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丙型肝炎危害可不小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近年来,我国的丙肝发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上报的丙肝病例数达20余万人,相比于2011年的发病人数增加约15%。
长沙市传染病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南院)专家昨日特别提示市民,长沙近年来丙型肝炎患者逐渐增多,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感觉轻度疲劳乏力,但它比乙型肝炎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能继续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市民应提高警惕。
A 身体无端疲倦,警惕感染丙肝
52岁的刘老师10年来每年体检都正常,近1月来感觉疲倦、腹胀,肝脏部位还隐隐作痛,来到长沙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却被告知患了丙肝。
长沙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专家蒋芳清主任医师介绍,丙肝病毒(HCV)1989年才被发现。1993年以后,我国临床用血开始筛查HCV。目前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超过4000万,过去不少人是输血感染,现在主要是不安全注射和医源性传播等。
据介绍,感染丙肝后常见的症状是感觉身体无力,即便经过了充分休息,这种疲倦感也仍会持续。其他症状还有:右上腹短暂性刺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睡眠不好,出现短期的记忆困难、精力难以集中等。但上述症状通常较轻,疾病发展速度慢,病人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丙肝有时不易被患者和医生发现,但暗地里病毒十分猖獗,悄悄地侵蚀肝脏,在社会上形成了隐匿的、未被诊断的慢性丙肝人群,也形成了一个极具危险性的隐匿的传染源群体。
B 丙肝最易漏诊,感染后果严重
研究表明,10%-15%的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2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骤升到1%-7%。
“丙肝患者之所以容易漏网,最主要原因是因其起病隐匿不易发现;同时,目前对丙型肝炎的宣传不够,大多数人对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六项及转氨酶比较重视,却不把丙肝病毒抗体的筛查列入常规检查,检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情况就更少了,致使一部分患者漏网。”蒋芳清说,其次,由于大约1/3的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正常或基本正常,症状又比较隐匿,因此,仅仅通过转氨酶水平的筛查可能又会漏掉一批丙肝患者。
此外,目前对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常用检查方法是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但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抗-HCV 出现较慢,窗口期(“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C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抗体的这段时间)有2-6个月,甚至1年,也是导致丙肝容易漏诊的主要原因。
C 及时抽血检查,防治丙肝靠“三早”
刘先生在2013年9月份的时候出现乏力、恶心、头晕等不适,失眠多梦,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丙肝。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折腾了三四次,刘先生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甚至有恶化的迹象。后来,长沙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专家们根据刘先生的病情,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经过8个月时间的治疗,刘先生的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并最终消退,食欲也恢复得很好。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后,他的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毒彻底清除,病情痊愈。
“虽然丙肝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其实通过抽血检查,可以及早发现丙肝。”蒋芳清指出,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
目前定量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水平,可减少部分病人的漏诊,这为丙肝患者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带来了福音。
D 治疗前测试基因型
有利于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丙肝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或持续抑制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蒋芳清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丙肝患者在治疗前应进行基因型测试。这样可有助医生作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也可以预测不同的治疗结果。
“与乙肝不同的是,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变轻微,可暂不治疗,只要定期随访和观察即可;但丙肝则恰恰相反,一旦感染,它对肝脏的损害就会持续进行。因此,无论病人有无症状,无论转氨酶是否正常,只要体内携带了丙肝病毒,就应尽快将其清除,不宜拖延。”蒋芳清说,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用足够剂量治疗一年,丙肝的治愈率能达到70%-80%。
丙肝高危人群请及时检查
市民陈先生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在好奇心和朋友劝说下,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了毒品,从此难以自拔,染上了毒瘾。一次体检竟然发现患了丙肝,悔恨不已也非常恐惧。长沙市传染病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南院)李金强副主任医师对此指出,目前丙肝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更重要。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体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李金强说,目前丙肝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所以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都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这些人群具体包括:维持血液透析者;共用过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静脉内注射毒品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不安全性行为者;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文身、针灸、穿耳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