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红细胞寿命测定仪面世
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大学携80项科技成果亮相9号馆,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不少技术是国际、国内首创,受到了企业的格外追捧。昨日下午,深圳大学的5个项目与企业、研究院完成了现场签约,其中“红细胞寿命测定仪”已经申请了三项国际专利。
此次签约的科研项目涉及企业和研究院近十个。张会生教授的“全自动化学发光检验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体外诊断试剂”项目与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公司签约;马永健教授的“红细胞寿命测定仪的研制”项目与深圳市先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聂伟老师的“高级语言编程的sdn交换机和网络功能应用”项目与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李积彬教授的“聚合物微结构光学元件连注连轧成型技术分别与装备”项目与深圳大学反光材料厂、香港理工大学先进光学精密加工中心签约;卢少平教授的“智能搬运机器人”项目与深圳市纳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鲲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诺斯咨询科技有限公司、唯品会研究院签约。
深圳市先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珍先生表示,深圳大学是科研和企业融合水平最高的高校之一,企业青睐于这样能接地气、有转化生产能力的高校和科研力量。此次与深大合作的“红细胞寿命测定仪”已经申请了三项国际专利,作为一个国际首创性的项目,该产品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对婴幼儿黄疸的判定,并可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的医疗诊断,是首个全球可用在临床常规实施的红细胞寿命测定仪。他透露,这已经是和马永健教授合作的第三个项目。
据悉,深圳大学连年组织参展,高交会已经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截至上届高交会,深圳大学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362个,意向合同金额1.73亿元,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至发稿,高交会上又传来好消息,“深大-腾讯创意专利孵化中心”也达成了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