5%或可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而丧生。姜法明教授从VTE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高,强调VTE疾病的临床防治的重要性。同时从临床、检验、护理等多个专业分享华西医院VTE的防治经验,并在最后提出建议,检验从业者可以根据老年人VTE的发病特点,设计和建立VTE风险防控诊断模型,更好的帮助临床医师管理VTE患者。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检验科邓新立教授,在“老年人群血小板聚集的随龄变化”报告中介绍说,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多中心多区域老年人聚集功能的变化及分布规律的大数据调查,发现血小板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一些规律性变化。邓新立主任带领其研究组对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和计数法血小板聚集两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参与试验的单位涵盖我国不同地区的多个实验室,搜集血小板聚集样本检测数据近5000例,并考虑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检测的干扰。该研究为我国老年人群健康保健、疾病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依据。


最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江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老年人群外周血细胞分析随龄特征的多中心研究”。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群血常规指标与60岁以下成人相比存在部分差异。多个指标随年龄增加出现随龄变化趋势。江虹教授为大家介绍由全国11家医院参与的老年人群外周血细胞分析的随龄特征多中心队列研究。通过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大数据收集及分析,调查中国老年人群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人群分布特征,确定老年人群血常规检测指标基线水平,为老年人群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根据项目研究,下一步建立老年人群的血常规检测参考值范围,及进一步研究老年人群造血功能变化特征。



分论坛“老年多发肿瘤检验与临床论坛”


山东大学宋现让教授在“人类基因变异与癌症”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人类基因变异类型、正常组织中发生的基因变异、基因变异与年龄的关系、肿瘤患者的基因变异以及基因变异的检测技术方面的进展及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韩晓红教授讲解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肿瘤个体化治疗伴随诊断的应用进展与方向,重点讲解探索肿瘤伴随分子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体系,以及个性化药物与伴随诊断产品协同开发的新模式,建立特异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寻找、确证与临床转化的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检验科娄加陶教授作“代谢组学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报告,详细讲解早期肺癌精准诊断和治疗监测,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系统建立代谢组学检测平台,研发贵金属核壳纳米材料作为基质增强离子化效率,提高代谢分子检测灵敏度,利用机器学习建立基于代谢分子的早期肺腺癌精准检测模型。同时也介绍代谢组学标志物的筛选,预测直肠癌术后的复发风险。


天津肿瘤医院血液科王亚非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多发性骨髓瘤——一种老年肿瘤的早期识别”,讲解了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从临床角度识别MM的早期阶段即MGUS和SMM的重要性,同时介绍生化检测中球蛋白的水平,血尿M蛋白水平及血尿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对识别MM的早期阶段MGUS及SMM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血清游离轻链定量检测以及浆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检测在识别高危MGUS和SMM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胆外科杨田教授讲解“PIVKA-II中国人群肝癌临床诊断路径多中心研究”,介绍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流行病学、致病危险因素和肝癌早期诊断的方法。介绍了全新肝癌诊断标志物PIVKA-II的由来,PIVKA-II在HCC的诊断价值,同时还分享PIVKA-II中国人群肝癌临床诊断路径多中心研究成果,解读PIVKA-II在肝癌诊疗管理中的价值并创新开发了诊断模型,对肝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分论坛“心脑血管与神经疾病论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副主任郭志刚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题为《心衰的诊断进展与管理》的专题报告。郭主任分享了心力衰竭的欧洲和中国的最新指南。对比了传统标志物BNP和肌钙蛋白,以及新的标志物如可溶性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作为心衰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因子的临床意义,并提出联合多项生物标志物检测可能为心衰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在治疗方面,由以前金三角治疗方案扩展至多元化治疗。慢性心衰管理方面,多学科合作,以患者为中心,团队管理,按照规范流程和多学科协作,对提高心衰诊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教授作了题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志物”的演讲。王教授总结出该疾病的新型标志物,如Aβ-42、总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P-tau)、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早老素-2(PS-2)、APOE等各种指标并对其应用的特点和局限性做出评价。在临床工作中寻踪觅迹,以问题为导向深度挖掘,结合临床案例抽丝剥茧,生动的阐述了如何解决“诊之难”,也为大家带来了启发和新思路。


郝洪军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中枢神经免疫性疾病及检测指标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中枢神经组织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并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寡克隆区带检测、神经细胞结构相关的自身抗体、血清和脑脊液的白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等等。通过实际案例,诠释了如何将实验检验数据与临床疾病的“对接”,为大家分享了通过这些指标帮助临床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


