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被忽视的女性健康“头号杀手”

新民晚报 4125 2015-05-12

近年来,围绕预防女性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的宣传十分普及,如果你因此以为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的“头号杀手”,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我国城市女性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是造成女性死亡率的首要原因。由于女性心血管疾病不被重视、被人们低估,所以我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更具挑战性。

60岁,女性心脏病发病的分水岭

据全球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女性,就连国内医院里的床位安置也是男性的床位多,这些数据和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的判断。“其实女性在60岁以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男性是相等的,”上海远大心胸医院VIP特需中心主任张雅君教授谈到女性对自身心血管的关心程度,远不如男性,“女性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工作劳累了、情绪有些波动、家庭生活的压力,归罪于外界环境,没有想到是心脏方面出了问题。这是目前的客观实际情况。”

女性在60岁以前,心脏病的发病率比男性低得多。为什么男性发病率比较多?因为男性的生活习惯(饮酒、吸烟),对自己疾病的重视程度,在社会上承担责任的强度相对高于女性,并且男性不怎么注重自己生活方式上的调控。更重要的是,女性的雌激素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雌激素是保护女性心血管的一个关键激素,而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保护心血管的天然屏障。60岁以上的男女性,心血管的发病率是相当的,面对这样的“铁证”,这就可以解释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如此之高,只是没到年龄,推迟了发病期。

腹部肥胖,引发女性心脏病的致命伤

腹部肥胖是更年期后女性的致命伤。因为肥胖,高血脂症就随之而来,胆固醇的物质容易在血管沉积,造成血管变细、动脉硬化。张雅君教授指出,女性的体重指数(BMI指数)应小于24,腰围应在80cm之下,这是预防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还有二手烟的吸入也是重要原因。“雌激素对女性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比如对脂类代谢的影响,它具有调整血脂的作用,使高密度脂蛋白增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在心血管方面,它调整一氧化氮,使血管舒张,增加供血,调节内壁细胞功能,减小血管内皮炎性的血管损伤。”张雅君教授解释了雌激素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绝经后的女性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内皮细胞的炎性活跃因子更高,血管更易发生钙化。雌激素的减少给女性带来了综合性水平的下降。”

因而,绝经后的女性对心血管的管理应更为重视。如果血脂高于正常值的话,首先从饮食调节,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少盐少油。另外,通过适量的运动也具有改善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定期到医院做检查,以便及时得到医生的治疗方案。

情绪不佳引发症状,易与真正的冠心病混淆

多重角色的负担、竞争的压力和超负荷的生活压力使女性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情绪方面的因素有时也会引发心血管疾病。但需要弄清楚究竟是因为情绪问题而出现了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还是真正诱发了疾病?张雅君教授解释,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病理基础改变,情绪的波动诱发疾病或加重疾病;二是外界影响(压力过重、心情不舒畅、极度兴奋)会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使心跳加快,会产生胸闷、气短、心慌无力等症状,但其实对于冠状动脉血管的管腔狭窄没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人们特别容易混淆症状,搞不清到底是心脏真的出了问题还是因为情绪因素引起的,易忽视疾病本身的状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心房颤动也是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症状。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快而无规则,极易引起血栓风险,也是引起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血栓脱落后进入脑部容易引发脑血管堵塞,造成大面积的脑梗,产生意识障碍。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已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女性房颤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1.9倍。

如果上述这些症状频繁发作,就应及时请专科医生评估心脏血管的功能或是病理改变,及早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掌握疾病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一般采取平板运动心电图,观察增加心脏负荷的状态下是否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其次可以做心脏超声,检查是否有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更精确的可以做冠状动脉CT造影,看下冠状动脉处于怎样的状态,血液测定,了解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