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妇科肿瘤 子宫的去留都要慎之又慎

羊城晚报 4102 2015-03-06

在网上搜索“林仲秋教授”的新闻报道并不多,可在导医网站、病友论坛上,他的名字却有着极高的“曝光率”。在病患网友的描述中,他不仅手术做得好,是响当当的“一把刀”,而且善解人意、耐心细致,是标准的“暖男”一枚。可是他一旦决定不该做的手术,什么人来说情都没用,是个有点不近人情的“高冷男神”。

就在羊年春节前的一个周四下午,记者旁听林仲秋教授出诊,在这近5个小时里,既看到了他铁骨柔情的一面,也看到一个医生和他的病人们一起为生命而战,为挽救生育能力而战的艰难。

诊室直击:

每个病人都亲自检查

在旁听林仲秋教授出诊的近5个小时里,记者观察到,门诊中对于每一位病人,林仲秋教授都亲自做妇科检查,无论她是来手术后复查的,来看痛经问题的,又或来要个治疗方案的。在门诊结束后,记者问林仲秋教授:“有些教授取样都是让助手来做的,也不是经常检查病人,您为何一定要亲自做检查,占用宝贵的门诊时间?”

林仲秋解释说:“你们可别小看妇科检查,它虽然收费仅8元钱,但可以发现那些仪器检查都发现不了的问题,特别是有经验医生的检查。B超、CT、MRI等检查确实可以给诊断提供依据,但再先进的仪器也难免有误差,因为这与检查人员的经验和技术都有关系。作为妇科医生,可以借助这些仪器检查,但不能完全依赖机器,体格检查是每个妇科医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可惜的是,现在不仅仅是年轻医生不重视这个基本功的训练,连一些教授、主任级别的医生都把这个基本功给丢了。”

在林教授出门诊时,有不少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研究生和低年资医生也在跟诊。林教授说:“我也希望给这些年轻的医生和准医生们做个示范,尽心尽力地对待你的每个病人。只要你是真心为病人着想,病人也就会理解、配合你。”

她说:我刚结婚就要失去子宫

他说:早期妇科癌症有保留生育能力的希望

林仲秋教授的就诊号几个星期前就被一抢而空,没有抢到号的病人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开诊前候在诊室外。让她们惊喜的是,林教授无一例外地都给她们加号的机会。“很多都是外地来的,不容易”,他说。这一加就加了30多个号,他对每个病人都细细询问,虽有几个助手帮忙,还是一直看到晚上七点多才看完。

第一个走进诊室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芬芬(化名),年轻的脸上却写满着疲惫与憔悴。在不久前的体检中,她被查出疑似子宫颈癌,便又做了进一步的检查。现在她就是拿着这次的检查报告,来听林教授给出的“判决”。在等待检查报告的这几天,她常常彻夜难眠,想着“刚结婚就要失去子宫,我永远都没有做妈妈的机会了吗?!”

根据检查结果,林教授判断其癌细胞没有扩散,是原位癌,可以做宫颈的锥切手术。锥切手术只需切除宫颈上拇指大小的病变组织,保留子宫体和部分宫颈、卵巢、输卵管等。这就是说,芬芬的生育能力仍可保留,仍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生宝宝,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芬芬喜极而泣。

在这天下午的出诊中,记者统计至少有6位年轻女性还没有生育却罹患妇科恶性肿瘤,她们难掩的痛苦和纠结,让肿瘤的“发病年轻化”、“发病率不断升高”已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过去一旦诊断为妇科癌症,往往会把包括子宫、卵巢在内的生殖系统全部切除,以绝后患。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果发现得早,部分妇科癌症患者仍有保留生育功能的希望。这是记者随林仲秋教授出诊留下的印象。早期宫颈癌不仅可以通过宫颈锥切来治疗,即使做了宫颈广泛切除术后,仍有30%的机会可以怀孕。50多名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接受林仲秋教授的药物治疗后,不仅控制了病情,有一半还成功怀孕了。部分早期卵巢癌患者,也只需切除病变的卵巢和输卵管,另一侧卵巢仍可正常排卵,子宫也可以保留。

对于已经完成生育任务的女性,也不要动辄“一锅端”,特别是癌前病变,子宫、卵巢不需要切的就不切。林仲秋教授解释,过早切除子宫会影响到卵巢功能,切除卵巢会影响性激素分泌,提前绝经,加快衰老,女性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她说:为了要孩子我可以拿生命冒险

他说:生命比子宫更重要

在这天的门诊中,并不是每个年轻女孩都像芬芬这么幸运。31岁的庄女士得的是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病情在恶化。林教授建议她尽快手术,子宫和卵巢都不能保留。离开诊室前,她含着泪问:可否在手术前冷冻卵子?林教授不支持她这样做,因为促排卵、取卵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无疑要推后手术时间,要冒着肿瘤扩散的风险,且代孕在我们国家也是非法的。

