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出幽门螺杆菌不是人人要清除

广州日报 4118 2014-11-17

“名医大讲堂”走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幽门螺杆菌是胃病、胃癌的主要原因,人群中有一半是感染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要注意护胃。



主讲嘉宾: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广州消化疾病中心主任曹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聂玉强



11月12日上午,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走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了“百年市一,守胃健康”的健康讲座。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广州消化疾病中心主任曹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聂玉强向大家讲解了胃癌和慢性胃炎的防治。专家介绍,胃癌发病率占据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早期发现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40岁以上人群应该做胃镜,以及时发现病变。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病、胃癌的主要原因,人群中有一半都是感染者,需不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要结合胃癌风险判断。而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老年人,应留意其中有无“伤胃”药物。



早期防治


幽门螺杆菌是Ⅰ类致癌物


但不是必须清除


曹杰向患者们介绍了胃癌的早期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幽门螺杆菌确立为Ⅰ类致癌物,另外烟熏、腌制食品会在胃里转化为硝酸盐,与胃癌相关。酒精可使黏膜细胞发生改变而致癌变,吸烟也是胃癌很强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胃癌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如果家中有亲属得过胃癌,胃癌风险会比其他人高。


目前医学界已经研究出幽门螺杆菌根除术。既然幽门螺杆菌是Ⅰ类致癌物,那么,检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需要全部灭杀?聂玉强说,幽门螺杆菌在人类身体里已经存在了不少于两千年,中国有一半的人都是感染者,可能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携带。“这个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很强,想杀死它很难,杀它的时候要吃三种药或四种药,除了药多之外,吃的剂量也需要比较多才能根除,吃起来比较麻烦,但也不是均有效。”因此,聂玉强表示,作为临床医生,不是让每个人都必须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但如果患者有胃炎、胃溃疡等病史,或者家族遗传病史中有亲属出现胃癌,而患者又有胃炎的,就一定要彻底根除。


确诊疾病


大便潜血试验可预警


胃镜确诊胃癌最有效


胃癌目前发病率占据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不到10%的胃癌患者在早期就得到诊断,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只有不到50%。但曹杰表示,早期胃癌其实并不可怕,一旦确诊,力争尽早进行根治性手术,有可能治愈胃癌,五年生存期可达90%以上,“手术后生存二三十年的人大有人在。”化疗药物常用来补充手术疗法,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使用,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杀伤残存癌细胞,提高手术疗效。而对病情不能施行手术者,化疗起姑息治疗的作用,可减轻症状和延长寿命。


当出现胃部不适,有几个辅助检查可以协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比如血常规,因为胃癌患者长期失血、营养缺乏,容易出现贫血。另外,大约有30%的胃癌患者的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会持续阳性,而且潜血阳性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6~9个月就会出现,因此大便潜血试验是一项简单易行又能给人敲响警钟的检查。另外,一些血清肿瘤标记物、分子病理标志检查也能作为辅助检查。


目前胃癌确诊最有效的方法则是胃镜检查,曹杰建议,40岁以上人群都应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没问题后可以两三年复查一次,“许多人都惧怕做胃镜。实际上,现在的胃镜设计得比笔杆还细,另外也可以选择无痛胃镜。”


特别提醒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一定要防胃肠道副反应


不少老年人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此时要留意有无“伤胃”的种类。聂玉强介绍,引起胃病的常见原因,第一位是幽门螺杆菌,第二位则是化学因素,其中最常见就是由药物引发的,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曾经有长期服用这类药的老人,胃部一直没什么不适症状,突然有一天就胃出血入院”。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患者50%患有胃黏膜糜烂,胃溃疡几率在10%~30%,而溃疡出血的几率达20%~30%。痛风药、激素、中药(如柠檬精、头痛散)等药物也易引起胃炎。


聂玉强解释,这类药物不是吃一两次就会出问题,对胃产生影响首先是要长期服用,年龄大、女性或过去有过胃溃疡、出血、穿孔等人群,或是有同时共用阿司匹林、皮质激素、抗凝剂,高剂量地服用或频繁换用不同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饮酒等行为的人群,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的风险更大。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药物都会损伤胃黏膜,应该避免长期服用,但如果因为心脑血管、骨关节病、痛风等病必须使用时,就要留意:假如年龄在60岁以上,合并多种疾病,过去有过上消化道症状、溃疡病及其并发症或手术史者,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同时共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剂,或者是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一定要预防胃肠道副反应,要加用保护胃的药,以免因预防、治疗其他病而“招惹”胃病。


伤胃因素


生活节奏快易“中枪”,紧张焦虑也“伤胃”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导致胃癌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快节奏生活人群容易“中枪”,比如作息不定时、吃饭不细嚼慢咽、喜好腌菜或烟熏食物、少吃新鲜蔬菜水果、烟酒应酬多、精神压力大等。曹杰表示,近年来,临床上也见到不少二三十岁的胃癌患者。令人遗憾的是,年轻病人往往病情发现得较晚,而且由于身体“底子”好,癌细胞长得更快,因此预后往往比较差。这类人群一旦出现胃部不适,也最好做个胃镜。


随着冷空气的来袭,广州的冬天的脚步近了,聂玉强说,通常冬天胃病患病几率会增加,“因为冬天吃的东西凉,空气冷,会引发胃部痉挛导致胃不舒服,因此冬季要对胃部进行保暖。”同时,大脑可以调节胃肠活动,很多人情绪不好,焦虑、抑郁都会引起胃不舒服。


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吃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也会引起胃炎。聂玉强建议,男性要戒除或减少不良习惯,如喝酒、抽烟、熬夜,女性则要避免吃太酸或太刺激的东西,最好服用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少吃过酸过甜食物及饮料,忌烟酒、浓茶、咖啡、进食细嚼慢咽。


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


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损伤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接受胃镜检查的人群中有80%~90%患有胃炎。在胃镜下,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聂玉强介绍,最值得关注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一般预后良好,但一旦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有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胃癌。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当出现症状时,往往胃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胃的体积可以收缩变化,因此,疼痛的位置可能不是固定在一个点。”


胃炎的检查方法中最直接的也是胃镜检查,聂玉强说,活检可以帮助确定不典型增生还是癌前病变,经过胃镜,医生可以对胃部息肉进行切除。早期胃癌5年存活率大于90%,晚期胃癌5年存活率只有20%,聂玉强说,长期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演化到最后就是胃癌。一般的胃炎如果没有不典型增生,可以很多年查一次,如果发现伴有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应定期随访,一般根据病情应6个月到2年随访一次。


“如果是胃癌风险比较低,比如年轻的病人,如果胃不舒服,也可以先做吹气试验,查查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治好了、症状消失,就不用做胃镜了。”聂玉强说。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