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创业、投资三方表白:基因检测能否“万人迷”

南方都市报 4146 2015-04-07

通过基因检测防患于未然的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继续引燃了人们对身体密码的关注。在各种围绕基因的产品中,怎样的基因检测服务能够赢来消费者点赞?南都记者深入用户、创业者、投资人三个圈子发现,价格是人们接触基因检测的第一关注点,而后续的健康服务、乃至对接医疗资源,则是用户粘性的体现。

用户:舍近求远 重在价格

姓名:张扬 性别:男 年龄:70后 职业:创意设计

我正在计划做帕金森氏综合征的易感基因检测,因为我父亲、叔叔都得了这个病,也想知道自己的患病风险有多高。在我看来,基因检测的价值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检测出来得病几率确实比一般人高的话,那我可以去买保险,并且在日常的饮食、作息中积极预防。

前期,我看了很多关于基因检测的资料,也常常去泡论坛。其实在检测环节,找哪家公司是没什么差别的,因为芯片都是美国Illum ina公司制造,检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都一样,流程也标准化。因此,价格成为我首要考虑的因素。最开始关注到的基因检测公司是美国的23andM e,它得到谷歌投资,名气相当大,只需99美元的价格更是非常有吸引力。再比较国内公司在官网上的报价,像23andM e检测那么多位点的话,起码要五六千元,有的甚至超过1万元,贵这么一大截肯定一票否决了。对于我来说,国内的基因检测至少要降到千元左右,否则都不会考虑。

虽然23andM e在美国,但整个流程还是挺简单的:提供你的地址,然后线上支付99美元,对方就会寄来唾液采集器;自采唾液样本,并且投到美国任意一个信箱寄回去,检测完以后会收到一份电子版报告。有一点比较麻烦,生物样本是不允许快递出境的,我得托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把我的唾液样本带到美国去,暂时还没能成行。如果没有朋友帮忙,在淘宝上也有商家提供将样本带到美国的服务,价位上千元。另外,预计等待检测结果的时间会比在国内检测长,但我对效率并不太在意,因为不管怎么样,能以低价做一次基因检测,这些问题都不算什么。

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以后,需要解读才能看懂。由于23andM e没有提供解读(跟FD A的禁令有关),我得另外找第三方公司。这点并不难,在国外,提供免费解读或者只收一点费用的很多。在国内,我也在知乎上物色到一个可以提供免费解读的小团队。水平怎么样不知道,我也并不十分在意,因为说实话,基因数据解读在业内还没有哪家是谈得上权威的。所以我抱着“货比多家”的心态,只要是免费的,我都打算把数据拿去解读,然后综合着来看就好。

赞便捷 盼售后

姓名:汪京京 性别:男 年龄:80后 职业:品牌咨询

“基因”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就是科研性的,离生活很遥远。直到两年前在网上看到一家互联网基因检测公司的介绍,出于好奇想体验一下,而且作为首批用户,收费也不高,于是做了一个全套产品的测试。在我看来,基因检测是一种新的健康时尚,一种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手段。

在随后拿到的解读报告里,我比较关注的是家族性遗传的部分。因为我家族的人都比较肥胖,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比较多,而我也是属于“喝凉水都会长肉”的那种。但以前饮食不注意,家里爱吃红烧肉这样偏重口味的菜,平时工作应酬也多。做了基因检测之后,我开始重视调整饮食结构,有意识地控制体重。在这个过程里,有营养师一对一地给我提供服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跟进我的膳食改善情况,不断给健康建议,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疾病预防的知识。它的服务不像是为了销售,而更多是出于科普,这点让我产生好感。

之后如果再做专项的基因检测,我还是会首选这家公司。倒不是因为它在业内有多权威,而是先入为主,习惯性地继续找它,这跟购买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心态一样。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还真没想着花太多心力去研究、比较各家的产品,有些机构虽然名气大,但它的关注点可能并不在消费者身上。