有些女性想当妈妈的愿望很强烈,她们甚至“为了要孩子,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冒险”。面对这样的病人,有些医生往往因为一时的怜悯、同情而把握不住治疗原则,该全切除的器官却保留,导致术后复发,最后性命难保。林教授说,他在门诊已经接诊到不少这种手术不彻底、最后导致复发的病人。林教授又说,他能理解女人想做妈妈的心愿,但生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明确的子宫全切手术指征,盲目保留子宫会危及生命。

“如果要在生命和子宫两者中做一个选择,理所当然应该选择保留生命!这是毋容置疑的,也是我的原则!”林教授这样强调。这几年来,有本该全切子宫的,但为了保留生育功能要求保留子宫,来找林教授做手术的病人不少。对于这样违反治疗原则的手术,他是坚决拒绝做的,该留就留,不该留就不留,谁来打招呼、说情都没有用。

对于这几年经常见诸报端的《患癌孕妇为保胎儿拒绝化疗》、《肝癌孕妇誓死保卫胎儿》之类的报道,林仲秋说,他个人不赞成这种观念的引导,不能生育确实是生命的缺憾,但缺憾的生命仍能见证生活的美好。就在羊年春节前,他们的病房里正住着这样的一个山东姑娘,在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之际,却被查出宫颈癌,必须全切子宫。男朋友对她不离不弃,两人按原计划举行了婚礼,婚礼一结束两人即刻赶到医院做了手术。小两口常常在病房里恩恩爱爱地呢喃细语,让阅尽人间冷暖的医护人员都为之动容。

她说:帮我切掉子宫肌瘤吧,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等

他说:“与瘤共存”不是梦,“见瘤就切”有过度医疗之嫌

在林仲秋教授的门诊中,除了妇科癌症最多外,其次就是子宫肌瘤的患者了。她们大多是心事重重而来,一身轻松而去。

50多岁的方女士患子宫肌瘤10年,最近一次体检,发现肌瘤已有4厘米大,当地医院建议她手术。林教授检查后,认为她暂时不需要手术。像这样被林教授鉴定为“不需要手术”的肌瘤病人,一下午就有好几个。

子宫肌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很高,35岁以上的女性若做B超检查,约有20%会查出有子宫肌瘤。不少女性一旦查出子宫肌瘤便心理负担极重,担心会癌变,希望立即手术切除。林教授这样对病人解释说:子宫肌瘤是种良性肿瘤,癌变的几率很小,只有0.3%,如果没有引起月经增多、不孕或流产、尿频等症状,是不需要做手术的,每半年复查一次即可。对于大部分女患者来说,绝经后子宫肌瘤会自然缩小,完全可以“与瘤共存”。

如果有症状的,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很多患者惧怕手术,希望能够通过打针吃药,尤其是采用中药来治愈疾病。对此,林仲秋教授指出:药物治疗肌瘤(如打针)仅仅是用药期间可以缓解症状,如月经过多、腰酸背痛、缩小肌瘤等,但不良反应很多。目前还未发现有什么中药可以明显抑制肌瘤的生长,或使肌瘤变小、消失。

对于现在有些医院、医生对于子宫肌瘤“见瘤就切”,林教授认为,这当中有部分是过度医疗,不排除其中有经济利益的驱动。

名医档案

林仲秋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澳门镜湖医院妇产科顾问医生。从医30多年,诊治病人超过五万例,完成各种妇科手术近万例,特别擅长各种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外阴癌根治术等。对传统的妇科手术方式进行了很多改良,形成自己独到的做法和技巧。

Q&A

Q:我该吃什么才能更健康?

A:别迷信保健品,做好筛查更重要

记者还注意到,门诊中无论是肿瘤病人还是肌瘤病人,临走时往往都会问:“我有什么不能吃的啊?”或者是“我可不可以吃×××保健品啊?”

林仲秋教授给出的回答是:别迷信保健品、补品。这些保健品和补品中很可能含有雌激素,摄入过多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一些疾病,如子宫肌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可以说,有不少女性的病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就在门诊中,记者见到有位从南京来的80多岁的婆婆,她在当地检查时,医生说她子宫内膜增厚,怀疑是子宫内膜癌,并建议她尽快手术。她慕名找到林教授,想找他做手术。林教授细细询问了她的饮食习惯,发现她经常吃蜂王浆和喝豆浆,经过复查子宫内膜厚度只是稍微超过了正常临界线,于是建议她先别忙着手术,让她先把这两样食物停掉。嘱她两个月后回来复查,最近的检查报告显示,这位婆婆的子宫内膜厚度竟然变薄、完全正常了。

与其把钱和精力花在吃什么上,他建议:还不如定期做妇科疾病的筛查,更有利于健康。以宫颈癌为例,它的病因很明确,与HPV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有性生活的女性最好定期做“液基薄层细胞检查(即LCT)+HPV高危型病毒检测”,筛查出可疑病例做进一步的检查,查出癌前病变及时处理,完全可以把宫颈癌扼杀在“摇篮里”。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