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有何区别?

南方都市报 4130 2014-12-22

近日,“爆发性乙肝”这一名词在网络上热传,重新引发大家对乙肝这一疾病的关注及担忧,一些普通人对体检检出乙肝抗体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不甚清楚,而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怀疑自己是否会在某天突发“爆发性乙肝”从而危及生命。日前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第四届乙肝专题会议在广州举办,专家指出,“爆发性乙肝”在医学上实为急性肝衰竭,临床发生率很低,大家不用担心。


“爆发性乙肝”是怎么回事?


“爆发性乙肝”是过去的一种说法,现在更专业的说法是叫急性肝衰竭,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药物所致,会出现一组综合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尿少、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肝性脑病(可有昏迷)和出血等,后期会合并严重感染。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急性肝衰竭自然发生的概率不到1%,现在更为少见。临床上常见到的肝衰竭大部分是因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病情加重,或擅自不规范停用抗病毒药所致,从而导致病毒复制加快。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接受规范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无需过度害怕担忧。


如何预防和减少“爆发性乙肝”?


对于健康人而言,最重要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特别是高危人群如亲人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医生、护士等,有了抗体就不会感染病毒。其二,对于肝病患者(慢性感染者)而言,接受长期治疗,定期监测病毒活动情况,避免喝酒、用药带来损害,不要吃鱼生等,十分重要。抗病毒药物不要随便停,应听从医嘱。其三,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有正常监控,在特殊情况下如接受激素治疗、化疗、骨髓移植之前要先有抗病毒治疗,以免免疫功能变化导致肝衰竭;需要抗结核治疗者应当全面检查,有明显肝脏损伤者也要同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没打过乙肝疫苗,体检检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意味着什么?


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免疫系统已经将之清除或控制自愈了,体检可能会检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一般人群大概60%-70%的人会有表面抗体阳性,即虽然感染了病毒但被自身免疫反应控制。就好像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引发“战争”,白细胞战胜了病毒,人体无恙;如果白细胞失职了,就会让病毒常驻,让感染者成为病毒的携带者。绝大部分人如果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检出有乙肝表面抗体,就意味着有了对乙肝的免疫力。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不会变成“爆发性乙肝”?


急性肝衰竭本来就少见,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应过度担心,如果能接受正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掉喝酒、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遵循医嘱,则突发肝衰竭的几率非常低。再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关键要定期检查,30岁以前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常规肝功能检查,有临床表现或第一次检查的可以做B超、肝纤维化扫描、HBV DNA、大小三阳等项),30岁以后建议检查时间缩短为每3个月一检,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之后肝炎活动更为频繁;没有按要求定期检查的可以做一个无创肝纤维化检查来判断肝脏损伤情况,然后由医生来决定是否治疗。


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比成人大吗?


婴孩如果感染乙肝病毒,超过95%会演变为慢性肝病,因为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无法识别病毒,也难以与病毒对抗。小部分儿童两三岁会出现肝炎活动,一般要到青春期才会从乙肝病毒携带者进展到慢性肝炎患者,因此要定期检查才能确定为携带者,否则可能本身存在肝炎活动甚至肝硬化都不自知,可以通过检查肝结疤(医学上称为肝纤维化)多少来推断是否有肝炎活动及肝硬化风险。另外,如果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则生下来的小孩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预防感染。成年人则恰好相反,感染上乙肝病毒的有95%会痊愈,5%有部分会变成小三阳,有极少数会演变为慢性肝炎。如果成年人确定感染乙肝病毒应定期监测。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