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2014]杨天伦:不同指南对临床血脂指标建议的差异解读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4106 2014-11-12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杨天伦


在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天伦教授对临床血脂指标不同指南建议的差异进行了解读。


近年来,尽管冠心病的优化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仍然是全球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除不良生活方式外,低密度脂蛋白(LDL)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超过了任何危险因素,其中胆固醇研究更引发了新的思考,产生了一个新概念——动脉粥样硬化初级预防。


血脂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的异常活跃以及所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极大地推动了指南的更新,其中2013—2014年血脂防治相关指南和建议主要有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防治指南、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2014血脂防治指南、2014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NICE)指南、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学会(NLA)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等。


ESC/ EAS、AHA/ ACC指南比较:(1)相同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被明确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原因,提倡改变生活方式以及患者参与预防,治疗的首要目标均旨在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LDL-C。(2)不同点:AHA/ ACC仅考虑国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强调以他汀类药物为中心,以单纯风险治疗为主;ESC/ EAS考虑所有可用证据和所有脂质的重要性,并提供各种情况下的实践指导,包括ASCVD预防和血脂异常,风险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


ESC/ EAS、AHA/ ACC指南争议热点主要包括:(1)是否需要靶目标值;(2)是否需要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3)是否需要非他汀类药物治疗;(4)是否需要LDL-C外的指标;(5)两大指南风险评估是否与临床实际匹配。学术争议不可避免,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没有足够证据废弃靶目标值,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是首选,LDL-C仍然是目前调脂治疗的主要靶点,无论是ASCVD风险评估还是SCORE评分,都能较好地显示心血管复合终点。


综观上述指南,ASCVD防治应全面评估风险,以他汀类药物作为开路先锋,高危高剂量,低危低剂量,兼顾剩余风险,结合国情用药,立体综合治疗。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