我更看重的是方便性:比如通过网站是不是能马上找到这家机构,对接我的人,服务和专业水准如何;拿到解读报告,看不懂是不是能及时找到人解读。曾经看过一些基因检测网站,产品描述得不清楚,找不着下单的地方,等你好不容易联系上,才追着你讲基因检测怎么好,那感觉就像推销保险。还有一些高端健康机构提供的基因检测,也就给份报告而已,完全没有后续的服务,这些都十分影响体验。

从长远来看,我希望基因检测的服务不只限于健康建议。既然现在检测是为了预防,我比较关心的是,万一以后真的得了病该怎么办。比如针对患病风险比较高的肠癌,我应该到什么年纪去医院做筛查,该检查什么项目?如果把这些服务对接都能做好,那对于用户来说将更加方便。

创业者:“翻译”基因有市场

●360基因创始人赵伟

如果消费者都奔着23andM e的低价和名气去,那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是否会受到冲击?

对此,360基因创始人赵伟表示不担心,因为对大部分人说,舍近求远并不划算,除了托人带样本的麻烦外,很多用户的自采样本没能一次通过,那就需要重新采样,大概在原有基础增加30美金左右,包括唾液采集盒费、快递费等,通常有美国的朋友帮忙才能这么往返邮寄;她曾经帮朋友用这方法做23andM e的检测,能在两个月之内拿到报告就已经不错了。至于另找第三方解读平台,她指出,国外一般价格从几美金到几十美金不等,服务品质差异比较大,而且往往只是告诉结论,没有人工服务,这样一来,还不如在国内找一家服务有保证的公司,从检测到解读一站式包办。

对于拿着基因检测数据“求解读”的消费者,国内企业的态度各有不同。

华大基因互联网发展中心总监官鑫称,华大目前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而360基因则表示可以,去年年底还举办过一次征集活动,用他们的解读系统帮助已经拥23andM e数据的用户解读基因报告。但赵伟坦言,解读国外公司的芯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们前期得做很多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给用户提供打包式的检测和解读,把检测跟解读拆分以后怎么定价还需要斟酌。

从业者:延伸医药攒用户

●华大基因互联网发展中心总监官鑫

在提供基因检测、解读以及个性化的健康指引之外,怎么进一步打通医疗服务环节也是用户的需求。

华大基因互联网发展中心总监官鑫告诉南都记者,华大基因早年就跟医院建立起合作关系,以他们目前推出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例,如果用户样本检测出阳性,他们可以联系合适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针对接下来推出肿瘤检测产品,也已经有规划跟相关的医院、药厂合作。

而对于互联网背景的360来说,要想对接医院则没那么容易。赵伟分析,用户都希望在一个机构就能把自己的健康全面管理起来,他们也想把服务做得更周全,当用户需要确诊的时候,导流到线下的体检中心,但问题是目前平台的用户量太少,没有稳定的客源输送,对方根本不买账;反过来,平台没能覆盖足够多的体检中心,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

域外

23andMe:数据变现力

提到基因检测,几乎都绕不开一家创业公司的名字——— 美国的23andM e,其中“23”代表人体的23对染色体,而“M e”则明确其定位是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创始人安妮·沃西是一位生物学家,同时也是谷歌联合创始人布林的妻子,自2006年创立以来获得的四轮共计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当中,谷歌是重要的投资者。

在安妮·沃西看来,23andM e是一家DN A数据公司,用户对着试管吐些口水,然后将试管寄给他们,就可以进行基因检测,以了解自己身体数据和相关遗传风险,而不需要医生和医院的介入,生成的报告涉及240多项健康状况特点,包含家谱、病史、遗传性状等信息。此外,23andM e还引入了社区的模式,客户可以给予自己的基因形成独特的圈子,将自己个性化的页面相互链接。2008年,23andM e被《时代》杂志评获年度最佳发明奖,此前获得这一殊荣的分别是iPhone和YouT ube。

