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检查的根源是个利字

北京日报 4134 2015-04-01

对求职者来说,接到应聘单位的体检通知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距离正式录用只剩一步之遥。只是这检查太频,也实在不无烦恼。近日有毕业生就向媒体吐槽:两月连做五次胸透,一伸胳膊好几个针眼,流程熟悉到“几乎可以去应聘体检中心导诊了”。

实际上,饱尝重复检查之苦的并非只有求职者,那些常跑医院的老病号感触更深。同一个人看同一种病,只因换了家医院,就被要求再查一次,实际结果又往往是“半斤对八两”。平心而论,有些人体指标确实因时而变,复检实属必需,但对于CT、B超、X光等短时间内结果较为恒定的项目,恐怕就有些多余了。且不说重查一遍留下多少健康隐患、白搭多少精力、花了多少冤枉钱,单说在医疗资源如此紧张的今天,那些有检查“刚需”的患者早已排着长队等得不耐烦了,这些对病情早已“心里有谱”的患者却还要被迫再来分一杯羹,无疑是徒增就医之难、看病之贵。到头来,医院的检查科室红火了,患者们也上火了。

对于重复检查的种种负作用,医院其实心知肚明。之所以执迷不悟、任性到底,多半绕不开一个“利”字。作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检查费用关系着日常运转、仪器养护、人员福利等等。重复检查,重复收费,财源就有了保障。在这种逻辑下,一些医生即便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要求其做更权威的检查,理由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实际上,面对如此乱象,相关部门并非无动于衷。卫生部曾于2010年发出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不过,如很多人预料的一样,五年过去,一切照旧。“以检养医”的路子不改,交织的利益链条不断,恐怕出台再多的管理政策,也会遭到医院的“软抵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本上解决沉疴顽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着眼实际,医院、用人单位等都应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比如,建立体检结果共享机制和“一份体检报告求职通行”机制,避免毕业体检与入职体检、不同单位入职体检之间的交叉;比如,建立独立的医疗检查检验机构,专门承担高端复杂的项目等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多方携手,从日常点滴突破,总会啃下这块硬骨头。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