浙江省人民医院孙东升教授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老年继发性高血压诊断鉴别”。孙教授重点介绍了老年人高血压的分类、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特别是对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标志物进行了介绍。对于如何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进行鉴别诊断、ARR的诊断切点、醛固酮的建议诊断切点以及在OSAHS患者中醛固酮和肾素的变化特点,对继发性高血压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选择等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最后,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小红给大家带来了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早期评估”。详细介绍了血管炎症的早期评估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其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并系统阐述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较其他指标的优势、适用人群及影响因素,并对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生物参考区间、截断值,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的治疗目标等内容,强调了危险人群早期检测的必要性。



分论坛“中医与慢病管理”


首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丛伟红教授为听众带来题为“冠心病血瘀证凝血相关特异性指标分析”的报告。报告通过对冠心病血瘀证及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的血小板、凝血等直接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和临床横断面研究,获得冠心病血瘀证凝血相关的候选特异性检测指标,从而为该病证临床检测的量化、标准化提供重要参考。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教授带来题为“糖化蛋白检测与老年糖尿病管理策略”的报告。从糖尿病检验指标的时间定位、各指标的临床应用特点及联合诊断、检测方法的干扰解读、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实验室指标的作用等方面对糖尿病相关实验室指标与老年糖尿病诊疗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分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教授带来题为“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中医现代发展”的报告。商院长阐述了目前中医慢病发展的瓶颈,提出中医药发展应与现代医学互补以解决中医药标准化、客观化的问题,其中实验诊断生物标志物对证候诊断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商院长指出AI人工智慧对老年慢病的大数据管理、药物研发领域,特别是在慢性病群体的全面检测方面的使用是人民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中医药现代发展更要依赖智能化、信息化的驱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检验科胡晓波教授带来题为“IgA肾病和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与止凝血检验”的报告。报告对慢性肾病,尤其是膜性肾病存在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引起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享。提出uPA,suPAR,TM随CKD分期进展而增高,tPAI-C随分期进展而减低,尤其是膜性肾病患者,FIB,FDP,DD,PIC随CKD分期进展而增高。FDP、TM、TAT、tPAI-C、suPAR在不同中医证候CKD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气虚证患者tPAI-C、PAI-1、uPA均高于阳虚证患者,而FDP、TM、suPAR低于阳虚证患者,表明阳虚证较气虚证凝血和纤溶异常更显著。


湖北省中医院检验科赵友云教授带来“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检验指标管理”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在老年人慢病管理中日渐成为一项热门课题,中医辨证施治对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和阻断具有良好疗效。血常规、肝功能和血凝等常规性检验指标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联,值得广泛关注。报告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检验指标的临床应用和管理要求。



分论坛“检验创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转化分论坛”


聚焦创新技术,助力老年检验医学。首先,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市场部资深项目经理汪紫洋先生作了题为《智联智检,软硬兼施——Digital 4.0智造实验室》的报告,向大家展示了西门子公司智能化实验室的现状和未来:通过整合化的项目管理方式和客户共同建设不断升级、持续发展,符合客户需求特色的智能化Digital 4.0的前端实验室。


随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王利新教授就在全球信息化大爆发的时代,全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做了精彩报告,展示了医学实验室智能化和自动化给患者带来的优质医疗服务。


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长青作了《肝癌早期新型血清标志物研发与临床转化》报告,介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肝癌三项(AFP\AFP-L3%\DCP)产品,不仅填补国产空白,而且血清学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可以达到90%以上的灵敏度,使得我国肝癌早期检测水平达到国际水平。


生物梅里埃公司大中国区医学事务总监夏奕俊先生就基于症候群的多病原体快速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作了系统性报告,阐明了基于症候群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体诊断中的重要诊断价值。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任唐振华教授随后作了题为《AI智能在妇科分泌物形态学及干化学检测中的应用》报告,展示AI智能在妇科分泌物形态学及干化学检测中的作用,对女性阴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主任赵虎教授系统介绍了包括血清学诊断(G/GM)试验、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曲霉菌/念珠菌IgG/IgM胶体金法、全自动真菌细菌动态检测技术等真菌感染非培养检测的新技术,助力于临床深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D)的早期、快速、动态检测。


检验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新技术的不断发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医学对检验医学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期待更多、更好的检验创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并及时进行临床应用转化。助力老年检验医疗事业,服务老年医学,相信在大家的关注及不懈努力下,检验创新技术必将为助力老年检验医疗事业发展、服务老年医学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短暂几天的学术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老年检验医学的事业将蓬勃发展。如何广泛、深入地开展老年检验医学工作,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验技术对于老年医学具有重要价值,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致力于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诊治意义研究。发展智慧医疗,发挥医学检验对于慢病管理的作用,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防病于未然。相信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在总会的支持下,在各位委员的努力下,共绘老年医学蓝图,为老年健康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采编:赵晓涛

审校:李卫东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