市场上能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不只23andM e一家,相比之下,其亲民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卖点。2008年,23andM e的DN A扫描价格高达1000美元,此后陆续下调,到2012年,23andM e宣布,由于获得了新的大额投资,同时也是为了大幅度提升参与分析基因图谱的人数,个人DN A扫描正式进入99美元时代。

如此低的收费似乎不是一个能赚钱的生意,但事实上,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利用数据变现。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超过80万消费者的基因数据。23andM e董事帕特里克·常毫不讳言,希望利用通过检测服务获取的数据成为“个性化健康领域的谷歌”。今年年初,23andM e签署了一系列与制药巨头合作的协议,其中包括与基因泰克6000万美金置换3000名帕金森患者的数据。而在最近,23andM e宣布将进一步自主研发药物。

如日中天的23andM e吸引了不少效仿者,在国内,这两年涌现了多家同样以互联网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不过,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坦言,23andM e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不一定能走得通,因为中国的医药公司大多做的是仿制药,而非原产药,这样一来对数据的需求就没有美国那么大。而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认为,既然看准基因检测是大趋势,那么大数据积累就肯定有价值,至少科研以及跟医学相关的都机构会需要这些数据。

投资人:消费级只是锦上添花

在经纬中国投资董事周密看来,无论是美国的23andM e还是国内的互联网基因检测公司,其实做的都是消费级应用——— 在线上获取用户,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遗传特征、易感性的检测,给用户兴趣性的参考和指导。“人们接触基因检测的门槛是降低了,但它毕竟跟医学诊断不沾边,而我相信,越接近后者,需求才会越刚性,否则只是锦上添花。”他分析,目前来看,消费级基因检测吸引的较多是科技爱好者,能有多大的市场空间,现在还看不清。

而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则认为,基因检测用于诊断疾病,无论国内外价格都非常高,从测试的普遍性来讲,以大众化的预防疾病切入,更容易打开市场;何况应用于诊断疾病的门槛太高了,只有医院才能做,作为创业公司也得另辟蹊径才有机会。“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管理,从这几年的市场趋势看,只要跟健康相关,需求都会非常强。”他预计,未来基因检测将进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就南都记者收集到用户的反馈,目前消费级的基因检测产品相对于大众的承受能力仍然偏高,以至于有的用户宁可费些周折,也要找远在美国的23andM e做检测。对此,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认为,如果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跟23andM e直面竞争,那几乎没有胜算,因为后者是谷歌背景、有巨额投资支撑,为了市场它可以做亏本买卖。周密也认同,23andM e毕竟是面向全球,而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只是立足于本土,价值没那么大,理论上说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投资,也就很难把价格降低到像它那样的水平。“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怎么走向普及,目前仍是个难点。”他对南都记者说。

医学认可才有戏

在临床级和消费级之间,周密认为,基因检测机构还存在“医学级”这样一个中间地带:虽然不是医院,但有医学临检资质和自己核心的检测技术,比起纯互联网公司,能做更深层次的疾病筛查。“设想一下,当用户面对潜在的重大疾病风险时,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基因数据解读,而是医学检验,显然,这种需求比消费级的基因检测更刚性。”他分析,尤其针对肿瘤的早期筛查预防,市场前景非常巨大。

国内有多少这样处于中间地带的基因检测公司呢?周密说,数量不多,因为进入壁垒比较高,一般只有科研背景的企业才能做得了;在商业模式上,医学级很重要一点是“承上”能通过互联网获取用户,“启下”能为筛查出潜在疾病风险的用户对接医院,相当于一个“中转站”的角色。

不过,汤国平指出,能对接医院的前提是该项基因检测项目已经被医学界认可,否则虽然检测机构筛查出问题,但医生没法做临床上的解释,对转来的用户并不能诊断是否得病,这样一来有多少价值呢?“目前得到医学界认可的基因检测项目很少,我所知道的主要就是无创产前检测,这跟国内基因检测刚起步,缺乏大量的疾病样本数据、样本标准又还没建立起来有很大的关系。”他向南都记者分析,当下对于企业来说,不妨通过互联网做基因检测的普及教育,不断积累用户大数据。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