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时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怎么办?
体检报告中有时会出现某个肿瘤标志物指标高出参考值的情况。对于肿瘤标志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有时还会引起恐慌。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肿瘤标志物是什么?
据市三院肿瘤专家曲范杰介绍,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当机体发生肿瘤时,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就可能会相应地升高。所以,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原发肿瘤的发现、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价以及肿瘤复发和预后的预测等。
肿瘤标志物阳性一定是恶性肿瘤?
曲范杰说,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就拿公认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来说,除绝大多数肝癌病人的血清呈阳性外,还有31%至52%的急性肝炎、15%至58%的慢性肝炎以及11%至47%的肝硬化病人的AFP也会有大幅上升,因此不必一看到“阳性”就“色变”。当然,与此同时,甲胎蛋白阴性但自感不适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甲胎蛋白(AFP)的阳性率仅达79%至90%。也就是说,还有10%至3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是正常或只有轻度升高。还要依靠医生联合多项检查直至细胞学、病理学检查等做进一步查实和鉴别。
肿瘤标志物检查受哪些因素影响?
首先是一些良性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胆石症、糖尿病以及服用过有些药物等。其次,生理上的变化如怀孕,及一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临床还发现进行直肠检查后,前列腺相关肿瘤标志物亦可升高。因此,采血前不应进行直肠检查。除此以外,抽血过程中的污染、标本保存不当、试剂差异及检测欠规范等因素也会干扰检查结果。不同医院检验科肿瘤标志物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试剂原理各不相同,各实验室各项目引用和自行调查统计的参考值不一定一样。因此,不能随意比较它们测量值的高低,而得出疾病轻重的结论。
单靠肿瘤标志物检查能确诊肿瘤吗?
通常说,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只有持续观察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才能作为判断依据。接受防癌健康体检者及其家属,拿到检验报告单后,最好向肿瘤专科医生咨询。如果一次检查结果某项肿瘤标志物升高,要理性对待,并请医生对体检结果加以分析,排除一些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吸烟、慢性疾病等)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隔2至4周再检测一次。如果只是单次轻度升高或每次检查的结果没有大的变化,就不必那么紧张了。但是,如果体检发现某个或某几个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应提高警惕,需要进一步进行CT、B超等检查。特别是要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细胞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肿瘤到底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金标准”。在没有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前,千万不要因为见到某项指标轻度升高就肯定患了癌症,甚至进行抗肿瘤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而应该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查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