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发福”不是健康富态的标志
解放军总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何耀教授团队的一项35年随访研究在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纳入1696例35~65岁进行健康体检的西安某企业职工。并于1994年对该人群再次体检,对其中符合要求和数据完整的1494人随访至2011年。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用18年(1976-1994)观察转型期体重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随访和观察其后的17年间(1994-2011)上述变化的健康结局。点事件包括心血管病(CVD)(冠心病和卒中)死亡和总死亡。(Diabetes Care. 2014,37:2540)
结果显示,1976-1994年间该人群的体重超重率由9.2%增至27.8%,增长了近3倍。1976年,个体体质指数(BMI)水平与CVD和总死亡均呈负相关,与相关死亡的RR值曲线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模式,呈倒J型,即较高BMI是CVD及总死亡的保护因素。而1994年个体BMI与CVD和总死亡呈正相关,上述曲线呈U型相关,近似为发达国家的模式,即较高BMI是CVD及总死亡的危险因素。与转型期体重维持正常组相比,转型期增重者和持续超重者均可明显增加239%和302%的CVD死亡风险以及42%和80%的总死亡风险,提示我国人群中,“中年发福”是我国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死亡高发的危险信号。
该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BMI作为人群营养状况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意义和作用不同,研究利用两次重要时点的重复测量数据客观分析和评价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BMI及其快速增长的动态变化对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的致病作用。
何耀教授认为,相对较高的体质指数在我国人群慢性病病因学中的角色,在不到二十年的经济转型期间,便发生了从有益到有害的戏剧性变化;而“中年发福”的健康危害尚未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甚至被误认为“健康、富态”的标志;相对体重维持正常的个体,从中青年到中老年期的持续超重者其心血管病和总死亡的高风险,提示生命全程都应重视体重的控制。
结果显示,1976-1994年间该人群的体重超重率由9.2%增至27.8%,增长了近3倍。1976年,个体体质指数(BMI)水平与CVD和总死亡均呈负相关,与相关死亡的RR值曲线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模式,呈倒J型,即较高BMI是CVD及总死亡的保护因素。而1994年个体BMI与CVD和总死亡呈正相关,上述曲线呈U型相关,近似为发达国家的模式,即较高BMI是CVD及总死亡的危险因素。与转型期体重维持正常组相比,转型期增重者和持续超重者均可明显增加239%和302%的CVD死亡风险以及42%和80%的总死亡风险,提示我国人群中,“中年发福”是我国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死亡高发的危险信号。
该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BMI作为人群营养状况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意义和作用不同,研究利用两次重要时点的重复测量数据客观分析和评价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BMI及其快速增长的动态变化对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的致病作用。
何耀教授认为,相对较高的体质指数在我国人群慢性病病因学中的角色,在不到二十年的经济转型期间,便发生了从有益到有害的戏剧性变化;而“中年发福”的健康危害尚未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甚至被误认为“健康、富态”的标志;相对体重维持正常的个体,从中青年到中老年期的持续超重者其心血管病和总死亡的高风险,提示生命全程都应重视体重的控制。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