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杆菌要做到一举歼灭
观点来源:南昌大学附一医院消化内科 吕农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 房静远教授
一场成功的战役,要在备战时就计划将对手一举歼灭,不给敌人任何准备及反击的机会。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据更是如此,研究发现,如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成功,由于抗生素耐药的原因,再次根除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日前在一场锄“幽”防癌的活动上,与会专家就此话题进行了共同探讨。
作为“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的项目之一,“无幽日”的倡议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据了解,设立“无幽日”是为了使公众更加了解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防治胃癌的重要性,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意识的重要环节。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
有某种程度上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如今,幽门螺杆菌已被WHO 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类致癌物,与胃癌及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也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我国,20-40岁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机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然而其感染潜伏期长、难以察觉,20%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
随着胃癌成为中国第二大常见癌症,正确防治胃癌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同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与溃疡学组组长、南昌大学附一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目前,由于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三联疗法的根除率日趋下降,所以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规范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尤为重要。
高危人群如发现幽门螺杆菌
须尽早采取措施予以根除
那是不是意味着查出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就要被定性为胃癌的高发人群了呢?事实上这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性。幽门螺杆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表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的胃癌患者来自中国,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已被证实有密不可分关系,临床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约39%。根据我国第四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又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胃癌家族史等,应尽早进行根除治疗。我们呼吁这部分高危人群尽早确诊,尽早根治,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而要做到根除,就得在第一次就将其歼灭,以防打草惊蛇给幽门螺杆菌有所防备。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三联疗法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铋剂。由于目前三联疗法的根除成功率日趋下降,所以,国际上推荐仅在克拉霉素低耐药(耐药率15-20%)地区,首先推荐铋剂四联疗法。我们国家克拉霉素耐药率普遍已超过20%,所以三联疗法不再适合中国,应首选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据了解,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生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方案中必不可少的药物,PPI的抑酸作用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半衰期及稳定性,提高根除率。所以,要选择抑酸作用最强的PPI以确保首次根除成功率。抗生素应选择耐药率低的抗生素(如有条件可以做药敏试验)。此外,患者未按医生要求完成疗程、不定时服药、减少量等均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