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诺如病毒不必过于恐慌
去年10月29日,成都市两家幼儿园多名幼儿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成都市疾控防疫中心等相关部门对两家幼儿园中有呕吐、腹泻的学生进行了粪便采样检测。取样结果显示,一种名为“诺如病毒”的微生物,是引起孩子们集体呕吐腹泻的原因。
今年1月5日,广东省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陆续有学生出现呕吐、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龙岗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学生呕吐物等提取了样本,检测出诺如病毒感染……
近日,一则“新型病毒——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的传言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引起很多家长的担忧和恐慌。传言称,这一新型病毒叫“诺如病毒”,可引发病毒性肠胃炎,成人和幼儿均会被传染,孩子感染后上吐下泻,呕吐时呈喷射状,腹泻难止直到脱水,症状十分严重,建议家长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诺如病毒是新型病毒?如果感染后果会很严重?为何在寒冷季节多发?本期约请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胡毓华主任为大家排忧解惑、支招防范。
胡毓华主任表示,江苏省患儿感染诺如病毒的情况同样不在少数。她透露,入冬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急诊出现发热伴“先吐后拉”的感染性胃肠炎症状的婴幼儿明显增多,近期该类患儿占门急诊就诊人数的30%-40%之多,症状多伴有比较严重的呕吐症状,很像诺如病毒感染。
胡毓华介绍,诺如病毒又叫诺瓦克病毒,最早从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暴发的一次急性腹泻的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来而得名,1995年国内出现首例,因而传言中的“新型病毒”一说并不正确。该病毒主要造成胃肠道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1-10岁儿童,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低热、肌肉疼痛等。儿童和成人的症状不完全一样,儿童以呕吐症状为主,成人则是腹泻症状较多。该病潜伏期为24小时至48小时,典型的胃肠道症状一般持续1天至2天。诺如病毒感染性肠胃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寒冷季节尤为多发。
胡毓华说,秋冬等寒冷季节之所以成为诺如病毒的高发季,主要还是与其感染途径有关。据了解,诺如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及吸入患者腹泻物或呕吐物溅起的飞沫传播。离开人体后,它并不会马上死去,患者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大量病毒,可经过污染食物、水、门把手、水龙头等使人感染。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的手再次接触到口、直接接触到患者等情况下均可引起诺如病毒感染。秋冬季节气候干冷,病毒“喜冷怕热”、容易滋生,此外,人群此时多在室内活动,在人群密集、通风少的情况下,依靠“飞沫”等手段传播的病毒密度也就随之涨高,更易感染人群。
不过,胡毓华强调,诺如病毒也并没传言所说的那么可怕。诺如病毒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传染性较强,通过接触、水源、食物、呼吸均可传播,且仅需10—100个病毒就可致病;二是以群发为主,好发于幼儿园、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然而,诺如病毒本身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儿过两三天就好了。其之所以在孩子中更突出,原因在于孩子感染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较成人更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在应对患儿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时,多认为应对小儿“上吐下泻”,就是少吃甚至不给吃,但人为的造成患儿饥饿其实可能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甚至病情加重。因为患儿在呕吐或者腹泻时很容易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从而加重病情。
胡毓华表示,一般来说,若孩子出现呕吐症状,首先建议胃肠休息1—2个小时,可少量多次地喝一点水或大米汤。其次,别吃牛奶、鸡蛋、豆浆等易腹胀的食物。此外,坚持清淡饮食,减少肉、蛋等高蛋白、高能量食物摄入。另外,如伴有腹泻,要注意补水,可使用口服补液盐。
除了禁食禁饮这个误区外,胡毓华提醒家长还需要注意避免让孩子使用抗生素。目前治疗诺如病毒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无需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反应外,还可能导致二重感染。与此同时,家长还需要避免患儿传染,家中若出现腹泻病人时应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患者呕吐或腹泻后,家属要及时清洗、消毒呕吐物及被污染的地方,彻底清洗污染衣物,以免造成病毒扩散。此外也要避免随意使用止泻剂。其实,腹泻、呕吐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排除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这时治疗的方法不是急着去止吐、止泻,而是应该补充因呕吐、腹泻引起的机体脱水和营养不足。
最后,胡毓华提醒广大家长,要嘱咐孩子勤洗手、多喝热水多吃熟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幼儿园、学校、家庭都应注意定期消毒、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