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DF2015]周翔海:糖尿病与血脂紊乱的中国证据
5月10日上午,在2015北大糖尿病论坛(PUDF2015)“糖尿病伴发病的中国证据”专场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周翔海教授介绍了糖尿病与血脂紊乱的中国证据,以下是报告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周翔海教授
血脂水平存在种族差异,与2007~2010年美国营养与健康调查(NHANES)对≥20岁成年人的数据相比较,2007~2008年在全国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20岁成年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美国成年人,而甘油三酯水平高于美国成年人。两个人群唐乃哦并患病率近似,美国NHANES人群降胆固醇治疗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人群。
不同葡萄糖耐量人群的血脂代谢特征不同。2007~2008年全国流行性学调查人群和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评估(3B研究)中,在糖耐量正常(NGT)、糖尿病前期(Pre-DM)和新诊断糖尿病(NDM)人群中,TC水平逐渐增高,已知糖尿病患者(KDM)TC水平较NDM降低或相似。与NGT相比,Pre-DM、NDM和KDM患者LDL-C、TG水平增高,HDL-C降低。按照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III(NCEP-ATPIII)和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TC、TG、LDL-C升高和HDL-C降低的诊断标准,中国不同糖耐量人群中常见的血脂紊乱类型是TG增高和HDL-C降低,在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血脂紊乱的患者中,TG增高合并HDL-C降低率高于合并LDL-C增高率。
按照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脂控制标准,3B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在中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TG和HDL-C控制达标率较LDL-C达标率高。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45岁的门诊患者中,血脂异常国际研究(DYSIS)数据显示,在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上中国人群与欧洲、加拿大人群均以使用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为主;分别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的控制标准,尽管两个人群血脂控制平均水平相似,但中国人群TC、LDL-C控制不达标率高于欧洲和加拿大人群,可能与控制目标制定更为严格有关,两个人群TG和HDL-C控制率近似;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患病是LDL-C、HDL-C和TG控制不达标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在欧洲和加拿大人群中,虽然糖尿病患者LDL-C不达标的风险降低,但糖尿病仍是TG和HDL-C不达标的独立预测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连续增高的,多项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不同人群中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使用非诺贝特(或在他汀类药物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非诺贝特)的临床试验没有发现非诺贝特降低TG和升高HDL-C,具有额外的心血管获益。在中国和欧洲进行的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研究——HPS2-THRIVE研究中,在辛伐他汀基础上加用烟酸/拉罗匹仑或安慰剂,试验组LDL-C降低、HDL-C升高,但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与安慰剂组相比没有差异,该结果在欧洲和亚洲者以及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没有差别。与欧洲患者相比,亚洲患者无论试验组还是安慰剂组,发生连续谷丙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以及肌病发生率均增高,且试验组相对发生风险更高。综合考虑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因素,2014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降低胆固醇治疗的目标。
未来研究包括:中国人群(包括糖尿病)血脂控制目标、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以及其他降低胆固醇药物在糖尿病人群中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