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立农:治“糖”之路,“医”往无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侵蚀人们的健康。然后哪里有病魔出没,哪里就有守护健康的降魔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致力于糖尿病的治疗、教育、预防工作近30年。在防治糖尿病的路上,他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从医是不二选择
现代人往往将经济和社会地位当作择业的重要因素,并且倾向于将其认定为普世标准。但是当我们把这项标准放在30年前去做衡量和评判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可笑和无知。30年前,人们选择一项职业,往往只是源于一个单纯的想法。“骨子里就觉得学医、从医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就应该做的事情。学医是个人的事业,也是整个家族的事业,就应该坚持做个好医生。”这就是纪立农选择从医之路的“单纯的想法”。然而,这简单质朴的几句话,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清楚地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从医信念的纯粹、坚定和执着,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未来医者治病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纪立农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医学家庭,父亲是内科兼中西医结合的教授,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对医学界就有很强烈的归属感,也便有了上文所述的对从医之路毫不犹豫的选择。1986年,从国内医学最高学府——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纪立农由于酷爱内科严谨的逻辑思维,而选择了内分泌科。当时,糖尿病并不是特别突出的疾病,所以可以说,纪立农经历了糖尿病从萌芽到流行的全过程,这种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为他研究糖尿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糖尿病危害不可小觑
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23个“世界糖尿病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糖尿病地图》,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约有1亿,居各国之首。平均下来,每14个人中就有一人为糖尿病患者。提起糖尿病,大家熟悉又陌生,只知道它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但对其危害知之甚少。在纪立农看来,糖尿病是一个隐形的健康杀手,其危害不可小觑。
其一,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身患疾病而不自知。这在纪立农看来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目前,中国只有40%的糖尿病患者制定自己已患病,而60%的人根本毫不知晓。纪立农解释,糖尿病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和视力的改变,但这些症状主要在Ⅰ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有所表现。但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因上述症状去医院就诊的人非常少。很多患者都是在查血糖的时候猜发现自己的病情。
其二是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肾脏损伤、失明、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纪立农介绍,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可能进一步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我们足部出现的溃疡、坏死,如果不能治好,为了防止蔓延到全身只能把采取截肢。”经济学分析发现,有81.1%的糖尿病诊疗费用是用于并发症的治疗,这意味着每年数以千亿计的医疗负担。
糖尿病防治需多管齐下
作为一名从事糖尿病研究近30年的医生,面对糖尿病的汹汹来势,纪立农从个人、医疗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了应对策略,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个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警惕自身身体变化。“预防糖尿病目前唯一有效、安全,且长期抑制的方法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和控制体重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纪立农如是说。他指出,目前很多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都十分不健康,暴饮暴食、垃圾食品、熬夜、不吃早饭等都是应该摒弃的不良习惯。另外,还应适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即为“健康饮食与糖尿病”纪立农也毫无保留地给出了健康饮食建议:“以谷类和蔬菜为主,保持食物原味的烹调方式,适当增添蛋白质等,合理搭配饮食,遵从热量合理搭配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纪立农提示,个人应警惕自身身体变化,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口渴、夜尿增多或视力模糊,就应该考虑进行糖尿病检查。超重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以及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患者或者曾经生产过超过8斤的重新生儿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患者自身应该主动定期血糖检查。
其次是要发挥基层作为糖尿病防治主战场的功能,并实现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希望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定位能够更加清晰,针对糖尿病这一病种,三甲医院应该主攻重症和复杂病例;而社区医院主做预防和日常管理。”由于 当前政策不清晰,患者随意到各级医院看病,转诊不能很好实现,不仅无法有效地进行糖尿病管理,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症结,纪立农指出,“这方面需要国家投入培训,社区管理慢病上需要投入人力,培训不到位无法赢得患者信任,人力不足无法做到细致管理。”与此同时,基层医生须掌握基本疾病知识,按照指南开展诊疗,对疑难重症即使转诊到上级医院。
糖尿病是个变化的疾病,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情况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纪立农提出,“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血糖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同时关注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综合管理模式,落实糖尿病治疗。将来的目标是实现对患者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做随访,在医生认为需要指导的时候会有专职的营养师作指导。”
第三,政府增加投入开展糖尿病筛查及制定更为合理的医保政策。针对我国新发2型糖尿病的研究,在目前的患者中,41%是因为出现糖尿病症状就诊是才被发现,甚至有16%的患者是由于出现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首诊的,仅1%的患者是通过社区主动筛查发现的。目前仅国家机构和大型企业员工体检项目中包含血糖筛查。面对糖尿病偶的低诊断率和危险并发症,纪立农认为:“我们必须增加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发现更多潜在的糖尿病患者,使其能接受正规的糖尿病治疗。”针对医保政策,他提出,“应争取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提供血糖试纸和注射针头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水平。”
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国际自我血糖监测(SMBG)研究组督导委员会成员,世界糖尿病同盟(GDA)督导委员会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定义、诊断和分型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