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诊疗,提高肿瘤治愈率
孙燕院士(中)在查房问诊 图/凌朝熙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实习生 徐梦婷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近日专程从北京飞到羊城,参加在广州南洋肿瘤医院举办的“论治癌之道名医大讲堂活动”,与广东地区抗癌专家们分享、交流治疗肿瘤的经验与体会。孙燕院士说:“我的中国梦是希望我国肿瘤发病率下降,治愈率迅速提高!”这也正是千千万万肿瘤医生的梦想。随后,孙燕院士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在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和佛山禅城中心医院(院士肿瘤防治中心)举办的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州有很多杰出的同行,我每年都会来广州与他们进行交流。我今年86岁了,说不定老天爷啥时候就召唤我了,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分享给年轻医生。”
名医档案
孙燕教授:我国内科肿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我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北京协和医学院名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一直致力于肿瘤内科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参加及主持了上百项国际和国内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课题。对开发国内外抗肿瘤新药,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扶正中药的促免疫作用,以及在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和睾丸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有《肿瘤》、《肺癌》、《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系列》及《内科肿瘤学》等30余部专著。
A最忧心——穷癌没走,富癌来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全球癌症发病形势严峻。2015年刚刚发布的资料也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37万例,死亡211万人,严重危害国人的健康。孙燕分析,癌症高发,除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直接关系。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大……多种致癌因素“来势汹汹”。比如肠癌就与高脂饮食、喜欢吃肉、少吃蔬菜有关;吸烟人数居高不下不仅导致很多吸烟者患上肺癌,还导致出现了不少无辜的“二手烟”肺癌患者。
孙燕最忧心的是,发展中国家高发的“穷癌”(如食管癌、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而发达国家高发的“富癌”(如肺癌、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又迅猛增高。正所谓“‘穷癌’走得慢,‘富癌’来得快,我们现在是双重负担”。
B最着急——癌症诊疗不规范
如何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孙燕院士认为,多数常见肿瘤都不是单纯的局部问题,而是涉及全身的疾病,因此,肿瘤治疗必须遵循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提高治愈率要做到两点:一是规范化,二是坚持个体化,才能真正使病人受益。
他透露说,前几年他所在的单位做过调研,发现肿瘤病人能得到规范治疗的不到四成。去年国家卫计委开展调研,发现诊疗规范的医院只有30%。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多是根据自己最熟悉的专业来决定病人的治疗,而不是综合考虑哪一种治疗手段能使病人受益最大。欧美发达国家的癌症治愈率在70%左右(美国75%),当然,有很多因素(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会影响治愈率,但诊疗规范化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孙燕强调说,实现诊疗规范化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必经之路,这在中国任重而道远。
诊疗个体化是什么意思呢?孙燕说,就是根据每一位肿瘤患者肿瘤的部位、病理性质、分期、生长速度和受体、基因突变,以及病人的体质、心理状态、免疫状态等实际情况,由一组医生论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其中也包括中医药及生物免疫辅助治疗,确保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这对于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十分重要。孙燕说,近年来通过基因分型和开展靶向治疗,实现了肿瘤“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点与我国传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最关键——尽量远离致癌物
如何降低癌症发病率?孙燕认为,降低癌症发病率最关键的一点是远离致癌物,比如减少吸烟、减少空气污染、注意饮食健康等。“吸烟早被证实会增加肺癌的发生率,香烟里含有焦油、亚硝胺、苯并芘等物质,都是导致肺癌的元凶。我国目前男性吸烟率为30%,欧洲国家这一数据只有10%,在控烟的道路上,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此外,近年来空气污染情况令人担忧,这也成为肺癌、甲状腺癌等高发的原因之一。孙燕院士谈起曾在云南某地调查矿工肺癌高发的情况,因为工人长年接触较高浓度的砷和放射物质氡,不少人在矿山工作20-30年后罹患肺癌。另外,他也参与了宣威农民肺癌的调研工作,已确定是由于小环境空气污染提高了发病率。孙燕强调:“必须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远离致癌物。”
他透露说,各国肿瘤学年会近年来都强调肿瘤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在癌症的防控中,有效处理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每年的健康体检,可以发现很多“癌前病变”,很多慢性炎症,如迁延性肝炎、萎缩性胃炎、食管黏膜重度增生、子宫颈糜烂等如能够早发现并有效地控制,可以大大降低癌变的机会。适龄妇女注射HPV(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对预防子宫颈癌非常有效。我国通过注射乙肝疫苗降低乙肝的患病率,对预防肝癌也有积极意义。
对于常见癌症定期筛查已经取得共识,及早筛查可使宫颈癌、胃癌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可以明显降低肺癌的死亡率。此外,今年特别提出控制体重、减少肥胖对预防肿瘤同样重要。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肥胖也与癌症有关”?没错!孙燕透露,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今年特别提出,预防癌症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减少肥胖。“肥胖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关系密切,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不可忽视。”孙燕说。
义诊直击
镜头1
细心查体,贴心安慰
坐在诊室里,和蔼可亲的孙燕就是一位慈祥的医生。向他咨询的易先生今年66岁,看上去精神憔悴,面部、手部肤色发黑。2011年易先生因反复腹泻被广州某医院诊断为结肠癌并做了根治术。2013年发现肿瘤复发,小肠梗阻,于是做了小肠切除术,今年又发现癌细胞转移到肝脏了。孙燕院士仔细看了易先生厚厚的病历、MRI检查片后,又为他检查了淋巴结和腹部,还为他把脉、看舌头,随后建议:“先做个全身检查,再决定治疗方案是局部处理还是全身处理。如果只有肝脏转移,那要看能否切除。用药方面,建议做基因检测后考虑加入靶向药物,有针对性地控制。如果只是肝转移,手术切除加上有效的靶向治疗和化疗能有效控制,千万别放弃!”原来忧心忡忡的易先生听完后,紧张的神情大为缓和,“我听你的!”
记者观察到,孙院士很耐心听病人讲述病情,十分仔细为病人查体,他说:“现在有些年轻医生不太注意查体,不耐心听病人讲述,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是西医,但也要学习中医看病时‘望闻问切’,仔细询问,不能只顾着开检查单、看检查报告。”
镜头2
“大妹子,我要学习你的乐观精神!”
跟霍奇金淋巴癌抗争了14年的简老师今年74岁了,见到孙燕院士就像是见到亲人一样,满脸是笑,旁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经历了21次化疗,曾三次住进ICU,自称“我死过好几回”却顽强挺过来的癌症病人。简老师说,最近做PET-CT检查,发现癌细胞多处播散,包括胸壁、腋下、腹膜等处。孙院士一边仔细摸她右边脖子上的肿块,一边询问其右手活动有没有影响,有没有发生骨转移。他说:“你的病还能治,坚持治疗,还能够再活14年。”一席话听得简老师呵呵笑得更开心了。最后他给出方案——之前做化疗有效,我们调整一下药物剂量再做,然后再加上局部放疗。看完病,孙院士站起来,双手握着简老师的手用力摇了摇:“大妹子,我要向你致敬!你这么坚强,再加上现在有更好的药物,更多的选择,我们联合起来,肯定能打败癌症!”
孙院士回过头来对记者说:“她能成功抗癌14年,跟她家人的支持和找对医生有很大关系,但很关键一点是——她心态乐观。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一般都比较弱,癌细胞容易扩散。而影响免疫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心情。心情不好,感冒也欺负你。我们要多听病人诉说,安慰他们,给他们希望,这种安慰有时能令病人放下包袱,治疗起来依从性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