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治疗不能忽视规范监测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白血病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广州南方医院血液科教授孟凡义日前表示,目前应用靶向药物冶疗慢粒的同时,治疗过程中的监测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水平也非常重要。通过分子学(PCR)监测,及时调整冶疗方案更有利于获得长期生存。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为慢粒,属于白血病的一种。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感觉劳累、不明原因出汗、消瘦、低烧等,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白细胞数增高而被确诊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据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0.36/10万,随着各种污染的加重,发病率也在增加,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发病,其中在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发病年龄大多在45-55岁之间,而在年龄小于或等于19岁的人群中少见。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疾病一旦加速急变,患者多在数月内死亡,传统化疗治疗效果不佳。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唯一治愈慢粒的疗法,但是,各期慢粒白血病的10年生存仅有50%。
专家认为,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因素、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及制剂的接触有关。
孟凡义表示,目前国际公认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通过靶向治疗慢粒患者的8年无进展生存高达87%。不过仍然有部分患者达不到最佳疗效,甚至发生耐药。这部分患者应该尽早换用二代酪氨酸抑制剂,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与此同时,孟凡义还指出,慢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非常重要。过去对这一点的强调不够。很多医生和患者在靶向的治疗过程中只关注血液学和遗传学的疗效。目前国际上最推崇的是国际标准化的分子学监测。接受靶向治疗第一年内的患者,都应该每3个月接受分子学监测一次,如此可及早发现治疗是否失败,使医生能够更早地作出治疗调整。
孟凡义认为,外周血的分子学检测更方便,不需要抽取骨髓,患者痛苦小。因此,患者应该提高监测意识,遵医嘱,按时做PCR检查。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监测,可以确保患者疾病处在最佳的控制状态,如果发现耐药可以进行及时转换二代药物,从而为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赢取时间,最终获得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