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基因检测

转载 4118 2014-11-11

一、背景介绍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称为冯雷克林霍增氏病,该疾病为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发生障碍所致,大多自幼年已发生。该疾病涉及多个组织和器官,但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多者达数百个,可在全身各处生长,大小不一,小的为乳头大小,大的如鸡蛋,生长缓慢;经常受压迫或摩擦的肿瘤可能会发生恶性病变。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肿瘤柔软、无触痛,皮肤常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典型者伴有牛奶咖啡色斑,颜色不一,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变深。


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主要分为I型和II型,分别受NF1和NF2控制。I型患者特点是皮肤的牛奶咖啡斑和出现神经纤维瘤样的皮肤肿瘤。I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中枢型神经纤维瘤病,明显的特点是双侧听神经的神经鞘瘤、脑膜瘤和脊神经背根的神经鞘瘤;较少有皮肤改变。此外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还常伴有多种畸形和其他一些疾病,譬如脊柱侧凸、胫骨假关节、智力障碍、脑膜瘤、神经纤维瘤和眼的虹膜结节等,而且与神经纤维瘤病的恶性病变倾向有关。


由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父母中患有该病者有50%的几率传给下一代,但是据统计,该病患者中大约50%并非遗传自父母的致病基因,而是由新发突变产生。


二、检测基因


NF1和NF2是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主要控制基因,导致该疾病发生的突变位点很多,需要对这两个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1、NF1基因


NF1位于染色体17q11.2,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负调控Ras转导的信号通路,该基因的突变能够导致I型神经纤维瘤病、单核细胞白血病、Waston综合征、视神经胶质瘤等疾病。I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特征除了皮肤上多处咖啡斑、腋窝和腹股沟色斑、皮肤多发神经纤维瘤、红膜结构外,约50%的患者有学习障碍;丛状神经纤维瘤、视神经及其他中枢神经胶质瘤、周围神经恶性肿瘤等症状亦可能出现。


2、NF2基因


NF2位于染色体22q12.2,该基因编码类似于ERM (ezrin, radixin, moesin) 家族蛋白,被认为连接细胞膜上细胞骨架的组分,与细胞表面的蛋白发挥作用,参与细胞骨架动力学和铁离子转运调控。其突变导致的II型神经纤维瘤特征为双侧前庭神经鞘瘤、伴随耳鸣、失聪以及平衡障碍。NF2平均发病年龄为18-24岁,而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0岁时患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同时还可能患有颅神经/周围神经鞘、脑膜瘤、室管膜瘤等疾病症状。大约25%-30%的II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单发病例存在NF2基因嵌合突变的现象。


三、检测方法:基于一代测序的基因突变检测法


四、适用人群


1、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者;


2、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者血缘亲属;


五、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
检测位点
结果分析
NF1 基因突变
57个外显子
NF1基因的突变能够导致I型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NF2 基因突变
16个外显子
NF2基因突变能够导致II型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参考文献:

1. Abramowicz A et al. Dev Period Med. 2014 Jul-Sep;18(3):297-306.

2. Rosenbaum T et al. Klin Padiatr. 2014 Jul 25.

3. DiFrancesco JC et al. Epileptic Disord. 2014 Mar;16(1):132-7.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